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形势即将逆转?有形的手重拳出击

访客 2025-07-27 11:11:06 27876
形势即将逆转?有形的手重拳出击摘要: 文/叶檀财经团队最近,浙大哲学学院院长王俊在一席上做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演讲,主题是《被掏空的意义、萎缩的当下,塑料的共同...

文/叶檀财经团队

形势即将逆转?有形的手重拳出击

最近,浙大哲学学院院长王俊在一席上做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演讲,主题是《被掏空的意义、萎缩的当下,塑料的共同体:数字时代的不幸生活》。

王俊提到,当科学成为我们看待世界和理解自身意义的核心框架时,“无限进步”成了最重要的信仰。

对社会来说,发展速度放缓,甚至不发展,将让整个社会,从上到下产生巨大的焦虑;对个人来说,优绩主义变成唯一的价值标准,如果达不到优绩的顶端,就不配享有任何愉悦感和成就感。

一切都有了可以及时量化和衡量的标准,每个人都根据当下的量化结果,主动或被动做出调整,为了更好的未来。而这所谓的未来,仍然是数字游戏构成的绩优主义。

信心某种程度上,也早已替换成了数字,而非信仰和内心。信心如黄金,就是一种赤裸裸的等价替换。

时间的意义,也随着效率的提高,在根本性上改变。

用王俊的话说,当事物的时效性越来越短,当下就在不断萎缩。我们不仅没有了可以终身受用的价值和理想,也没有了可以维系一生的职业、家庭和爱情。

生活在加速,社会在加速,时代在加速,我们的心停留在原地,四顾茫然。

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概念,加速时代。

他认为,当前社会的异化,倦怠,都可以追溯到一个单一的现象——社会变革的持续加速。

罗萨说,科学确实在进步,让我们用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可我们每个人却越来越忙了。洗衣机、汽车、电子邮件为我们节省的时间,被更多的路程,更多的邮件消耗。

看看当下的中国,几乎所有行业都出现越忙碌收益越少的现象,“多快好省”从一个购物概念,讽刺地变成了时代和个人的写照。

当一切飞快,非理性不知不觉成了人生主流,理性则退居二线。过去我们通过写信沟通,一来一去等上许久,这许久流失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情绪的退却,让理性和真实归位。

思考需要时间,理性在思考之上,更需要时间。没了时间的人生,必然缺乏思考,更缺乏理性,最终,也失去了信仰。

冲突一再爆发,无意义感愈发强烈,都是加速时代的必然结果。

上周末,我们到上海郊野莲湖村,看百亩荷塘,夜晚,跟人一样高的荷叶,飘来缕缕清香。抬头看星朗夜空,听着比城市更柔和的蛙声虫鸣。

自我消失后,真切感受自己存在。

那里的时间,是凝固的,缓慢的,不是流体的,迅速的。

言归正传,进入本周的檀几条。

#01

不管牛市来没来,国家队已经赚翻了

不知不觉,上证指数已经在3600点徘徊了。

在银行、券商、保险等大金融板块的带领下,指数从3400到3500,再到3600,一路顺利上行。

一些信号,证明股市确实有积极的变化。从成交量来看,两市成交量重新回到1.8万亿水平以上,和2025年2月份差不多。

成交量差不多,指数却比2月份高出快200点,证明筹码结构已经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对手盘或者说阻力盘少了不少。

当然,目前的成交量距离2024年924之后的一段时间,还有很大差距。如果成交量继续放大,以目前的筹码结构,点位超过2024年924的概率就比较大了。

另一个市场信号是两融余额。截至7月24日,两融余额已经突破1.9万亿。

1.9万亿的水平,是3年来的高位。在两市成交量没有超过2024年924行情的情况下,活跃的两融资金已经完成了跨越式增长。

历史上,如果两融占成交量的比例超过10%,往往意味着指数有不错的表现。当前的比例已经超过10%。

关于两融,还有一点值得说说。

尽管当下市场和2015年大牛市的狂热环境大为不同,但两融月买入额一直在看齐2015年。这一点市场没有太多反馈,有待后续观察。

股债跷跷板近期表现明显,以十年期为首的国债收益率不断走高,显示市场偏好朝权益市场倾斜。

不过,这波行情,对一般投资者可能说不上多友好,各大论坛的帖子多有所谓牛灾的表述,很多人说自己涨了指数亏了钱。

有人亏,自然有人赚。近期,公募基金和指数基金陆续公布了二季报,以国家队为首的机构赚钱效应明显。

据上证报7月20日的消息,多只宽基ETF披露2025年二季报,中央汇金持仓随之曝光。在今年4月初的股市巨震中,中央汇金首次明确其类“平准基金”定位,大举增持ETF。

