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近90家私募获得香港9号牌照,这张牌意味着什么?

访客 2025-07-29 11:07:16 34147
近90家私募获得香港9号牌照,这张牌意味着什么?摘要: 私募国际化战略布局进展如何?今年以来,包括黑翼资产、前海博普资产等头部量化私募在外设立关联公司,取得香港9号牌照,为未来...

私募国际化战略布局进展如何?

近90家私募获得香港9号牌照,这张牌意味着什么?

今年以来,包括黑翼资产、前海博普资产等头部量化私募在外设立关联公司,取得香港9号牌照,为未来业务出海拿下许可证。私募排排网统计显示,当前已经设立香港关联公司并获得9号牌照且牌照为存续状态的私募已达87家。

其中,主观私募数量最多,达58家,量化私募20家,主观+量化等混合型私募为9家。在业内看来,获取香港9号牌照的私募,可成立香港资管子公司或关联公司,直接管理美元基金,实现资产端和负债端出海,比起通过境内人民币资金进行海外资产配置,获取香港9号牌照通常被视为更能体现私募国际化的战略布局。

和以往多数公司申请牌照暂无展业不同,今年私募国际化布局在业务端也有加快布局的迹象。有量化私募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今年在香港取得牌照后,同步组建了资管团队,并发行了产品,从公司多元化布局战略来看,香港是第一步,未来希望能够向美国、欧洲客户募资。

对于产品方向上,多数私募公司当前第一步还是通过海外募资,投向A股市场。“9.24行情以来,A股持续回暖,外资对中国市场关注度提升,也为私募出海提供了契机。”有量化私募人士表示。

不过也有观察人士指出,私募出海并非一朝一夕,尽管拿下香港9号牌照是私募出海的重要里程碑,但是组建海外团队、募资、发售产品以及赢得海外投资信任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同时,也不能把海外募资笼统等同于国际化,募资只是浅层次的国际化,私募出海要追求的国际化应该在全球范围找人,参与不同的市场,真正为投资者提供全球配置的能力。”有头部私募人士指出。

持有香港9号牌照私募增至87家

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显示,持有香港9号牌照的私募已经增至87家,其中今年新增两家均为量化私募。

从公司规模来看,管理规模50亿元以上的在头部私募中,持牌私募共有37家,占比约43%,从资金实力来讲,规模大于50亿、策略较成熟、历史业绩可追溯的私募往往更占优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规模小基金公司没有想法与机会,管理规模在5亿以下的私募中,也有36家,占比约41%。

从办公城市来看,位居沿海一线城市上海、深圳、北京的持牌私募数量明显较多,分别有29家、21家、14家。其余城市的持牌私募均不足10家。

来自业内调查数据显示,以量化私募为例,怀揣“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梦想的私募高达六成。

宽邦科技发布《中国量化白皮书》称,通过对203家私募机构的调研显示,六成量化机构拥有出海计划,但全球化进程呈现金字塔形分布,绝大多数机构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大多数都是尚未实施海外行动,其中三成处于了解阶段,仅二成的机构真正迈出了步伐,方式包括牌照获取+设立办公室+成熟募资,而且不足2%策略成熟并开启募资,成功案例稀缺。

香港9号牌照只是国际化布局第一步

业内指出,多数机构选择先从牌照及募资开始出海进程,主要源于两个原因:首先,海外更低的利息利率、融资杠杆、融券资源,海外资金实惠、规模大、时间长,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有流动性压力,可以专注在投研上;其次,许多中国居民离岸资产会天然优先选择国内的优质机构。这部分机构主要从海外募集美元基金投向A股,为A股提供更多的流动性。

上述量化白皮书调研显示,从当前私募国际化布局的节奏来看,主要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是包括中国香港与美国市场,有近6成的机构更愿意将国际化第一步放在香港,其次是美国市场。

第二层级包括欧洲、新加坡、日本等发达地区,约有20%机构表达出积极意愿;

第三层级则由印度、韩国、越南等亚洲新兴市场构成。相较之下,媒体热度较高的印尼、巴西、中东等地区,实际在机构量化策略布局中的占比不足10%。

一般而言,获得香港9号牌照,并开始募资,是私募出海的第一步,从募资最终实际情况来看,有头部基金规模已经能达到40亿美金。另外有一些机构主要瞄准主权财富基金等,典型如龙旗科技、喜岳投资、金戈量锐等已经有许多海外资金,以龙旗科技为例海外投资者占比近50%,资金来源包括海外退休金、银行理财FOF和国家主权基金;此外,国内券商、三方渠道代销占40%,其余为机构直销及高净值客户。

以2024年某机构组织的私募在新加坡路演为例,有量化私募表示,新加坡投资人以家办、财富中心以及老牌的主权投资机构为主,配置范围上,美股、美债是主流,也包括一些加密币等,此前对A股配置较少。这些投资者此前对中国私募机构了解不多,路演之后对国内量化私募发展较为感兴趣。

头部私募国际化早已展开

对于国内私募机构积极谋求国际化布局的内在动力,明汯投资表示,尽管中国量化私募在国内市场有着不错的表现,但相较于海外成熟市场(如美国、欧洲)的顶尖机构,中国量化行业在管理规模、多市场运营经验、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仍存在显著差距。

以全球对冲基金巨头们为例,这些机构之所以能够在管理庞大资产规模的同时,还保持出色的业绩表现,这都得益于多市场和多策略的布局,除了本土市场外,还积极参与全球其他主要市场,比如欧洲、中国、日本等;除了股票策略外,固收、全球宏观等丰富策略也是多元化收益的重要来源。

明汯投资指出,参与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一方面可以帮助机构利用全球化布局,实现“多市场、多策略”的收益来源;另一方面彰显中国资管机构投资实力,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此外,使得客户类型构成更多元化,有益于管理人长期稳健发展。

随着牌照运营、人才招募的推进,许多头部机构早已国际化运营。例如明汯在中国香港、新加坡设有办事处,纽约为第二研发中心,有20多名研发人员;宽德在纽约成立办公室以接触海外投资者;宏锡基金将投研人员分为期权、机器学习、基本面量化商品指增、海外品种等小组。主观方面,淡水泉在去年引入宏观经济学家陶冬,从全球宏观研究视角赋能投资和客户服务工作等。

据悉,一些机构也将出海作为人才储备的重要渠道,尽管海外策略无法直接迁移到国内市场,但海外人才在方法论、企业文化与系统架构上的经验,正逐步与国内体系融合,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不过,国内私募国际化进程尚有不少挑战,业内指出,境内私募在海外市场存在本地化能力不足、资源匹配不到位等痛点,量化机构链路部署(链路直连、夜盘交易等)占比较低,多数私募机构尚未触及海外市场布局的深水区。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