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鲜数据背后,即时零售泡沫有多少?

文丨刘颖
出品丨大V商业
即时零售是一个不错的生意,但是当铺天盖地都在讲即时零售的时候,就要警惕了。如果把“即时零售”换成“近场零售”,是不是感觉就很熟悉。
没错,那个曾经被巨头们争得头破血流,被官方点名“不要和老百姓抢菜篮子”的社区团购,就是之前被各路互联网巨头称作的“近场零售”。相比于传统电商,社区团购的特点是次日达,离消费者更近,顾名思义近场零售。
近场零售典型代表之一就是美团优选。结果是什么呢,美团上个月刚把美团优选关掉,因为“近场零售”没有“即时零售”性感了。
近场零售的主要的玩家大家也不陌生,正是当下“即时零售”抢破头的巨头——美团的美团优选、阿里的淘菜菜、京东也做过类似的社区团购业务京喜拼拼,好像也是号称刘强东亲自带队。
曾经被巨头当做是一号工程的社区团购,现在来看几乎全都已经关停了。
对比社区团购来看即时零售,还是那句话,即时零售没什么不好的,但是当所有人都在提的时候,这里面的泡沫就不能忽略不计了。
▌1、光鲜数据背后,要这么看
有人把这次的外卖大战叫做三赢:
美团订单翻倍,饿了么干到了8000万单干出来一个原先美团的体量,京东也有2500万单,干出来一个原先饿了么的体量。
三家打架,三家都涨?这次是怎么回事?
我们用最近大家喜欢用的一个词来形容,叫虚假繁荣。
王莆中自己说的嘛,你想“做”多少单都能做出来,没意义。简单来说,补贴烧市场尤其是0元购,完全没意义。
传统上讲,大家说烧钱培育用户习惯….这次可能真不能这么说,一个人6杯奶茶,培养出6个用户了吗?没有,还是一个。
反倒是培养出来消费者级除了免费、几块钱的饮料,都不想花钱了。
互联网公司最擅长数据分析,但是真到了分析自己的时候就不好好分析了。我们说美团1.5亿单,京东2500万单,美团闪购8000万单,简简单单三组数据里面有多少玄机。
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分析都不陌生的一个词,去重。
请问美团、淘宝闪购、京东闪送,三家平台中消费者参与这几日0元购的用户,去重一下还有多少?
再请问,每个人6杯奶茶,美团、淘宝闪购、京东闪送,三家平台各自订单去重后,实际消费用户多少?
这些数值大家都揣着明白装糊涂。
第二个数据,留存。
既然大家都打超级星期六,那么,在补贴较低的周日,或者是周一到周五,这些消费用户的次日留存是多少,再者,第二个超级星期六的7日留存是多少。
恐怕也都不好看。
这就叫补贴烧钱大战中的虚假繁荣。虚假繁荣这个词最早见于番茄便利创始人,原美团华东地区总经理,被戏称为王兴表弟的殷志华,其在个人账号《less or More》中讲过和点评的一段竞争经历。
2015年的时候大众点评推出闪惠支付,消费者通过闪惠在门店扫码后系统自动给予优惠,这带来了大量的消费者和消费金额,也就是GMV的猛增。
点评对此业务砸了大量的营销经费,优惠停止后也带来了2016年点评的GMV暴跌。
简单来说,补贴带来的消费额、用户数,在补贴后不会有留存,就是典型的虚假繁荣。
▌2、怎么大家都不喜欢补贴了?
所以说,这还是一个三赢的局面吗?显然不是。
外卖行业的参与者不只有三家平台,还有消费者、骑手、商家,四方共同形成了外卖或者说即时零售生态,那么我们看看这几方参与者“赢”了吗?
其实大家心里都有预期。
比如消费者,多年前滴滴快的类型的长期补贴不会再重现,9块9看电影的时代一去不复,外卖越来越贵了、打车越来越贵了,这些平台竞争最后还是要回归涨价,谁做都一样(竞争者多一些虽然是好,但是之前饿了么和美团不也形成了默契了吗?)