最新的基金季报显示,仅4只沪深300ETF和华夏上证50ETF,中央汇金就豪买约1500亿元,成为稳定市场的中流砥柱,在巨震行情中“定乾坤”。

沪深300指数4月份低点在3500左右,到了7月25日,已经来到4150,大涨20%左右。

合理推测中央汇金体系增持的这段时间,收益不菲。

在国家队的带领下,ETF规模再创新高。据万得的数据,2025年二季度,ETF规模已达4.31万亿元,其中非货币ETF规模达4.14万亿元。二季度利润排名前20的基金中,大多数为国内宽基ETF。

自从2021年公募基金开始亏损以来,2024年924行情成为拐点,此后的两个季度,公募基金连续盈利。

据万得数据,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中国公募基金整体为持有人创造了5.94万亿的利润,创历史新高。得益于赚钱效应,公募基金的规模也创出新高,今年二季度达到34万亿人民币。

有意思的是,主动股票型基金的规模和仓位并没有跟上节奏,无论市值管理规模还是仓位情况,都不温不火。

这样的差别,只能说明当前人们对主动管理的不信任。

外资也是这轮行情的受益者。

据金融界7月14日的消息,截至二季度末,北向资金共持有2907只A股,持股数合计1232亿股,持仓市值达2.29万亿元。这一数字不仅较2024年末增长871亿元,较一季度末也增加超500亿元。

国家外管局7月22日的数据,也说明外资在本轮行情中有所斩获。2025年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5、6月份净增持规模增加至188亿美元。

外管局的调研还显示,未来外资仍有增持空间,全球30%的央行表示将增配人民币资产。

张坤对后市的看法,具有代表性。他在最新的季报中写道,他并不认同对国内需求和经济的相对“悲观”看法。

张坤认为,我国的人均GDP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水平,离中等发达国家尚有差距,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相比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只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力量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叠加科技进步,有望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

从长期投资者的维度,他坚定认为,(市场的)悲观预期会在某个时刻被打破。

作为知行合一的长期投资者,张坤管理的基金,仓位仍然在九成以上。

国内投资者有理由小开心,但投资美股或港股的投资者,近期有点闹心。

据联合早报7月23日的消息,中国正在加强对纳税居民境外收入征税,要求投资港股和美股的中国大陆居民申报境外投资所得。

另据财联社7月21日的报道,2025年初以来,一场针对境内居民港美股投资收益的自查补税在全国多地铺开。

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税务部门通过短信、电话、自查通知等形式,密集要求通过富途、老虎证券等境外券商开户投资港美股的内地居民,对2022至2024年的境外所得进行申报并补税,首轮重点覆盖高净值“大户”,补缴金额从十余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涵盖税款及滞纳金。

或许是看到境外投资的变化,近期,越来越多高净值人群选择出手楼市。

除了上海等地的豪宅,高净值人群也在购入大宗物业。据澎湃新闻7月25日的报道,“高净值人士”正踊跃进入上海大宗物业交易市场。

报道援引仲量联行的报告称,今年第二季度的大宗交易项目中有不少个人买家的身影,比如中骏天悦方隅公寓和金地喜悦荟商业的买主都为个人买家。

据仲量联行的分析,高净值人士偏好在5亿元以下的项目体量。

#02

反内卷远没结束,扩内需还在加注,超级大项目可能在农村

7月1日重要会议提出,要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各行业都在开启反内卷行动。涨幅较大的品种,比如碳酸锂,反内卷的主要方式除了行业自律,还有各地政府的“配合”。

