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10年IPO长跑迎港股“入场券”!八马茶业要当“港股茶王”?

访客 2025-07-22 16:03:26 16027
10年IPO长跑迎港股“入场券”!八马茶业要当“港股茶王”?摘要: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茶叶内销规模突破3400亿元,全产业链规模达1.1万亿元,但行业集中度CR5仅6...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茶叶内销规模突破3400亿元,全产业链规模达1.1万亿元,但行业集中度CR5仅6.2%,市场格局极为分散,且资本市场长期面临"有品类无品牌"的尴尬:

10年IPO长跑迎港股“入场券”!八马茶业要当“港股茶王”?

2023年底上市的澜沧古茶(6911.HK),如今股价较发行价暴跌70%,市值缩水至3.6亿港元;中国茶叶2025年3月终止A股IPO,行业头部企业集体陷入“上市难”困局。

在这种行业背景下,曾在新三板挂牌、两度撤回A股申请的老牌茶企——八马茶业,历经十余年资本长跑,终于拿到港股聆讯的“入场券”——2025年1月递交港股招股书,7月获证监会备案通知书。

招股资料显示,八马茶业是中国高端茶市场的领导者、高端中国茶领域销量第一名、中国最具知名度的茶品牌。

更是备受市场关注的,这虽然是一家茶企,但其背后庞大的泉州富豪姻亲网络就注定了它的上市不会被“漠视”。那么,最终八马茶业能否凭借“高端茶销量第一”的光环,扭转资本市场对“茶叶股”难言乐观的态度?其背后的家族基因、关联交易争议,又将如何影响投资者信心?

“高端茶王”八马的硬实力

招股书显示,八马茶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97年,由王文彬和王文礼创立。

创立28年,其上市之路堪称“跌宕起伏”:2015年新三板挂牌,2018年摘牌;2022年冲击深交所未果,2025年正式转道港股,华泰国际、农银国际及天风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彼时,八马茶业“高端中国茶全国销量第一”的市场地位透过最新的这份招股资料可见一斑。

资料显示,历经多年深耕与沉淀,截至目前,八马茶业已拥有覆盖中国主要的六大茶类的全品类茶产品体系的核心品牌“八马”。

具体的完整茶饮产品矩阵涵盖了乌龙茶、黑茶、红茶、绿茶、白茶、黄茶等全品类茶叶及茶具、茶食、茶饮等非茶叶产品。

核心品牌“八马”自2010年起获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确认为“中国驰名商标”,信记号子品牌自2024年起被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及国家文物局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根据《中国茶业连锁行业报告》,公司“八马”品牌的知名度于2024年位列行业第一,顾客满意度于2023年至2024年连续两年排名第一。

凭借在品牌价值、制茶技艺、产品开发能力、规模化经营能力、渠道运营能力、跨区域拓展能力、供应链能力、数字化和人才队伍等方面建立的优势,八马茶业已成长为中国高端茶市场的领导者、高端中国茶领域销量第一名、中国最具知名度的茶品牌。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3年末茶叶连锁专卖店数量计,八马茶业在中国茶叶市场排名第一;按2023年销售收入计,公司在中国高端茶叶市场排名第一,同时在中国乌龙茶和红茶市场亦排名第一;截至2024年,公司的铁观音销售量连续10余年位居全国第一,岩茶销售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按品牌偏好度计,公司在中国茶叶市场及中国高端茶叶市场均排名第一。

而这背后,是八马茶业已经构建起了庞大而完善的销售体系。截至目前,其拥有3501家线下门店,其中包括270多家直营门店以及3220多家加盟门店,覆盖中国内地292个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南及华东经济发达地区。

从地域分布来看,其旗下拥有381家一线城市的线下门店、728家新一线城市的线下门店、1015家二线城市的线下门店及1377家三线及其他城市的线下门店。

显然,作为高端品牌,八马茶业更多精力还是放在二三线以下城市,这意味向上拓展的空间仍很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八马茶业线上开拓进展也良好。截至2024年9月30日,拥有92家直营网店,覆盖微信小程序以及中国所有主流电商平台,全渠道粉丝接近4000万,会员数量超过2600万 。

最终,借助遍布全国的线下门店网络和全方位的在线销售平台,八马茶业成功为众多消费者提供高质量中国好茶。

与之配套的是,其搭建了两大用于茶叶精制的生产基地,即安溪生产基地和武夷山生产基地,分别进行铁观音及组合茶、武夷岩茶及红茶的精制,总厂区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

