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新黄河对话博主“抒情的森林”:对“文学抄袭”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儿童文学抄袭尤为恶劣

访客 2025-07-05 11:09:43 36933
新黄河对话博主“抒情的森林”:对“文学抄袭”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儿童文学抄袭尤为恶劣摘要: 新黄河记者:江丹 博主“抒情的森林”开设账号的初衷,是在社交网络分享读书生活。偶然机会,他发现孩子们喜欢的一部儿童文学作...

新黄河记者:江丹

博主“抒情的森林”开设账号的初衷,是在社交网络分享读书生活。偶然机会,他发现孩子们喜欢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涉嫌抄袭,于是在这个账号上发布了两个文本的对比图。

“抒情的森林”没想到的是,发了一个帖子,还会发第二个帖子,接二连三。几个月来,他持续发布文本对比图,除了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包括蒋方舟、孙频、焦典、徐衎等在内的作家作品,被发现与其他出版作品“异曲同工”。

《收获》杂志回应“抒情的森林”,表示连日来持续关注他指出的现象,感谢监督,也呼吁更纯净的原创。

《天涯》杂志在2025年第4期新刊上市时刊文,表示重提“创造力”,拒绝抄袭。

7月4日,博主“抒情的森林”接受新黄河采访。他说,希望大家除了关注纯文学圈,也多关注儿童文学圈,儿童像是一张白纸,他们阅读的作品更应该被谨慎对待。

《收获》的回应截图

不用在意我是谁

新黄河:现在大家都想知道,您到底是谁?

抒情的森林:不用在意我是谁,应该在意我说的事情。但还好,从我帖子里的评论看,大家反应还好,还是在意我说的事情比较多一点。

新黄河:感觉现在大家对“文学抄袭”的关注越来越多。

抒情的森林:我跟你的反应相反,我觉得它关注很少,至少从讨论量跟大家的反应来看,它仍然很少。可能这个圈子相对比较集中,或者说在社媒上,有几家杂志刊物,大家集中话题讨论,会相对比较集中,但至少在我看来,它还没有到非常热的程度。

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受呢?因为很多人是潜水的。我知道,很多人知道这个事情,不管是最早的儿童文学圈,还是现在的纯文学圈,大部分人知道,但是大部分人没有说话,没有讨论和发声。

新黄河:其实很早就在社交网络上刷到过您的帖子,但当时可能不以为意就划过去了。在您看来,是什么让人一开始漠视了这件事?

抒情的森林:我觉得确实很值得去反思。一开始我在儿童文学圈发帖的时候,涉及的那套书是有千万销量的,它的波及面、影响力跟书粉应该是非常之多,而且是小朋友。我觉得那个时候媒体就应该去关注它,但是好像成年人也好,媒体也好,对一些人来讲好像不是那么重要。我想是不是负责买书的人不一定去看,因为是儿童文学。

新黄河:您是怎么发现这个问题的?

抒情的森林:我是跟小朋友讲故事,讲的是柯尼斯伯格的《小巫婆求仙记》。结果那个小朋友跟我说,有一套书很火,他也很喜欢,大家都在看,叫《故宫里的大怪兽》,我就瞅了一眼,然后才开始发现。

最早,这件事情在我看来非常恶劣,也特别严重,其抄袭、复制、粘贴的比例是数不过来的那种,我觉得应该成为一个新闻。就像纯文学圈一样,有的出版社出了一个错别字,或者哪个图的水印没有处理清楚,出版社有时候会大张旗鼓地发声明,向读者道歉跟说明,反而是这种事情没有。

你可以看到,最早关注我的都是一些儿童文学圈的人,一些宝妈、跟真正关心儿童文学的读者、家长。他们都很愤慨,为什么媒体从蒋方舟或者其他纯文学圈开始关注我的帖子进行报道,儿童不重要吗?儿童的阅读不重要吗?

现在我还看到一些很傲慢的评论,说你不要发这些了,多发一些成年人、纯文学,我只关心这个,潜台词好像就是儿童文学就是写给小孩子看的,幼稚可笑,没有人关心。

但是现在我也明白,也许大家关注的点是纯文学圈,新闻也乐于去报道,乐于去关注大家关注的事。可是我想说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仍然很在意儿童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至少我是这种人。

“抒情的森林”发布的文本对比图,红色画线内容出自《故宫里的大怪兽》,蓝色画线内容出自《安房直子童话》。

新黄河:其实很多家长没有那么大的阅读量,发现不了其中的问题,而且对儿童文学作品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

抒情的森林:我的发现也纯属偶然,我讲故事的时候刚好之前看过,而且我发第一篇帖子,我不知道后面还有。我是先发现《故宫里的大怪兽》第二册有这种情况,结果第三册又抄同一个作家的,柯尼斯伯格的《天使雕像》。我又回去看它的第一册,从安房直子开始,几乎安房直子一辈子写的大部分作品,都被这套书(抄袭了),嗯。

不能苛求读者或者家长都看过,都了解,这不现实,反而是要问,为什么你会有这种天然的信任感?读者没有责任,读者是无辜的,没有必要苛求家长有阅读量。

声明应更多面向公众

新黄河:今天文学已经被其他娱乐方式挤压,但依然允许自身出现这样的问题。很多网友觉得您说出了大家想说但没说出来的话。

抒情的森林:说明大家真的关心这个问题,有话说,只是刚好借着这个契机把话公开地都说出来,我也很鼓励这种方式,大家讨论一下,哪怕文学是因为文学杂志或者书籍越来越不好卖,出版界有种种困境,但是事情说开了,大家公开透明地讨论,对事情也有帮助。

“抒情的森林”发布的文本对比图,红色画线内容出自当代作家焦典,绿色画线内容出自蒲松龄。

新黄河:被点名的作家有没有私下联系过您?