等平台竞争过去了,市场还是会恢复。
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几块奶茶钱换来的真实用户,平台其实反而是赚的。刘强东自己也说,外卖补贴换来的用户去电商购买,其实比买流量便宜。
Round 1,消费者不算赢。
商家呢,最近很多外卖平台的老板比如西贝、嘉和一品都呼吁不要再恶性竞争了,餐饮更难了。
大家可能会觉得,你认为补贴用户亏损你不要参加不就行了?肯定还是赚的只是少赚了吧…等等。
我觉得消费者说的对,但是对商家来说,现在不经营意味着生意被别人抢走,而且停业也有房租和人工费,不如“亏着干”。
你看,现在平台争取商家的时候,商家也被裹挟进来没有话语权,你指望以后平台竞争结束后,商家还能有话语权?
Round 2,商家完败。
骑手总是赚的吧。每天赚1000多,这种新闻最近不少见,很多骑手每天的补贴就好几百,单价也高、单子也多。
是的,如果你这几天跑骑手,恭喜你能赚不少钱。但是这个问题大家其实太熟悉了,过去很多经济作物的种植会出现一种情况,第一年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结果种植户第二年一哄而上,导致供给远大于需求,结果是什么?第二年价格暴跌,这就是经济规律。
跑外卖这么赚钱带来的后果就是大批的骑手入场,造成运力空前充足,那么等到竞争结束,订单暴跌,运力供大于求,骑手的每单价格就会回落甚至不如从前。
之前大家都看到过很多骑手抢单的事情吧,就是你需要不停地抢才能拿到订单,和滴滴司机抢单类似。当年因为类似的新闻,某个平台老板被骑手骂,社会广泛地认为在压榨骑手,有个骑手自己也说到,3块钱的单你不跑有的是人跑,单价只会越来越低。
So,Round 3,骑手最惨。
▌3、会不会是下一个“近场零售”?
那么即时零售大战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近场零售”?巨头们激烈竞争后,再次大批地退出这个赛道?
一个行业最终的结局无外乎取决于两点:成本和利润维度的产业效率,时效和价格维度的用户体验。
体验方面就可以拿社区团购和电商作对比。为什么次日达、价格低,看似体验很好就没有成为主流呢。
社区团购的体验还是差一些。
相比实体店、菜市场的所见即所得,平台觉得次日达挺好的,但是这种不快不慢、不高不低的“折中”体验,就是存在折扣的。
如果你经常用多多买菜,就发现配送时效、菜品质量和菜品价格,就都处于一种凑合和折中的状态,互联网和生鲜的结合,始终差点意思。
同样对于即时零售,巨头都在强调“快”,但是消费者的“急需”的需求到底有多强烈呢?比如说家电3C,刨除补贴,消费者这的是急用吗?时效性恐怕没那么重要。
一旦离开刚需+急需的品类,那么“便宜但慢”可能是更多消费者能够接受的。
京东和美团就走了两个不同的路子。
美团是平台型的,消费者通过线上门店可以直接下单。但京东就更倾向于实体,京东这几年建了大量的京东家电门店、京东mall。
说回即时零售的核心品类,日用百货和水果生鲜等,小象超市快要占领一线城市年轻人的菜篮子了,但是大家不要忽视水果生鲜的溢价。
因为即时配送的菜品都是半成品、预分拣的,导致价格要比菜市场贵,以及即时零售商超品类,都存在一定的溢价,这种溢价在向二三线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与本地化、低价格的商品进行竞争。
大家一直在讲即时零售如何颠覆传统电商,其实即时零售不是和传统电商进行对标,而是和实体零售进行对标。
即时零售的供给不是无限的,美团为什么后来发到店自取的券来和阿里闪购对抗,因为即时零售的产能是有限的。
简单来说,当美团把奶茶店的产能都打满后,自然就把消费者的需求占满了。
无论是外卖,还是前置仓中的日用百货,还是更甚者数码3C、服装等等,其实即时零售电商就是3公里电商,这一点不会变。
根据王莆中对美团滴滴无锡之战的描述,其实外卖这个品类已经接近于满产能了,所以王莆中对当下美团阿里京东的即时零售大战的判断是,增量全是泡沫。
本地化、差异化一向是互联网的短板,这也是唯一能阻挡巨头的环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