其技术能力也备受权威官方认可,截至目前,主导或参与制订了9项国家标准、5项地方标准、1项行业标准、6项团体标准及6项企业标准。

收入年增16.8%!安踏/七匹狼/高力控股都联姻了

无疑在“专业性强、壁垒高”的高端茶领域,八马茶业已建立起“销量即话语权”的优势。

最终,这些优势都体现在其稳健增长的业绩之中。

财报显示,其收入由2022年的18.1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1.22亿元,增长率为16.8%,并由2023年前九个月的16.31亿元增长至2024年同期的16.47亿元。

同期,经营效率也同步提升,毛利从2022年的9.7亿元增至2023年的11.1亿元,增长率为14.5%,对应的毛利率分别为53.35、52.3%。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其毛利已毕竟2022年全年水平,达9.1亿元,对应毛利率也进一步提升到了55.3%。

经营效率优化最终使其收获了更好的盈利能力。

净利润从2022年的1.66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06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已达2023年全年的水准,为2.08亿元,对应净利润率也从由2023年前九个月的12.0%提升至2024年前九个月的12.6%。

只不过,相比与其市场地位以及基本面表现,八马茶业浓厚的家族色彩以及过于复杂的姻亲网络才是市场舆论的焦点。

据天眼查APP,穿透公司股权关系,创始人王文彬、王文礼、王文超三兄弟及其亲属通过一致行动协议控制55.9%投票权。这种“强控制力”在早期帮助企业快速决策、集中资源。

但关联交易曾引发关注:2020年关联交易额约3亿元(主要为担保2.2亿元),虽占比营收不足0.3%(2020年营收约12.47亿)。目前,其已在招股书中明确“减少关联交易”政策,强调“公平性”以避免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只是家族控股模式引发的治理质疑不是简单一两句话能打消的,仍需要更长的时间检验。

更让市场热议的是,其创始人子女联姻安踏(2020.HK)、七匹狼(002029.SZ)、高力控股等泉州富豪,形成特殊关系网。为此,网上曾戏言“王文彬子女的联姻串起了泉州的‘富豪圈’”。

但事实上,八马茶业和这些企业的直接业务往来并不多。毕竟,都知道安踏、七匹狼主要从事服装赛道,高力控股也是以贸易为核心。此外,招股资料也显示,2018年到2020年,八马茶业向包括七匹狼、安踏体育及其关联企业销售产品的累计销售额合计也仅20多万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关联交易风险极低,八马茶业也在风险提示中坦言,未来将通过制度规范杜绝利益输送。当然这似乎也意味这种联姻并不能直接形成产业协同效应。

茶行业的“集体困境”:八马上市,能打破“资本绝缘”魔咒吗?

相比而言,打破茶企资本化的艰难才是八马茶业此番赴港上市更大的难题。

从澜沧古茶2023年港股上市首发暴跌18.69%到中国茶叶A股IPO终止,再到八马茶业长达10余年的资本长跑,会发现中国茶叶行业长期与资本市场“绝缘”。

那么首先,要弄明白为何如此难?

站在行业视角,这个赛道存在明显的“分散、低效、标准化难”痛点。

其中中国茶行业的“散”,是刻在基因里的。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3400亿内销市场(2024年)、1.1万亿全产业链规模,却由超10万家茶企分食,前五名企业市占率不足7%。这种分散导致业内产品标准化难度高,茶叶品质更多依赖产地、气候、工艺,难以像咖啡、白酒一样实现工业化量产;品牌溢价容易层次不齐,消费者更认“产地”(如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而非品牌,头部品牌溢价能力有限;此外,与其它细分消费赛道相比,渠道效率低,传统茶企依赖经销商与门店,线上渗透率不足。

好在站在企业的角度,对比同行澜沧古茶,八马茶业的基本面显然更扎实。

前者在2024年,也就是其首个完整上市的年度出现业绩滑坡问题:2024年营收3.61亿,同比-31.5%,净利润亏损3.08亿,创下过去五年最差记录;同时存货高企,存货余额占到了总资产的67.3%,高达9.03亿,周转率仅0.2次,远低于行业平均约0.5次

相比之下,后者高端定位清晰、立体化的全渠道网络布局以及自有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的可控供应链使得其控风险能力明显更强,此番赴港上市或能进一步夯实其龙头地位,并提升其品牌的全国知名度。

据了解,本次八马茶业香港IPO募资金额预计用于扩建公司的生产基地及建造新生产基地;提升公司的品牌价值,以及扩大公司的产品组合;为公司直营线下门店网络的扩张提供资金,并专注于开设更多门店以提升公司的品牌价值资产,例如旗舰店;提升公司业务运营的数字化水平;收购或投资于中国茶行业的参与者;及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