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有8家撤否IPO企业“转港”,港股IPO升温,234家企业排队上市

在港股上市浪潮下,不少撤否拟上市企业也纷纷将目光转向港股市场,更显现出一番热闹景象。
港股上市浪潮下,已有52家企业在年内成功登陆港交所,但不止A+H火热,撤否IPO除参与并购市场外,也正瞄准港股上市。据统计,自6月以来,已有8家A股撤否IPO企业转战港股,其中,5家曾申报科创板,分别是中慧元通、商米科技、长光辰芯、轩竹生物、长风药业;歌尔微与潍柴雷沃曾申报创业板,胜软科技则是唯一一家从北交所撤否后转道港股的企业。
这一趋势的出现,与政策导向高度契合。5月6日,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联合公告并正式推出 “科企专线”,进一步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并且允许这些公司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而从上述转战港股的撤否企业行业分布来看,生物医药与电子技术企业占比突出,这与 “科企专线” 带来的政策红利相呼应。
与此同时,A 股科技企业也在加速赴港布局。6月至今,已有澜起科技、合合信息、龙旗科技、石头科技、广合科技、杰华特与大族数控等7家A股企业赴港上市进程披露更新。
港股市场储备力量同样不容小觑。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以最新公告日为统计口径,港股储备军中合计234家企业正排队上市,其中科技型企业占据主导。同时,以最新公告日为统计口径,年内已有196家企业进入聆讯环节,上市进程正在加速。
6月以来,共8家撤否IPO转战港股
撤否企业换板二次冲击A股的案例不在少数,但为何撤单后,拟上市企业纷纷选择港股作为二次上市的主阵地?这一趋势背后,募资计划及用途的考量成为关键推力,多家企业的募资方向均紧扣核心业务升级、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
胜软科技:二次递表港股,谋求多元化发展
胜软科技的转身颇为迅速。2024年10月28日终止北交所上市计划后,仅三个月便于2025年1月23日向港交所递表,7月25日又完成二次递表。
作为聚焦产业数智化转型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其募资虽未明确具体占比,但多项用途均涉及百万港元规模,主要用于优化智慧能源领域专有技术、加强物联网能力、扩大全球市场海外范围、组建海外销售团队等,剑指多元化发展。
中慧元通:持续研发核心产品
同样从科创板转战港股的中慧元通,2023年9月撤单后,于2025年7月24日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文件。这家专注创新疫苗及新技术传统疫苗的企业,将约63.6%用于核心产品开发及国内外注册,其中,约32.4%将用于核心产品之一的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的持续研发与海外市场注册。
此外,18.1%用于其他在研疫苗的开发和注册,8.4%用于提升公司生产及商业化能力,4.9%用于技术平台的开发、升级及运营,5%用于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歌尔微:聚焦技术迭代,巩固行业地位
歌尔微是一家智能传感交互解决方案提供商,为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智能家居、工业应用、医疗健康等领域提供智能化的传感交互体验。继2024年5月27日终止创业板上市后,公司于今年7月21日申报港交所。
公司并未明确募资额度,主要投向迭代全栈技术能力平台,提升智能终端和应用中的能力、完善全球化服务网络布局、用作战略性投资或收购及一般企业用途。
商米科技:从科创板转战港股,实施全球市场扩张计划
商米科技是为数不多较早撤否的企业,于2022年3月2日止步科创板上市,时隔3年于6月25日递表港交所,聚焦于全球商业智能数字化转型,是一家商业物联网(BIoT)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在申报港股时表示,将募资用途用于为公司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研发资金,同时实施全球市场扩张计划与一般企业用。
潍柴雷沃:完善拓宽海外市场
潍柴雷沃的港股之路紧随其后。继2024年4月29日撤单创业板后,于2025年6月20日向港交所递表,是一家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募投用途包括建设新的高端农机装备产业基地、研发投入、海外业务及市场拓展、拓宽经销渠道,完善海外服务体系布局、一般企业用途。
长光辰芯:年内完成“转港”,聚焦主营业务研发
长光辰芯是下半年以来,完成“A转港”最快的一家撤否企业。自今年1月7日终止科创板上市后,在6月19日便启动港股上市进程,是一家专注于高性能 CMOS图像传感器的研发,募资主要用于研发迭代主要场景、建立图像传感器研发中心、扩展生产线、国际业务布局,每项投入均达百万港元级别。
轩竹生物:投向核心产品研发
轩竹生物是一家主要依赖内部研发的生物医药公司,自去年从科创板撤单后,今年6月13日申请港股上市,募资重点投向核心产品以及关键产品的研发、候选药物投资、增强商业化及营销能力、一般企业用途。
长风药业:产品研发与扩张同步走
长风药业是一家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医药企业,专注于吸入技术及吸入药物的研发、生产及商业化。在撤单科创板后,于今年6月11日申报港交所。从募资用途来看,分别投向候选产品的持续研发、临床前研发、设施采购及生产管理系统的扩张。
为何撤单A股又瞄准港股上市?
转战港股的8家企业均为主动撤单,撤否原因无疑成为关注焦点。
业内人士分析,撤否企业 “转港” 背后存在双重逻辑支撑。一方面,当前A股上市审核标准呈现阶段性收紧态势,部分企业在A股面临的具体问题,在港股市场的上市规则下通常不构成实质性障碍。
另一方面,在政策持续优化的推动下,港股市场对企业上市展现出明确的接纳姿态,独特的市场吸引力正持续凸显,这也成为驱动企业“转港”的重要因素。
综合多家彼时发布公告来看,基于资本市场环境变化以及公司业务发展情况的综合考虑为多数归因,但“转港”后,企业在募资用途规划上,除了延续聚焦研发创新、拓展国际版图等常见方向外,还呈现出两大新特点:
其一,将并购机遇纳入战略布局。歌尔微、胜软科技等企业均表示,募资额的一部分将用于战略性投资或收购。通过并购手段,企业可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为业务拓展积蓄能量。
其二,将扩充销售力量与市场布局深度绑定。胜软科技、长光辰芯等多家企业计划通过扩充销售团队来强化市场渗透,为业务增长和全球布局奠定基础。这一举措凸显出企业试图通过加码销售端来撬动市场份额的战略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