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京津冀此轮强降雨为何如此凶险?气象专家:近几年的强降雨天气可列入极端天气

访客 2025-08-02 12:49:14 57642
京津冀此轮强降雨为何如此凶险?气象专家:近几年的强降雨天气可列入极端天气摘要: 新黄河记者:李运恒 连日以来,京津冀等北方地区遭遇连续强降雨。7月23日至29日,因极端强降雨北京市的密云、怀柔、平谷...

新黄河记者:李运恒

连日以来,京津冀等北方地区遭遇连续强降雨。

7月23日至29日,因极端强降雨北京市的密云、怀柔、平谷、延庆等山区突发山洪。根据7月31日,北京市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的消息,北京近期强降雨已累计因灾死亡44人、失踪失联9人,共造成30余万人受灾,2.4万间房屋受损。全市共转移群众10.4万人,营救受困群众5400余人;初步统计,在交通设施方面,主要受灾区公路受损756公里,桥梁受损242座,25个乡镇、90个行政村出行受阻。

7月30日,在密云区冯家峪镇,救援人员为道路被阻断的村庄运送物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入汛以来,河北全省平均降水量271.8毫米,比去年同期173.4毫米多57%,比常年同期211.9毫米多28%。河北省应急管理厅的消息,本轮强降雨过程,致使河北省保定、石家庄、张家口、承德、唐山市的38县(市、区)403个乡(镇)遭受洪涝灾害。根据新华社7月30日的报道,河北省承德兴隆强降雨已造成8人遇难、18人失联,失联人员搜救工作仍在开展。此外,根据人民网7月30日的报道,7月27日至29日,天津市蓟州区遭受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最大降雨量295毫米,同时泃河上游也遭受特大暴雨,泃河形成了有水文记录七十年来的最大洪峰,泃河蓟州区沿线13个村庄进水,紧急转移群众10527人。

本轮京津冀地区的强降雨为何如此凶险?日前,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接受了新黄河记者的专访。许小峰认为,近几年华北地区发生的强降雨天气可以归类到极端天气里,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事,环境变化对每个人都会有影响,需要提升全民防范意识和能力。他谈到,对突发山洪和地质灾害的发生要保持高度警觉,往往来得迅猛,在加强监测预警的基础上及时采取措施,应急联动。

点强、面广特点带来了哪些挑战?

当前,华北地区正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七下八上一般是指每年的7月下旬到8月上旬,我国华北、东北地区降水最为集中的一段时期,也称华北雨季。因此时期降雨频繁,山区和浅山区发生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风险极高。

这一轮的暴雨,总体上呈现了‘点强,面广’的特点。许小峰介绍,由于副热带高压稳定影响到华北地区,与北方冷空气结合,使华北至东北西部区域进入到典型的雨汛期(雨季),因为南边有副热带高压携带暖湿空气的不断向北输送,北方有弱冷空气南下,交汇在华北一带,形成了范围较大的雨带。这也就是所谓的面广的成因,同时,点强是指在这个雨带里有很多增强的暴雨团沿雨带自西向东移动,雨团所到之处则是暴雨发生之地。

如果雨落在城区,相对会好一点,城区地势一般比较宽阔,抗御洪涝能力也较强,落在山区就比较麻烦,易形成突发山洪,防御难度很大。许小峰举例,比如北京此轮降雨,跟其他地方一样,一旦出现大暴雨,在山区低洼处的山洪灾害就会非常严重。可以看到此次暴雨区集中在北京北部的延庆、密云、怀柔等地区,受特定地形影响,对暴雨有增强作用,且集中落在山区后,会迅速形成山洪,洪涝、地质灾害的防御会面临很大压力。

7月27日,密云水库向下游泄流。潮白河干流密云水库7月27日发生1959年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洪水。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非常集中且有瞬间的增强是典型的强暴雨特征。许小峰介绍,可想而知,在山区下暴雨危害,而道路、房屋等就很容易被引发的洪水冲毁。