7月7日,宜春自然资源局“突然”下发文件,表示当地8座矿山存在越权办理登记手续的问题,要求930之前等待专家评审。其中一座矿山的采矿证刚好在8月份到期,这意味着可能存在停产风险。

7月17日,藏格矿业发公告称,全资子公司格尔木藏格钾肥有限公司于2025年7月16日收到海西州自然资源局、海西州盐湖管理局下发的《关于责令立即停止锂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通知》。

藏格矿业在回复投资者时表示,公司正积极推进锂资源开采手续办理,待锂资源开采手续办理完成后,将及时向海西州盐湖管理局申请复产。

何时能够办下来?目前不得而知。两地政府似乎在通过行政手段约束产能。

另一个涨幅较大的品种是硅料。

5月份传出硅料收储的传闻后,硅料价格持续上涨。

7月3日,工信部组织召开光伏企业会议后,传出不得低于成本销售的内容。

7月10日,世纪能源网等媒体报道,根据硅业分会的分析,近期硅料提价主要是由于多晶硅企业超一年以上亏损运营,为清库存导致价格已远低于综合成本,为符合“不低于成本销售”的价格法规要求,硅料企业一次性提价至综合成本线之上。

7月17日,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报道,根据业内消息,硅料收储方案由头部企业通过“出资+债务”模式,成立由专人运营的公司,通过收购产能的方式实现出清。龙头企业收购产能后,将考虑停掉产线,用未来的收益承接债务。

这进一步刺激硅料价格上升。

7月24日,财联社消息,在当天举办的光伏行业供应链发展(大同)研讨会上,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严大洲在主旨报告中表示,近年来多晶硅综合能耗持续降低,目前正在推进修订多晶硅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标准。目前多晶硅单位产品综合能耗1级、2级、3级分别为≤7.5(单位:kgce/kg)、8.5和10.5,拟修订后对应标准为≤5、6和7.5,以实现推动落后产能出清。

在政府有关部门的介入下,行业协会本身的话语权有了一点提升。

除了上述两个行业,几乎所有重资产的行业,都有大大小小的反内卷动作,这里不再罗列。

比较有意思的是,医药和银行跟进反内卷。

7月24日,国家医保局明确表示,集采坚持“反内卷”原则,提升质量要求。据国家医保局、赛柏蓝器械的消息,在医保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医保局表示:

近期,第11批集采工作已经启动,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的优化集采措施,国家医保局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研究优化了具体的采购规则。

在中选规则方面,优化了价差计算的“锚点”,不再以简单的最低价作为参考,同时报价最低企业要公开说明报价的合理性,并承诺不低于成本报价。

医保局的表态符合反内卷大势,看来形势比人强。在医保局表态后,被集采长期压制的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板块,连续大涨。

7月23日,据第一财经消息,广东银行业打响“反内卷”第一枪。

7月21日,广东银行同业公会召开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反“内卷式”竞争专题工作会议。

这场工作会议,由监管部门指导、13家专业委员会参与,明确了以“1+3+N”制度体系整治行业“内卷”乱象的具体路径。

此前我们曾经撰文,消费贷3%以内,经营贷在2%左右,银行基本是没什么利润的。但为了规模增长和竞争,银行不得不加入消费贷和经营贷的混战。

北京商报援引业内人士称,此次“反内卷”风暴是银行业实现从“规模驱动”到“价值创造”转型的重要契机。

连银行都加入反内卷,看来这次誓要把发内卷进行到底。

7月24日,出炉了更重要的消息。据国家发改委网站当天消息,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根据中国新闻网等媒体的报道,本次修正草案共10条,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

完善政府定价相关内容。一是结合政府价格管理方式变化,明确政府指导价不局限于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的形式。二是结合政府定价从定水平向定机制转变的实际,明确定价机关可通过制定定价机制,确定政府定价的水平。三是根据近年工作实践,明确成本监审作为政府制定价格的重要程序,进一步加强价格成本监管。四是随着互联网发展,政府听取意见形式更多样,新增公开征求社会意见、问卷调查等听取意见方式。

