本文作者:访客

高负债、现金流危机下,特斯拉托举不动友升股份?

访客 2025-07-04 11:00:57 68217
高负债、现金流危机下,特斯拉托举不动友升股份?摘要: 出品 | 创业最前线作者 | 魏帅2019年,特斯拉落户上海临港之时,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或许从没想过这家企业能够对...

高负债、现金流危机下,特斯拉托举不动友升股份?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魏帅

2019年,特斯拉落户上海临港之时,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或许从没想过这家企业能够对产业链造成如此大的推动力。

短短几年时间,以特斯拉为代表的一批新能源汽车企业扶持了一众本土供应链企业,让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共享时代红利。其中就包括上海友升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升股份”)。

这家靠着保险杠、门槛梁等一系列车内铝合金制品起家的公司,也正是依靠新能源汽车本土供应链的强势拉动,一路走到了IPO的门前。

日前,友升股份在二次递表之后,顺利过会。

作为一家标准的硬件供应商,友升股份所提供的产品本身并不像其他核心零部件一样具备高度的技术含金量,而是凭借与车企高度绑定的定制化产品,实现了一定时期内订单的锁定。

从2022年开始,特斯拉成为友升股份的第一大客户,在其营收中的占比一度已超过20%。

而在营收与规模扩大的背后,友升股份研发投入的增幅远不及营收的增速,研发费用率逐年降低。

另一方面,这家徘徊在上市门槛前多年的企业,其毛利率甚至比目前行业内多家头部企业还要高。在前后时隔两年的招股书中,甚至存在多处数据“打架”的基础问题。

无论从何角度看,友升股份似乎对于上市都过于急切。

在汽车行业内卷的今天,技术实力是产业链上所有企业的共同话题。在研发投入告急、单一大客户依赖症结下,友升股份谋求上市,仅仅只是挑战的开始。

1、年入40亿,现金流仍告急

公开资料显示,友升股份成立于1992年,是一家集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老牌铝合金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

成立于上海青浦的友升股份,前身是友升有限,是一家由徐泾工业公司、友升太平洋美国共同出资设立的中外合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为400万美元。

2002年开始,如今的实控人罗世兵开始走上舞台,成为友升有限的总经理和董事长。直至2006年,经过数轮股权腾挪和轮转,罗世兵从高管升级为友升有限的唯一大股东。

具体业务上,公司的产品主要聚焦轻量化铝合金汽车零部件领域,包括门槛梁系列、电池托盘系列、保险杠系列、副车架系列等。

其中,门槛梁系列占据营收的“大头”。2022年-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内”),门槛梁在收入构成中占比分别为40.58%、40.87%和48.9%,增长势头明显;电池托盘系列的比例也有所增长,从2022年的20.45%增长至2024年的29.77%。保险杠系列和副车架系列占比相应减少。

友升铝业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其营业收入分别为23.50亿元、29.05亿元和39.50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2.33亿元、3.21亿元与4.05亿元,呈现稳步上升态势。

但在净利润上升的同时,公司的营运资金却并不充裕,甚至可以用“少得可怜”来形容。

数据显示,2022年-2024年,友升股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4911.6万元、3802.24万元和-2.53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作为一家年营收近40亿元的企业,如此薄弱的现金流,不由地暴露了公司较低的抗风险能力。

资产负债率方面,报告期内,其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0.57%、47.69%和52.98%,2024年资产负债率上升主要系公司通过短期借款融资扩大经营规模所致。

而作为一家高度依赖原材料铝的企业,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营收和利润风险也相对较高。

友升股份表示,报告期内公司采购的铝水、铝棒、铝型材料等原材料合计占采购总额的比重分别为77.96%、76.23%和71.64%,虽然有所降低,但是占比维持在七成左右。以2024年为例,如若原材料铝价上涨3%,则直接影响总利润的10.78%左右,可见其敏感性。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提升产品优势的关键指标,友升股份的研发费用占比也呈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

从单纯的研发费用来看,报告期内,其研发投入从0.86亿元增加至至1.21亿元,但远不及营收的增长速度。研发费用率也一路走低,由3.67%下滑至3.06%。

这对于一家将自己定位为定制化产品提供商的企业来说,产品的技术优势并不明显,尤其是在整个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军备竞赛”中,没有更高技术价值的产品,显然不具备竞争优势。

2、特斯拉托举,大客户浓度高

事实上,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断跃迁的时刻,如何实现与主机厂的深度合作与绑定,是上游供应商、尤其是结构件企业保证竞争力的关键。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2.35亿元、15.21亿元和20.44亿元,在公司营收中占比分别为52.55%、52.37%和51.75%,常年稳定在占比一半以上。

