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国际酒业巨头加速裁员“瘦身”

访客 2025-07-04 16:23:06 36425
国际酒业巨头加速裁员“瘦身”摘要: 继酩悦轩尼诗(Moët Hennessy)宣布全球裁员10%后,6月底,另一国际酒业巨头保乐力加(Pernod Ricard)确认启动组织“瘦身”计划。保乐力加...

国际酒业巨头加速裁员“瘦身”

继酩悦轩尼诗(Moët Hennessy)宣布全球裁员10%后,6月底,另一国际酒业巨头保乐力加(Pernod Ricard)确认启动组织“瘦身”计划。

保乐力加称其为“创建更敏捷、更精简组织架构的内部项目”,预计裁员今年年底进行。

短短月余,两大国际烈酒集团不约而同裁员,映射出中国、美国等关键市场持续承压,全球高端烈酒市场或迎来更严峻调整期。

中外酒企正面临相似的“寒冬”

实际上,此前保乐力加已在中国实施人员精简。

干邑在华所面临的高额反倾销税,无疑对其核心品牌马爹利(Martell)的销售业绩造成冲击。

保乐力加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集团净销售额为115.9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78.51亿元),同比下降4%。其中马爹利下滑明显,全年销量220万箱,同比下降11%,净销售额同比有机下降10%。

这迫使该公司采取人员精简措施,并同步推出一项更为深远的计划:在2029财年前削减成本1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4.36亿元)。

外部政策环境的突变,成为国际酒业巨头运营中难以预料的重大风险点。

无独有偶,酩悦轩尼诗首席执行官Jean-Jacques Guiony坦言,公司部门结构“曾经是为一个更大规模的公司设计的”,面对现实的收缩,调整势在必行。

首要调整的是LVMH集团旗下的酩悦轩尼诗(Moët Hennessy)部门。据报道,为应对问题,酩悦轩尼诗计划裁减1200个岗位,将部门规模维持在2019年的水平。

LVMH的财报数据显示,美国和中国这两大核心引擎的需求显著减弱,从2022年开始,高端干邑(Cognac)销售疲软,直接拖累酩悦轩尼诗在2023年第一季度有机收入下降9%。

另外,财报称由于LVMH集团旗下拥有路易威登、酩悦香槟和酩悦轩尼诗在内的多个奢侈品牌部门,酩悦轩尼诗业绩的下降也对集团其他部门产生一定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需求缩减的压力并非只有国际品牌承受。

观察国内白酒市场,同样深陷消费量减的困境。白酒市场中期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酒类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客户数、客单价、营业额和营业利润的减少比例均高于增加比例,其中营业利润负面情况最为显著,利润率有所减少的企业占比高达59.7%,政策调整、消费谨慎情绪和成本上升的影响明显,行业整体承压。

可以说,核心市场增长动力的减弱,成为横亘在中外酒企面前的一道共同课题。

与此同时,竞争加剧进一步提高了生存难度。

国际市场上,巨头们抢夺相对萎缩的存量蛋糕,威士忌、龙舌兰、即饮(RTD)等新兴品类也在不断分食传统烈酒的市场份额。

反观国内,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茅台、五粮液等头部企业份额不断扩大,“马太效应”日益凸显。无论身处何地,酒企都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需要在更拥挤、更残酷的竞争中博弈。

更添变数的还有政策环境的波动。

中国对干邑的反倾销税是保乐力加裁员的重要背景,而国际贸易摩擦带来的关税不确定性影响更为广泛:帝亚吉欧调整中期预期;保乐力加、人头马君度等下调了业绩预期;日本三得利则更加专注于本土市场……

总体而言,核心市场需求缩减、存量竞争加剧、运营成本攀升,叠加外部政策环境波动性显著增大,这些交织的压力,迫使企业从扩张思维转向效率优先的发展模式。

实际上,这些压力不仅是对保乐力加等国际酒业的考验,也是酒企必须直面的结构性挑战。

过冬,刀锋指向为何不同?

尽管国内外巨头面临相同困境,但调整的“第一刀”落点差异明显。

国际巨头往往选择直接大规模裁员或者重组,以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组织敏捷性。因为人力成本在欧美占比极高,裁员是快速降本最直接手段。

更深层的压力还来自品类结构。以轩尼诗为例,其过度依赖干邑等传统品类,如今正面临威士忌、即饮饮料RTD崛起的挑战。为分散风险,烈酒巨头们通过并购或孵化威士忌、金酒及RTD产品,构建多元化护城河。

例如,保乐力加不仅与可口可乐合作,推出绝对伏特加与雪碧的联名RTD,还推出尊美醇(Jameson)爱尔兰威士忌、哈瓦那俱乐部(Havana Club)朗姆酒即饮产品;帝亚吉欧则通过收购龙舌兰苏打水品牌Lone River,并推出以Bulleit波本威士忌为基酒的罐装鸡尾酒,积极布局RTD赛道。

反观国内白酒企业,“第一刀”则精准落向渠道优化与费用管控。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21家白酒上市公司经销商总数达56747家,而2023年为58437家,整体规模出现明显收缩。这是经销模式迭代、直营布局及非核心市场战略调整的集中体现。

原因在于,白酒企业人力成本占比相对较低,核心矛盾在于高昂且低效的渠道和市场费用。直接大规模裁员不仅社会影响大,更可能削弱对庞大复杂渠道网络的掌控力。

这也解释了为何销售费用率出现分化,部分企业销售费用率不断降低。

云酒头条曾在超475亿销售费用:谁在省,谁在花?一文统计,2024年,统计内的白酒上市公司销售费用率与2020年相比,半数出现下降。其中,泸州老窖更是从2019年26.47%的高点降至2024年的11.34%。

这种截然不同的调整方式,是由国内外酒企不同的生存逻辑导致的。

国际巨头如帝亚吉欧、保乐力加的全球寡头地位,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近二十年来持续的战略性并购整合,通过构建跨品类的全球品牌矩阵实现“以小博大”。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亚太消费品业务负责人丁佳川表示,战略并购是全球烈酒企业变大的核心方式,并预判白酒未来或分化为高端全球化、高效快消、区域特色及“小而美”四大阵营。

而茅台、五粮液等国内龙头,则主要依托深厚的品牌积淀、产能优势以及渠道掌控力,在高端白酒这一文化根基深厚、品类替代风险较低的核心腹地,通过挤压式竞争不断实现份额提升。

其挑战则聚焦于同质化竞争加剧以及如何应对年轻化、国际化、健康化趋势带来的创新压力。

酒业独立评论人肖竹青认为,白酒行业正经历从“渠道导向”向“消费者导向”的深刻转型,体验营销、数字化互动与高性价比产品成为抢占未来市场的关键。未来,名酒企业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扩大,而中小酒厂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综合来看,尽管中外酒企的策略不同,但行业转型的方向一致,即效率提升和以消费者为中心。

值得关注的是,寒冬中也有积极信号。

根据全球酒精饮料权威研究机构IWSR的预测,在经历2023年的下滑和2024年的持续挑战之后,全球酒精饮料市场2025年开始复苏,预计今年销量将小幅增长0.4%。

与此同时,IWSR也提出,发展中国家会有更多增长空间,这意味着企业需要重新调整战略,以抓住新的增长机会。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