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叶为纸、以刀为笔,她把树叶变为艺术品 |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新黄河记者:王铮
一片树叶能做什么?在都婉莉的手里,任何一片树叶,都可能成为艺术品。以刀为笔,以叶为纸,她将花鸟虫鱼、人物形象等图案或文字雕刻在树叶上,7年间创作上千件作品,部分被德国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收藏。她也凭借这项古老的剪纸文化,成为济南叶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画图前先给树叶相面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树叶是有知性的,火样的红叶、蜡质的女贞、粗放的白杨、娇柔的银杏、阔绰的梧桐叶,千姿百态的叶形、丝丝入扣富有生命力的叶脉,本身就是大自然的杰作。都婉莉根据叶子的色彩、形状、脉络走势及色彩变化,把山水云霞、花鸟生灵、人间美好生活意愿经刻刀浓缩于方寸之间,让经历了四季风雨的叶片有了新的艺术生命。
这些是变色作品,通过一片树叶所呈现出的不同颜色来制作。都婉莉翻开一本厚厚的相册,小心翼翼地展示着夹在其中的作品,每个作品都密封在透明塑料膜中,叶雕不能经常暴露在阳光下,不然会变脆碎裂,所以平时不会摆出来。而且叶雕在制作完成后,会刷一层清漆,用来延长保存时间。
制作一件叶雕作品,需要六七个小时,甚至10小时以上。每次雕刻前,都婉莉都会先给树叶相面,为接下来的构图做准备。她告诉记者,在树叶上画图,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难掌握的,因为雕刻的线条必须避开脉络,否则刻断脉络后,整片树叶就会变得光秃秃,做叶雕的树叶需要平整厚实,最好用秋后的成熟树叶,其中又以杨树叶容易制作。
在都婉莉所有叶雕作品中,最为复杂的是一幅雕刻在法桐叶上的山水图案。这件作品,她整整做了12个小时,而且其中不能间断。成熟后的树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如果制作时间太长的话,叶形、颜色等都会发生改变,最后雕刻出的图案也会随之变形。她说道。
人物和文字最难雕刻
叶雕,与剪纸息息相关,被称为最古老的剪纸文化。受母亲影响,都婉莉从小喜欢剪纸,创作了一纸两图案的阴阳剪贴特色剪纸。2000年,她在全国剪纸展上看到了叶雕作品,顿时勾起了心中的兴趣,回家后便开始尝试制作。第一件作品,她用剪刀在树叶上剪了一个小鸟的图案,没想到这一试,就彻底喜欢上了叶雕。
用剪刀做出的叶雕线条粗,都婉莉就换成刻刀,保留了图案的精细完整。2002年至2008年,是她作品的爆发期,总共做了上千件。我就像着迷一样,每次出去玩儿,注意力都在树叶上,看见就想去捡。她笑着说,有时候树叶还没落下来,就只能望叶兴叹。刮风下雨之后,树叶会大面积落下来,她就往外跑,就为捡到合适做叶雕的树叶。
做叶雕的日子里,有一件事让都婉莉充满遗憾。她曾用100余片银杏叶,制作了一件百蝶图,由于当时经验不足,制作完成后没有很好地保护,导致在后来展示的时候,破损了50多片,这让她心痛不已。光制作出作品还不行,后期保护也非常重要。吃一堑长一智,她开始琢磨怎么更好地保存作品,给作品刷清漆的时候,最好不要喷涂,要用小刷子一点点去刷,而且清漆的浓度也有讲究,太稀了挂不住,太浓也不行。
人物和书法的叶雕最难做。都婉莉说道,雕刻书法容错率太低,只要有一点刻错,整个作品就失败了。而人物形象在雕刻完成后,一旦树叶形状发生自然改变,人物的比例就会不协调。风景和动物则不同,即便刻错,也有修改的机会,而且树叶的轻微变形,也不会导致整个画面的改变。
年龄最小的徒弟只有12岁
在都婉莉看来,树叶千姿百态,叶脉就像生命树,象征着生机勃勃,而叶子的颜色也不尽相同,哪怕是同一片树叶。她最开始的作品,都是单色树叶,红色或是黄色,后来逐渐有了变色叶雕和拼色叶雕。每片叶子的光照时间不同,或是出现病态的情况下,都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比如红、黄、黑等,这种颜色,用调色盘是调不出来的。变色或是拼色的叶雕,更容易出精品。
已年逾七旬的都婉莉,视力已大不如前。做叶雕需要时刻盯着看,十分费眼,现在必须戴着眼镜才能看清树叶上的图案和脉络。她感叹道,叶雕需要门槛,起码要有绘画和剪纸的基础,不是想学就能学的。为了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她收了4名徒弟,最小的仅有12岁。同时,她还定期到学校授课,向孩子们讲授叶雕文化和知识。
都婉莉的叶雕,展现出细腻的图案和丰富的层次感。每一片叶雕都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结晶,叶脉的纹理与雕刻的线条相互交织,形成一种既自然又精致的视觉效果。她的作品已成为对外交流的艺术品,送往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其中,一组12生肖和麒麟吐玉书叶雕,被德国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收藏。我年纪大了,眼睛也花了,已经做不了太多的叶雕。她感叹道,目前,她在3个学校教授叶雕课,而且正在物色第二批徒弟,希望更多的人喜欢和制作叶雕,特别是有潜力、有能力的年轻人,把叶雕这项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
摄影:王铮 摄像:张文龙 剪辑:张文龙 编辑:韩璐莹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