抒情的森林:有,但是我不能透露私信的信息,确实有,还有好几位。

新黄河:他们的回复给您什么感觉?

抒情的森林:分裂。人前的时候,他是一个作家,他创作作品,他是对公众写作的,但是私底下的时候,就变得会非常分裂,所以我发了一个帖子,不要私底下接触。我一直认为,读者跟作家不应该建立这种私人的联系,他们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就是你出了书,读者作评价、给反馈就好,不要建立私人联系。你若是私信讨论作品还好,感谢监督之类,如果是其他方式,我没有办法接受,比如说,哎呀,我以前怎样怎样,我有苦衷,你能不能删帖?

一旦私底下这种沟通过多了,我觉得很不纯粹,然后也很不好。作家本人没有必要对我说什么,他应该对公众有一个交代。

新黄河:《收获》杂志等文学期刊对这件事的回应,让您感觉到一点被肯定吗?

抒情的森林:有。我感觉虽然只发了几个月的帖子,但感觉像走了很长的路。因为之前一直渴望媒体或者相关方回应,但后来这种心思慢慢变淡,一次次失望后的平静就会说,那佛系一点,做自己能掌控的事情就好。

他们发声明,我觉得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终于有一点点回应了,也挺开心的,只是说这种回应更多地应面向公众,面向社会作出。所以该干吗还是干吗,做好自己的事情。

我日常就是一个看书的人

新黄河:您的这个账号本来是想做读书分享,最后变成了文学监督,内容的走向让您觉得遗憾吗?

抒情的森林:我刚刚说的,我发第一个帖子,我不知道会有第二个帖子,我不知道这个事情是可以继续做下去的,我以为是《故宫里的大怪兽》我发现的那一本有,结果接二连三,不仅儿童文学圈,还有纯文学圈,所以这个大大超出我的意料。

但是现在账号这个走向,也是我个人有意为之的结果。我也想分享阅读,分享其他的东西,但是现在变成,我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我不需要百分之百或者全然地把自己的生活放到网上。小红书这个账号做的事情,只是我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切片,背后我仍然是享受阅读、享受生活跟工作的人。

由于做的这件事情确实牵扯的利益也比较多,我没有必要暴露太多自己私人生活,或者说之前那种要做一个所谓读书博主该做的。因为我对读书博主,或者说小红书的大部分读书博主是极其失望的,这种失望表现在读书博主变成了摄影博主、摆拍博主、文字摘抄博主,跟我自己的想法还不大一样,所以如果我作为一个纯粹的读书人,我应该退回到书斋,躲进小楼,认真坐冷板凳,好好去看一些东西,研究一些东西,而不是我今天要找一张光线很好、摆拍很漂亮的图,看能不能获得很多赞。

现在为什么做这些事情?是因为它本来就是很多人关注,给的反馈是正向的,也值得做,所以我现在继续做这种事情。

“抒情的森林”发布的当代作家徐衎和伊恩·麦克尤恩的文本对比图

新黄河:这件事影响到您自己的阅读了吗,会下意识比照寻找问题吗?

抒情的森林:它不会对我造成任何干扰,它从时间、精力上稍微影响到我的工作跟生活,这是必然的,整理帖子,回复,上网,但这不会影响我的阅读趣味跟审美品位。我看的书,九成九是没有问题的,包括青年作家的作品。我知道很多优秀的青年作家也很努力地写作,包括那些籍籍无名,等待着被大刊实现文学梦想的文学青年,所以我的大部分时间仍然在享受阅读,关注自己阅读的面,社科、文学这一类。我日常就是一个看书的人,不是拿着放大镜在故纸堆里寻章摘句,看哪个作家抄了没有。如果这样,就是本末倒置,我反而没有这种想法做这件事情。你如果关注我的帖子就会发现,到目前为止,也才只有八位作家。

新黄河:您会希望这件事快点结束吗,期望文学环境越来越干净?

抒情的森林:我们看书的人不会有这样幼稚的想法。任何时代都有可能有这种情况,尤其中国这么大的一个文坛,这么多的作家。但是慢慢变好,我觉得可以去期待,我也希望这样子。我一直说,我只说出自己发现、看到的东西,这个事情会被解决、以什么方式解决、什么时候解决,我是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觉得从创作者到审核、编辑、出版、发行这些业内人士才有义务去净化原创环境、空间,读者只要花钱买书,读这些作家产出的优秀作品就好了。

新黄河:还有什么没问到但您觉得应该补充的内容?

抒情的森林:如果非要补充,我是希望你能多加一点,哪怕争取一点儿童文学的版面。儿童没有太多阅读量的积累,涉世未深,一张白纸,而且他们往往是被动地接受读物,学校推荐、老师要求、家长给买的,所以对待儿童文学阅读的东西要特别地谨慎。我希望新闻或者大家能够关注儿童文学圈的抄袭现象,因为它伤害的是我们的儿童。

儿童成长很快,今年看的跟明年看的还不大一样,因为我从小看的书对我产生什么影响,我印象还是很深刻的。所以这方面我希望你能够多争取,哪怕是一段话,一句话都行,不要说只关注纯文学圈,只关注成年人作家。

编辑:徐征 校对:李莉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