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涨停!默沙东700亿并购带飞的A股“小恒瑞”,成色几何?

访客 2025-07-11 15:34:07 20634
涨停!默沙东700亿并购带飞的A股“小恒瑞”,成色几何?摘要: 恒瑞估值“杀疯”,“小恒瑞”海思科也迎来了冲高涨停。今日收盘,海思科股价涨10%,报46.41元/股,总市值约520亿元,位列化学制剂行业市值TOP10阵营。默...

涨停!默沙东700亿并购带飞的A股“小恒瑞”,成色几何?

恒瑞估值“杀疯”,“小恒瑞”海思科也迎来了冲高涨停。

今日收盘,海思科股价涨10%,报46.41元/股,总市值约520亿元,位列化学制剂行业市值TOP10阵营。

默沙东百亿美元收购案似乎是关键催化剂,其收购的Verona核心药物‌Ohtuvayre,‌是全球首创PDE3/PDE4双靶点抑制剂,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而海思科拥有同靶点的在研管线,且进度位居国内前列。

此外,海思科近期募资申请已获受理,主要用于创新转型,重点布局麻醉镇痛、神经科学及肿瘤领域,叠加今年来创新布局陆续收获,近6个月股价涨了近50%。

被称作“小恒瑞”的海思科,的确与恒瑞的成长路径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家药企在2020年底推出精麻重磅产品环泊酚,一举攻占管制类药品高壁垒赛道;如今,其覆盖COPD、NASH、IgA肾病等百亿蓝海市场的慢病组合,又逐步开启了创新价值释放的新周期。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看起来分散的慢病研发管线,很多在近期都展现出了不错的BD潜力。

创新开挂的“小恒瑞”

过去五年,化药行业在集采常态化等政策冲击下经历深度调整,多数企业业绩呈现周期性波动,海思科亦是如此。

然而,海思科也是这一时期极少数实现市值持续向上的企业。

这离不开两个关键因素:环泊酚力挽狂澜,重塑增长引擎;创新药陆续落地,创新管线差异化愈发凸显。

海思科早期以仿制药为主,在集采前营收增长较迅速,其核心产品甲磺酸多拉司琼注射液市场份额领先,推动营收从2015年12.12亿元增至2019年39.37亿元。但2020年医保谈判导致该产品降价90%,加之肠外营养产品集采冲击,公司2020-2021年营收下滑,扣非净利润骤降。

但很快,海思科的第一个商业化创新药扭转了走势。

2020年底,海思科Me-better类麻醉镇静药——环泊酚注射液(思舒宁)获批。环泊酚是经典麻醉镇静药丙泊酚的改良型新药,其安全性、有效性显著高于丙泊酚,为手术镇静领域注入了新活力。

恰逢市场发生戏剧性的转折一幕,在环泊酚获批数日之后——第四批国家药品集采落地,其主要竞品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价格遭遇断崖式下跌,骤然出现的市场真空,成了环泊酚的起飞跑道。

环泊酚抓住了“天时”。2021-2023年,该产品销售额分别为 0.60亿元、4.37 亿元和8.5亿元,2024年,环泊酚注射液收入再同比大增45.6%,在静脉麻醉药市场领域跃居份额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麻醉龙头。市场预计,该产品国内销售峰值有望达3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环泊酚在美国开展了临床III期,海外市场有望进一步带来增量。

短短三年间,环泊酚的猛增推动海思科营收结构发生变化。2024年,公司麻醉产品收入超12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33%,而该板块的毛利率高达90.43%,横向对比,盈利能力强于人福医药、恒瑞甚至专精麻醉的恩华药业。

毫无疑问,麻醉药物机制复杂、研发难度大,且管控严格、准入壁垒高,竞争格局相对良好。镇静领域站稳脚跟后,海思科现在也在积极布局镇痛药。5月,海思科拿到1类创新镇痛药物安瑞克芬注射液的批文,适应证为腹部手术后的轻中度疼痛。未来有望与环泊酚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巩固其在麻醉镇痛领域的优势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海思科37亿元营收、4亿元净利润的规模虽不及人福和恩华,但估值却比这两家要高的多。一大重要的原因在于,海思科不仅麻醉产品攻势正猛,还有在麻醉之外的野心。