进一步明确不正当价格行为认定标准。一是完善低价倾销的认定标准,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治理“内卷式”竞争。二是完善价格串通、哄抬价格、价格歧视等不正当价格行为认定标准。三是公用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不得利用影响力、行业优势地位等,强制或捆绑销售商品、提供服务并收取价款。四是强化对经营场所经营者价格行为的规范。

还有,是健全价格违法行为法律责任。

上述三项主要内容,对应着外界对治理内卷的三重顾虑。

比如,一直没有明确定义到底什么是低价竞争,从评估体系的建立到成本核算都需要完善。比如,内卷的企业,除了道义责任、舆论责任,没有实质性的法律义务,更没有惩处的案例。

价格法的修正在上述领域都有补漏洞的措施。总结来看,低于成本就是不行。

7月25日,国家发改委下发新政策,试图通过节能审查和碳排放约束供给端。

据发改委官网,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印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办法》。相对于2023年的老办法,新办法明显提高了固定资产的审查门槛。

举个例子,2023年版本的办法里,电力折算系数按当量值在10000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其节能审查由省级节能审查机关负责。

最新的版本加了一个前缀,“除应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查的”。这句话弹性十足,话语权决定权一下子就从地方,变成发改委之后再地方。

此外,新版本提到,管理办法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这是新增加的。类似的内容还有一些,整体基调就是拔高审批门槛,对新增供给形成约束。

除了在供给上做文章,政府还在拓宽需求。大家熟知的墨脱水电站超级项目之外,7月22日,政府还公布了《农村公路条例》,旨在推动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适应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

据金融界等媒体的报道,过去8年,中国每年在农村公路建设上都要投入超过4000亿元。

从2025年开始到2030年,预计将投入1.5万亿元在农村公路上,这意味政府在进一步加码农村建设。如果算上高标准农田等措施,农村无疑是大基建的重点。

可能,未来会有和超级工程一样的项目出来。、

#03

上半年经济,湖北抢眼,广东奇怪

2025年过半,各省的经济数据出炉,增速冒头的和落后的都比较少,大家增速接近。

增速较慢的有广东、山西、青海、云南、辽宁等地,都没超过5%。

除了广东,上述地区大多和资源相关,在PPI走低,资源品价格疲软的背景下,山西等资源型省份的增长受到明显冲击。

作为中国经济连续多年的第一,广东经济的表现着实有点特殊。据界面财经整理的信息,在主要经济数据上,广东均低于全国水平。

其中,和全国差距比较大的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消费和固定投资的差距也比较明显。

根据广东省的数据,尽管铁路投资、电力投资增速在两位数以上,但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使得广东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相对2024年以及2025年一季度,差距进一步扩大。

据广东统计部门的数字,2025年上半年,广东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6.3%,一季度是15.2%。

消费方面,广东上半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低于全国5%的增速。

尽管城镇和乡村的增速都低于全国,但广东乡村消费增速之低,还是令人震惊。今年上半年,广东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仅1.4%。

这不是错觉,不是因为2024年基数高,2024年,广东乡村市场消费增速仅1.7%。

我们此前多次分析过,除了2025年最近几个月,全国的情况都是乡村消费好于城镇,广东地区的乡村消费如此疲软,令人始料未及。

更难以理解的是,广东地区的农村可支配收入增速不低。2025年上半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24元,同比名义增长5.7%,增速和全国增速相差无几。

农村地区的收入增速不低,消费意愿却如此低,这一点比较让人费解。

另外,广东的进出口也出乎意料。2025年上半年,广东地区的进口增速快得惊人,9.5%的增速远快于全国和主要经济省份。

而作为出口大省,增速又比全国水平低了不少,上半年广东的出口增速1.1%,大幅低于全国7%的增速。

进口大增,出口放缓,可能和广东产业结构有关。

据广东统计部门的数据,上半年机电产品是广东进口的最重要领域,规模为1.16万亿元,增速为19.3%,占比达7成。

这其中,增速较快的为中央处理部件、航空器零部件、集成电路,分别增长322.5%、27.5%和14.3%。

此外,半导体制造设备(47%)、航空航天装备(63.8%)、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31.5%)也有明显增长。