公司主要客户则包括特斯拉、广汽集团、蔚来汽车、宁德时代、北汽新能源、赛力斯、宁德时代等厂商。

与其他零部件供应商稍显不同的是,友升股份的目标客户不仅仅是主机厂,更包括零部件供应商,比如宁德时代、华域汽车等。

在经营模式上,友升股份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模式,根据客户的滚动预测适当进行备货。这意味着,客户群体相对稳定的同时,下游主机厂销量直接影响着友升股份的出货量和营收水平。

2020年,特斯拉正式进入友升股份的客户名单,此后便蝉联报告期内的第一大客户。

报告期内,友升股份对特斯拉的销售收入分别为4.75亿元、7.04亿元、6.50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20.20%、24.23%、16.44%。

除此之外,蔚来汽车也连续出现在前五大客户的名单中,报告期内,蔚来汽车分别以2.62亿元、2.32亿元、2.93亿元的采购量,位列大客户的第二、第三和第五位。

2024年,宁德时代也以4.15亿元的采购量,在友升股份的当期收入中占比10.5%。

在风险提示中,友升股份特别提到,公司对外采购时结算方式以预付为主,而在与下游客户结算时通常有一定的账期。公司业务高速发展期,会使得经营活动现金需求较大。

据悉,公司与主要客户信用期一般为开票后60日至90日内付款,考虑到开票结算周期一般约为一个月,因此销售至回款整体周期约90日至120日。

在回款周期模式下,报告期内,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从6.98亿元激增至13.53亿元,占营收比例从29.71%升至34.25%,坏账准备余额从3580.39万元增长至6970.15万元,应收账款周转率也从3.87降至3.44。

在如今行业竞争形势加剧的情况下,稳定的客户群体固然重要,但单一的大客户下,势必会导致回款周期缓慢。依赖单一大客户,也变成了双刃剑。

数据显示,特斯拉2025年前5月在华销售新车20.32万辆,同比下滑7.7%。据华创证券预测,特斯拉2025年全球销量或为160.4万辆,同比下滑10%。

3、最强财务总监回归,一切为了上市

仔细查阅友升股份的招股书,可以明显感受到这家公司上市的决心。

早在2021年,友升股份就曾首次向证监会提交过上市申请。彼时,公司计划募集资金6.325亿元,主要用于年产800万套高端铝合金汽车零部件(一期)和补充流动资金(1.06亿元)。

但时隔一年,友升股份就以“急需筹集资金扩充产能,出于战略发展考虑,拟通过增资扩股形式进行融资,完成产能布局”为由,撤回了上市申请,首度递表以失败告终。

2023年12月30日,友升股份再次向上交所提报上市申请,并于2024年1月进入已问询状态。

本次IPO,友升股份拟募集资金24.71亿元资金,主要投向“云南友升轻量化铝合金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一期)”和“年产50万台(套)电池托盘和20万套下车体制造项目”两个项目,并补充流动资金5亿元。

两年时间,友升股份上市募集资金成倍增长的同时,财务数据却并不一致,甚至有些“草率”。

在2021年版本招股书中,友升股份2020年度营收为81262.2万元,净利润为6042.1万元。但到了2023年版招股书中,友升股份2020年度营收则降为81091.04万元,净利润则变为5604.84万元。

此外,经营性现金流上也存在前后矛盾的情况。

对此,上交所在首轮问询中要求友升股份列示本次申报与前次申报的主要信息披露差异情况及原因。对此,友升股份在回复函中表示,公司基于谨慎性原则采用追溯重述法对2020年度和2021年度财务报表涉及的会计差错进行更正,本次差错更正事项已经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在此次IPO前,友升股份前财务总监施红惠也再度回归。值得注意的是,在施红惠此前离任友升股份后,友升股份的财务总监一职空缺。

施红惠两度入职友升股份,友升股份在IPO的关键时刻不仅再次聘请施红惠回公司任职,而且还委任其担任更为重要的董秘职位。

而这位财务总监也确实有过人之处。从2015年-2024年,施红惠在拟登陆上交所的三家IPO公司先后担任财务总监,前两家已经顺利上市,如今友升股份也已经顺利过会。

如此,足见友升股份对于上市所做的准备与渴望。

但从其目前的营收结构来看,核心客户拓展能力不佳、依赖大客户的情况,或许也在“透支”这家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

过去30年,这家传统的结构件企业踩中了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期,但随着行业参与者的增多,以价换量成为常态,如何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才真正考验这家企业的内功。

“一旦新能源主力市场增长失速,或客户战略调整超出预期,友升股份的业绩将会出现大幅的调整与变化,单一业务让其客户集中度高的同时,也暴露了其较低的抗风险能力。”上述行业人士表示。

无论何时,差异化产品能力和领先的技术产品,都是赛道中头部企业掌握市场的关键。

如今,特斯拉等企业虽能够托举起这个40亿营收帝国,但友升股份也并非无可替代。当特斯拉2024年销量出现十年首跌、国内新能源内卷加剧,依赖头部客户的友升股份也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