新黄河记者在采访中也多次听到受灾居民对水流湍急的描述。根据北京青年报的报道,7月23日以来,北京遭遇连续强降雨,密云水库建库以来6项数据破历史纪录,包括入库洪峰达到历史第一,出库流量达到历史第一,水库水位创历史新高,入库洪水总量最大,入库洪水过程涨幅最快,潮白河干流最大行洪流量。根据北京市水务局消息,7月29日23时,密云水库进、出库流量基本达到平衡,库水位155.59米,蓄水量36.288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

今年华北雨季提前十几天,还有降雨持续时间长、分布不均等特征

降雨明显提前是今年北方雨季另一个关键特征。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今年华北雨季自7月5日开始,较常年早13天,是1961年以来最早的一年。

今年从7月上旬开始,就让人感觉很闷热,有点像7月下旬一样的感觉。许小峰介绍,7月初住在北京的居民就能感受到跟往年不太一样。这次强降雨也正是因为这次暖湿空气很强,且持续时间也较长,加上有冷空气配合,冷暖空气交汇形成强降雨。

前不久,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在中国气象局发布会上介绍,入汛以来我国雨季进程总体偏早,降水分布点强面弱、前少后多。入汛以来(3月15日至7月22日),全国平均降水量303.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6.2%。6月以来,雨季进程明显偏早。局地强降水频发,全国共有153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当月极值,降水量的时间变化上,呈现前少后多。

从汛期时间来看,今年确实提前了十几天,出现这种情况,正是由于暖湿气流较早推进到了华北地区,最高温度不一定很高,但由于湿热,让人很不舒服。许小峰介绍,这正是典型的华北雨季天气。

另据新华社的报道,此轮北京降雨的特点包括持续时间长,7月23日以来降雨过程持续7天,截至7月29日11时已持续147小时,超过2023年北京23.7极端强降水过程持续的83小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山区,尤其是北部山区。7月23日8时至29日11时,北京全市平均降水量210.4毫米,其中,密云区平均降水量366.6毫米;降水分布不均,山区短时雨强大;极端性强,属于极端强对流天气。

防范和预警下,需要提高全民防范意识和能力

关于防范和预警方面的建议,许小峰表示,相关部门与公众应该密切关注气象预警信息,做好应对准备。主汛期降雨频繁,强降雨准确落区预测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建议大家对各类强对流天气保持高度警惕,包括高度关注对当下和未来发生在东南部海域的台风可能对京津冀等地产生的间接或直接影响,确保社会稳定运行与人员安全。

在实际业务中,将预报做精准确实是很难的事,需要根据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且将信息及时传递给用户,以便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应对措施。许小峰认为,对于预报预警发出后出现的变化,也还要及时监视、调整,做跟进式预报,递进式服务,第一时间要把预警更正及时发出。除此之外,当地的政府和相关部门还要密切配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根据应急预案做好组织工作,最终达到有效防范目的。

从防范角度看,对突发山洪和地质灾害的发生要保持高度警觉,往往来得迅猛,在加强监测预警的基础上及时采取措施,应急联动。许小峰介绍,他还提到,目前仍处于主汛期,京津冀等地的多雨季节尚未结束,仍需保持高度警惕。

针对近几年发生极端天气有哪些影响?许小峰也谈了自己的观点,大家时常一谈到极端天气,就看是否达到或超越了历史极值,这种看法有一定局限性,对于极端强天气,气象部门制定了相关标准,这次华北区域的降雨就达到了标准,肯定属于极端强降雨事件了。相对于极端降雨或极端高温,不同类型的天气快速转换也可认为是一种极端,比如长期高温干旱突然转换为暴雨天气等,从防高温抗旱变成防汛,这种旱涝急转也是一种极端的体现。

许小峰认为,强降雨等近几年来京津冀地区发生的可归为极端天气的事件不少。在气候变化背景形势下,极端天气的问题应该引起特别注意,以前没遇到的情况,现在就可能会遇到,不能有侥幸心理。许小峰谈到,当下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加,局地的天气变化要比以前多。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事,环境变化对每个人都会有影响,需要多普及这方面的知识,提升全民防范意识和能力。

编辑:俞丹 校对:汤琪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