考虑到AI和 半导体大厂在多在广东,上述进口对应英伟达等芯片、美日等国家的半导体设备,是比较契合的。

从城市维度看广东进出口,深圳更能体现整个广东的变化,而广州则走出了独立行情。

自从2024年深圳超过上海重返进出口第一,2025年上半年保持了这一成绩。

深圳以0.02万亿的微弱优势,继续保持外贸第一城。

和过去不同,让深圳保持第一的,不是出口,而是进口。据深圳海关统计,2025年上半年深圳进出口总值达2.17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1.31万亿元;进口8588.6亿元,同比增长9.5%。

深圳海关的通稿里面没有给出出口的增速,只给了进口。这说明,出口增速不好看。

实际也是如此。2024年上半年,深圳进出口总值达2.2万亿元,比2025年上半年多出300亿。考虑到,2025年上半年深圳的进口增长达9.5%,这意味着出口是负增长。

据深圳统计部门的统计,深圳进口的产品里,机电产品占8成,和广东省整体结构类似。

广州却在广东省独树一帜。7月23日,广州海关公布的外贸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广州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6050.5亿元人民币,历史上首次突破6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5.5%。

6000亿外贸盘子里,出口占比接近7成,达到3969.1亿,增速为25.2%,远高于深圳和整个广东省。

进口和2024年上半年差别不大,0.7%的增速,几乎没啥增长。

从历史维度看,2024年广州出口的增速就很快,当年增速超过7%,总规模超过7000亿。

2025年上半年,继续保持高增长,且越来越快,和深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意思的是,广州出口增速最快的是自主品牌机电产品,增速为14%;集成电路技术增速为51%;服装增速为19%。

据广州有关部门解释,跨境电商“9610”出口模式有效带动服装、箱包、小家电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

据雨果跨境网的解释,所谓“9610”模式,全称“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俗称“直邮出口”或“自发货”模式,适用于境内个人或电商企业通过电商交易平台实现交易。

“9610”模式以小包、单个包裹发货,允许跨境电商企业将商品从境内通过第三方物流商运送至海外消费者,具有链路短、时效快、成本低、更灵活等特点。

“9610”模式正是美国的重点打击对象,估计欧洲也要行动。广州借助“9610”模式快速出口,一方面可能是抢出口,另一方面或许是广州的商家们找到了突破限制的办法。

说完广东,我们再看看,上半年最超预期的省份——湖北。

2025年上半年,湖北GDP增速达到6.2%,仅次于西藏和甘肃,排在全国第三。

据湖北统计局7月18日的信息,2025年上半年,湖北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7.9%、6.5%、6.9%、28.4%,分别高于全国1.5个、4.1个、3.7个、1.9个、25.5个百分点。

湖北的消费,也明显快于全国。2025年上半年,湖北社会零售品总额达1.3万亿元,同比增长6.9%。高出全国均值1.9个百分点。

说完湖北,最后再来看看海南。

海南这两天有一则大消息。7月23日,据新华社等媒体的消息,海南自贸港将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封关”。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特别解释说,“封关”不是封岛。

啥是“封关”?官方说法,是指将海南岛全岛建成一个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云里雾里,不懂就对了。

“封关”的实质内涵主要有三点:

提高进口的“零关税”的比例,从此前的21%提高到74%;

松绑部分限制进口的商品;

增加10个二线口岸,作为目前已有的8个对外开放口岸的补充。

选择在此时对海南“封关”,一是早有规划,前两年就在传说,二是实现对外开放的承诺,三是对海南的发展有积极作用,能刺激部分消息。估计海南的医疗等,未来跟泰国很像,免得国内很多人去美国、日本治疗。

据海南度假乡村旅游协会7月15日的消息,2025年上半年,海南接待游客5521万人,同比增长8.1%。

其中,国内游客增速为6.3%,入境游客增速为31.7%。

看花费,国内游客花费1157亿元,增长7.2%。相比于国内社零增速,去海南玩的国内游客更舍得花钱。

有人是没钱,有人是没有花钱的地方。优质、安全的商品供给,情绪价值满满的体验场景,一旦出现,往往人满为患。

当我们不再为安全而担忧,不再害怕失去什么,相信不仅能找到人生的意义,更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中国经济。