环泊酚光芒之外,海思科悄然构筑起了一个覆盖麻醉镇痛、呼吸、慢病、肿瘤和自免等领域的创新管线矩阵。

呼吸领域,海思科拥有‌三款潜力药物蓄势待发。值得注意的是,DPP-1抑制剂HSK31858——对标Brensocatib,全球进展前二。

另外在代谢领域,HSK31679剑指“业界天坑”非酒精性脂肪肝。另外,HSK39297与云顶新耀耐赋康一样,瞄准了IgA肾病。

能够看到,海思科的战略选择:避开红海,深耕麻醉与复杂慢性病。而这种“麻醉+慢病”的组合,在国内几乎没有相同路径的对标。

其关键逻辑在于,用麻醉产品提供现金流和市场支点,而慢性病管线则着眼于未来广阔但需长期培育的市场。

换代开局的海思科

王俊民、范秀莲、郑伟,三个辽宁人,在成都创业,收购一家西藏公司完成资本架构重组,随后整合多地多家关联企业,于2012年以“西藏海思科”为主体登陆深交所。这是海思科第一阶段的故事。

这一阶段,海思科以特色仿制为主,在肠外营养领域建立了核心竞争优势。

2012年深交所上市成为海思科发展的第一道分水岭。

面对肠外营养领域日渐激烈的竞争和政策风险,公司开始组建创新药团队,战略重心转向“Me-better”药物研发。2020年底环泊酚注射液获批上市,就是这一阶段的里程碑事件。而作为公司首个上市创新药,环泊酚的快速放量带动了这家公司收入支柱由肿瘤止吐、肠外营养系和肝胆消化为主的仿制药转向以麻醉产品为主的创新药。

接着,海思科的研发策略再度升级,聚焦围手术期、肿瘤、代谢及呼吸疾病领域,基于其PROTAC和PDC平台,构建涵盖“Fast-follow”与“First-in-class”的自主管线体系。与此同时,国际化进程与商务拓展的加速,让外界看到海思科寻求二次增长的野心。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PROTAC玩家主要有海思科、百济神州等,从项目数量和进度来看,海思科均处于第一梯队。

梳理下来,海思科像很多国内的传统药企一般,最早靠仿制药起家,随后靠改良和创新麻醉药对冲了集采风险,保证了营收足够平稳,接着用创新产品为远期提供想象力,从而支撑起市值。

2025年3月,海思科发布权益变动报告书,王俊民、范秀莲、郑伟解除一致行动关系,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由三人变更为王俊民一人,并透露郑伟已于2024年2月退休,此后郑伟未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亦未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

今年6月,范秀莲退休,辞去总经理一职,继任者为严庞科。严庞科于2014年加入海思科,在此之前,他曾担任恒瑞医药药理毒理部部长、临床前开发部总监。

自此,海思科从“创始人主导”转为“职业经理人+技术骨干”治理模式,而下一阶段的主线,必然也是创新和国际化。

不可否认的是,过去数年积累的几大内部特质,可以支撑其迈向更高的阶段。

其一,一直坚持高研发投入。在创新药还未兴起的年代,海思科就显现了对研发的极大重视。数据显示,其研发投入2010年只有2431万元,到2013年已经超过1个亿,研发投入占营收比已经超过10%。近几年,海思科的研发投入占收入比重维持在30%左右,2024年研投为10.01亿元,占营收比重为26.9%。如果只看50亿以内体量的化药企业,这一投入比例相当难得。

其二,享有稀缺赛道的高壁垒护城河,以及麻醉业务助力下形成的盈利韧性‌。

其三,以麻醉大单品为基石,向多个创新药领域拓展,管线布局与早期恒瑞路径相似,在专利保护期、需求扩张、管线储备的三重驱动下,市场能看到其较明确的成长潜力和长期增长逻辑。

海思科的优势在于‌细分领域的持续深耕‌(如环泊酚对丙泊酚的替代)与‌超高毛利率,如麻醉产品‌90.43%、肿瘤止吐86.99%、肠外营养系59.32%。

然而,在产品矩阵广度、全球化布局、规模效应和研发纵深上,距离恒瑞的“全能型巨头”,海思科仍有5-10年积累差距。有业内人士这样评价现阶段的海思科:更像10年前的恒瑞,正处于向创新药企转型的关键爬坡期,还面临系列挑战。

在创新投入期迈入收获期的转型阶段,海思科的隐忧也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管线布局广泛,但缺乏清晰的主线方向,导致研发资源分散。今年一季度尤为明显,海思科的研发费用更是大增71.4%,经营现金流锐减68.95%。在市场分析看来,研发费大涨反映出海思科在拼命搞新药,短期投入太多,现金流减少。

其二,创新的投入期还未过渡到收获期,让海思科的业绩出现波动。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扣非净利润同比锐减45.4%至1.32亿元。虽然核心产品环泊酚注射液维持增长,但增速已开始放缓。在研管线中,进度较快的一些产品注定面临一定的市场竞争,而具有差异化的PROTAC技术平台尚处临床前阶段。创新药投入与产出的还没走过平衡点。

综合来看,如今的经营压力后续能否靠新药赚回来,平衡短期财务表现与长期战略投入,是海思科突破天花板的关键。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