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仁勋的焦虑

作者/庆福
编辑/嘉嘉
“我总在想,就在我们取得某项成就的同时,别人也可能正在创造伟大”,今年7月中旬,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黄仁勋没有唯我独行的霸气,反而充满了焦虑,总感觉英伟达快要倒闭了。
确实对于英伟达来说,中国有着全球最活跃的AI产业发展氛围,从国家到企业都将人工智能视为未来产业;中国是全球新能源智驾汽车产业中心,不论是汽车年产量还是车型迭代速度远超欧美日韩等传统车企……
但可惜的是,中国AI市场和智能驾驶行业的发展正在与英伟达逐渐疏远,这其中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AI芯片行业的崛起,英伟达的垄断性已经被打破,变得不再那么“唯一”。
【1】盛世垄断
“每个人都想第一个拿到芯片,每个人都想拿到最多的芯片”,三年前的黄仁勋满是幸福的烦恼,随着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曾经的游戏显卡专业户英伟达卖爆了——仅在2023年,市场对英伟达AI训练芯片缺口数量为40多万张。
而被外界因素限制进口的中国市场更是如此。原价为195万元的H800 GPU整机涨到了245万元,而且中国企业要拿货必须要等待52周以上。
交付条件如此严格,但中国互联网厂商别无选择,因为在AI大模型的训练速度和效能上,英伟达的Hopper系列芯片无人能敌。
以英伟达H100为例,H100的FP16算力达1979 TFLOPS,其显存带宽4.8TB/s,超国产主流芯片2倍以上;支持NVLink互联(900GB/s带宽),千卡集群训练效率超90%,而国产芯片互联带宽仅其1/2-1/4。
彼时英伟达AI芯片与国产AI芯片存在着代差,但相比性能参数,互联网厂商们更为重要的是其适配性和成本。
目前AI开发者90%以上基于CUDA构建技术栈,Hopper系列芯片可以直接运行PyTorch/TensorFlow模型,而国产芯片则比较麻烦,如需要进行PTA转换(性能将再次损失30%),需要手动调整128个分布式通信参数。
一个是性能强、拿来直接用,一个则是性能差,买回来还需要手动调整,不用问也知道企业该选谁。
即便是冒着未来可能会被卡脖子的风险,英伟达AI芯片依旧成了中国企业发展AI大模型业务的不二之选。
Omdia在2024年年末报告中显示:在2024年,字节跳动采购23万枚、腾讯采购23万枚英伟达Hopper芯片。
正是凭借性能、产能以及生态上的绝对碾压,AI人工智能浪潮将这家AI芯片供应商送上了巅峰:
2025年7月9日,英伟达市值冲破4万亿美元大关,超越微软、苹果,悍然登顶全球市值榜首。
要知道,2024年全球GDP排名中,日本以4.03万亿美元位居第四,可以说此时的英伟达一家企业顶得上一个国家。
【2】国产冲击
江山不能永固,企业的垄断地位也会受到后来者的猛烈冲击,而掀开巨头裂痕的则是大嘴周鸿祎。
“我们最近采购的,清一色是华为的芯片”,在今年互联网大会期间,当被记者问道“是否还会购买英伟达H20”时,周鸿祎直截了当地表示360选择国产AI芯片。
原因无他,相比英伟达能给中国提供的阉割版AI芯片,国产芯片在性能和产能上起来了。
以华为性能最先进的昇腾910C为例,该芯片由两颗910B组合,在FP16运算下的峰值效能可达800 TFLOP/s,存储器带宽达3.2 TB/s,达到了英伟达H100芯片60%的性能。
这意味着英伟达已经不再是中国AI厂商的唯一解,其实抛弃英伟达选择国产AI芯片的不止360一家公司。
字节跳动计划国内采购AI芯片的规模达到55亿美元,其中60%的芯片为华为、寒武纪等国产AI芯片;
科大讯飞更是押注华为昇腾芯片,并表示在AI推理效率方面,昇腾910B芯片从2024年约为英伟达产品性能的20%,提升至2025年的近80%。……
技术在突破,昇腾910C芯片良率也在上升。
数据显示:早前昇腾910C的良率只有20%,意味着每制作五枚芯片合格的只有一个,带来的是高成本和低产量。
如今随着制造工艺的进步,昇腾910C良率有望提升到38%,仅良率的改善就能将产能提高一倍。
而瑞穗证券分析师Vijay Rakesh预计,包括910A和910B还有910C在内,整个华为昇腾910在2025年的出货量将超过70万颗。
如果按照2024年国内AI芯片270万颗的需求量计算,仅华为一家产能能够满足国内26%需求。
可以说国产芯片在产能和性能上崛起了,从以前没有选择的备胎变成了当打少年。
“以前大家用昇腾,并不认为昇腾很先进,只是因为被美国断供了,没有办法才用昇腾。现在正在转变,虽然我们单卡算力有点差距,但是系统的性能不亚于它,整体效能领先。”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昇腾910C通过超节点技术,DeepSeek的吞吐相当于H100的水平。
显然国产AI芯片已经补齐了性能短板,这必将抢占英伟达AI芯片的市场和空间。
“四年前,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高达95%。如今只有50%。如果没有英伟达,他们也会使用很多本土技术”,在今年5月份,黄仁勋公开抱怨英伟达在中国市场正在经历最严重的冲击。
巨头依然高耸入云,但地基已然出现裂纹。
【3】错失未来
作为一家4万亿美元市值的掌舵者,黄仁勋的焦虑是不是杞人忧天?
