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收翻200倍!摩尔线程冲刺“国产GPU第一股”

英伟达市值逼近4万亿美元,Blackwell架构GPU供不应求引发全球囤卡大战之际,中国GPU“四小龙”正集体冲击IPO。
近日,创始人出自英伟达、成立仅五年的明星企业——摩尔线程的科创板IPO申请正式获得受理,计划募资80亿元,投前估值高达246亿元。若成功上市,它将摘下“国产GPU第一股”桂冠。
高增长与高亏损,国产GPU的“冰与火”突围
天眼查显示,摩尔线程自 2020年成立以来,以自主研发的全功能GPU 为核心,致力于为AI、数字孪生、科学计算等高性能计算领域提供计算加速平台。
目前,公司已成功推出四代 GPU 架构,并拓展出覆盖 AI 智算、云计算和个人智算等应用领域的计算加速产品矩阵。
其系 Fabless 模式的 GPU 芯片设计企业,专注于全功能 GPU 产品的研发、设计及销售,通过向晶圆厂采购晶圆代工服务,向封测厂采购芯片封装、测试服务获取芯片产品。
值得肯定的是,摩尔线程现有产品在部分性能指标上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对部分“卡脖子”领域核心产品的突破。
例如,公司 MTT S80 显卡的单精度浮点算力性能接近英伟达 RTX 3060;基于公司 MTT S5000 产品构建的千卡GPU 智算集群效率超过同等规模国外同代系 GPU 集群计算效率。
业绩方面,2022-2024年,公司营收从4608.83万元增长至4.38亿元,复合增长率超200%。其AI智算产品收入占比从零提升至2024年的77.63%,达3.36亿元。
摩尔线程的营收爆发与国内AI算力基建浪潮深度绑定。2024年其AI智算产品收入达3.36亿元,占总营收77%。同期竞争对手沐曦集成也取得可观的营收,这印证国产GPU在政策驱动下进入商业化放量期。
与专注高性能GPU的沐曦不同,摩尔线程选择对标英伟达的全功能路线:覆盖AI计算、图形渲染、科学计算三大场景。其自研MUSA架构已迭代四代,推出十余款芯片,2024年数据中心GPU市占22%,消费级市场份额达70%,得益于其双端布局策略。
但营收规模仍难覆盖天量研发。据招股书,摩尔线程2022年-2024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8.4亿元、-16.73亿元和-14.92亿元,研发费用金额分别为11.16亿元、13.34亿元和13.59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分别达到2422.51%、1076.31%和309.88%。
技术方面,摩尔线程的MUSA架构支持AI计算加速、图形渲染等多种能力。截至2025年2月,公司已获470项授权专利。产品矩阵覆盖云到端:MTT S4000/S5000智算卡支持大语言模型等场景;MTT S80/S70显卡性能两年提升5倍。
卡脖子下的竞速,万卡集群与5年技术代差的生死博弈
2024年,中国本土AI芯片品牌渗透率已提升至30%,但高端市场仍由英伟达主导。与此同时,国产替代迎来窗口期。国内AI算力需求爆发推动GPU市场快速扩张,预计2027年信创市场规模将达3228亿元。
只是,国产替代窗口期也正在收窄。英伟达Blackwell芯片三季度量产,单机算力提升400%;微软、亚马逊自研AI芯片蚕食市场。
当前的国产GPU行也呈现出"四小龙"格局。摩尔线程采取全功能GPU路线,产品覆盖AI计算加速、图形渲染等多个领域;沐曦聚焦高性能GPU;壁仞科技以GPGPU见长;燧原科技专注云端AI训练和推理。
对比来看,在关键指标上,国产GPU与国际巨头仍存代际差。摩尔线程旗舰产品S5000的FP32算力为32TFLOPS,超越英伟达2020年A100(19.5TFLOPS),但仅达2021年H100(67TFLOPS)的一半,更不及最新Blackwell架构B200芯片。
而集群规模差距更甚。摩尔线程已实现千卡级商用,正在研发万卡技术,而微软、Meta等已基于H100部署10万卡以上集群。
软件生态更是硬伤。英伟达CUDA全球开发者超600万,加速库及模型数量突破900个。摩尔线程MUSA架构虽兼容CUDA,但开发者工具链成熟度不足。
摩尔线程预计2027年盈利的目标,实则是与时间的豪赌。80亿募资中预计部分将投向AI芯片研发,若技术突破慢于预期,可能陷入“融资-烧钱-再融资”的循环。
而资本市场的押注也愈发激进。成立至今,摩尔线程已完成6轮融资,累计募资超65亿元,投资方涵盖红杉中国、腾讯、字节跳动、中移资本等产业巨头。此次IPO前,公司Pre-IPO投前估值已达246.2亿元,位列2024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第261位。
尽管如此,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在2029年达3,035 EFLOPs(2024年为438 EFLOPs),45% 的年复合增速为国产GPU保留翻盘可能。当英伟达GB300服务器单台售价超30万美元时,国产替代不仅是安全诉求,更是经济命题。
结语
如今,摩尔线程以“国产GPU第一股”之姿冲刺科创板,80亿募资背后是一场与时间和技术代差的生死竞速。
三年营收暴涨至4.38亿元,AI智算产品贡献77%收入,印证政策驱动的国产替代浪潮已至,但同期50亿元亏损与310%研发费用率,暴露出全功能GPU路线的“流血狂奔”本质。
随着英伟达Blackwell芯片量产在即、微软自研芯片蚕食市场,国产替代窗口期正急速收窄。若80亿弹药能助其2027年盈利目标兑现,摩尔线程或可借中国智能算力45%年增速的东风,将“安全诉求”转化为“经济命题”。否则,恐陷“融资-烧钱”循环,在万亿算力战争中沦为幸存者而非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