#04

美联储经受住了老川的突袭,美国股市的看脸时代到了

老川一直想换掉美联储(Fed)主席鲍威尔,从未成功,他不可能成功的中途换人。

据路透社消息,7月24日,老川直接到联储总部两栋大楼的翻修现场当起了监查员。他说,翻修费约高达30亿美元,鲍威尔直接否认。

老川出示了书面资料,鲍威尔毫不客气,他们所在的是埃克斯大楼(Marriner S. Eccles building),而老川把5年前盖好的马丁大楼(William McChesney Martin building)算进去了,估算数字25亿美元,没有错。

第二天,美联储官方发文感谢老川视察,“很高兴分享翻修工程进度。我们感谢总统对于完成这项重要工程的鼓励之意。我们会继续努力谨慎管理资源,直到翻修工程完毕。”

不阴不阳,老川只好说工程奢华、见面良好,预感美联储会降息。7月27号开始的一周,美联储会有两天政策会议,市场预计基准利率在4.25%至4.50%的区间不变。

7月15日,美国公布的CPI比预期的还高了0.1个百分点,没有通胀下行的趋势,美联储没有降息空间。

还有个有趣的事。我们老说A股投资者不理性,美国更疯狂。

美国当地时间7月25日深夜,晚金融网站零对冲分析了一家美国老牌服饰公司(American Eagle Outfitters),这家公司股价突然大涨,盘中一度上涨12%。

不是因为基本面,没有什么业绩预报,实际上,American Eagle面临业绩挑战。截至7月23日收盘,该股今年下跌了35%,最新财报显示,营收下降了 5%,公司已下调了前瞻性指引。

但是,公司发布一则牛仔广告大片,性感的女演员西德尼斯威尼(Sydney Sweeney)成为秋季牛仔系列代言人,引发粉丝追捧,在美国投资论坛的散户投资者,尤其是活跃在 Reddit 的华尔街赌注论坛上的投资者迅速买入。

这种股票被称为模因股票,称就像老川发自己的模因币一样,情绪价值迅速转化成了财富价值。

美国现在有一类专门的模因股,被称为“DORKs”,这些公司通常业务表现不佳,但散户突然爱上了他们。

一方面是表情包提供的短期情绪价值,另一方面是散户反抗强权的故事文本。American Eagle有高空头仓位,根据 FactSet 的数据,该公司约 13% 的流通股被卖空。论坛上的散户希望触发轧空操作,从狼嘴里抢到肉吃。

这已经成为股市的常见景观。

另一则重要国际消息与中国相关,伊拉克官员宣布,中国电建获得一份价值40 亿美元的合同,与当地公司合作建设伊拉克首个大型海水淡化厂,计划日产能为 100 万立方米。7月25日,伊拉克总理出席了巴士拉海水淡化厂的奠基仪式。

不仅国内有雅下项目,中国的基建与新能源遍布全球,中东成为重镇。2021年至2024年10月,中国成为沙特阿拉伯最大的绿地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国,投资额达216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一用于清洁能源。

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刚刚开始。围绕着国际化的布局和就业,才是着眼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 END --

叶檀财经矩阵号

声明: 近期,不少人以叶檀财经的名义,或xx叶檀、叶檀xx等名义,在各大平台售卖和股市相关的课程,进行和股市相关的直播。

在此,我们声明,任何和股市相关的直播、课程,均与叶檀财经无关也没有得到叶檀财经或叶檀本人的授权,认可

叶檀财经运营并管理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有且仅有叶檀财经、叶檀暖人生、叶檀聊人生、半间白云、叶檀说、檀谈人生,抖音号叶檀财经、檀姐姐暖人生,小红书号叶檀财经,快手号叶檀财经,头条号叶檀财经,百家号叶檀,请用户认准上述账号。但凡与上述微信账号不一致的公众号均非叶檀财经负责运营管理,叶檀财经和叶檀对其行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放松心情,把学习和享受贯穿在悠长的人生中,让我们一起成长,一起快乐。

作者:叶檀财经团队 编辑:双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