毕竟英伟达依然掌握最先进的AI芯片技术、占据绝对垄断的市场份额和几乎所有AI开发者都离不开的CUDA平台。
黄仁勋的焦虑不在当下,而是未来趋势,司库财经整理伯恩斯坦和IDC的报告梳理了以下一组数据:
2023年,中国AI芯片仅占中国市场15%的份额;
2024年,随着华为昇腾、寒武纪MLU590等芯片的崛起,国产芯片市场占比达到29%,市占率同比提高14%,拿下了60亿美元的销售额;
预计2025年,中国芯片厂商市占率将达到42%,其销售额冲到160亿美元;
2026年,预计国产AI芯片市占率将达到50%大关。
此起彼伏,国产AI芯片大踏步的进展意味着英伟达市场份额的萎缩。
更为重要的是,英伟达的损失不在当下,而是在未来中国AI产业的全面崛起之时。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显示:2023年底,全球算力基础设施总规模达到910EFLOPS(FP32),其中中国算力全球占比为26%,仅次于美国的32%,位居第二。
这只是中国算力爆发前的序曲。
2024年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建成和在建的智算中心超过250个;工信部更是表示:2024-2025 年我国算力规模规划增长将超100EFLOPS;
算力的迅猛增长将极大拉动AI芯片的需求。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5年至2029年,中国AI芯片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3.7%,到2029年时,市场规模将达到1.34万亿元,增长幅度超过1万亿元。
中国AI芯片市场前景诱人,但这1万亿增量市场的蛋糕都将进入到华为、寒武纪等国产AI芯片的市场中。
而且随着华为、寒武纪等AI芯片进入到商业化盈利期,它们将会进入到一个“超利润-高研发-高产品性能”的良性循环当中,这也将动摇英伟达的技术霸权。
其实从黄仁勋对华为AI芯片的态度中我们就能看到英伟达的危机感。
2024年7月,在谈到华为昇腾采用7nm芯片时,黄仁勋公开表示:7纳米芯片中的7,只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根本不是真正的7纳米,华为芯片要落后英伟达10年以上。
但是在一年后的7月16日,当被问及“AI训练时华为AI芯片能否取代英伟达”时,黄仁勋则表示,华为芯片在AI训练中取代英伟达只是时间问题,希望让更先进的芯片进入中国。
2022年11月,OPEN AI发布的ChatGPT直接将人类社会拉入了人工智能时代,AI也成为最前沿、最具想象力的行业。
这股AI浪潮更是带火了淘金潮中卖“铲子”的英伟达——为了拿到足够多的芯片,硅谷大佬埃里森宴请黄仁勋,餐间向后者请求英伟达能多卖一些AI芯片给甲骨文。
这是黄仁勋和英伟达攀向高峰的起点,它的供货决定了微软、谷歌这些头部企业大模型的训练效果和行业排名。
但正如《三体》中提到的技术爆炸,在被限制AI芯片进口的情况下,中国AI芯片企业进入了技术爆炸期,在芯片性能、制造工艺、生产良率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并开始同英伟达抢夺中国市场。
虽然从目前看还存在差距,但对英伟达来说,谁知道会不会出现中国AI芯片领域的“Deep Seek”,也许正如一份研究报告所说的那样:当技术自主成为生存刚需,每一个性能百分点的突破都在改写游戏规则。
对于迅猛增长的中国AI芯片产业,英伟达在中国市场将会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