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教育消费者”的百果园,是对市场现实的逃避 | 黄河时评

访客 2025-08-12 12:20:57 61430
“教育消费者”的百果园,是对市场现实的逃避 | 黄河时评摘要: 新黄河评论员:刘瑾阳 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我们在教育消费者成熟。近日,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一段回应水果太贵的视频,把这...

新黄河评论员:刘瑾阳

“教育消费者”的百果园,是对市场现实的逃避 | 黄河时评

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我们在教育消费者成熟。近日,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一段回应水果太贵的视频,把这家中国水果连锁第一股推上风口浪尖。话音落地,百果园称不会迎合消费者月薪两万吃不起百果园冲上热搜。公司股价在风波后的首个交易日低开,截至8月11日港股收盘,百果园集团(2411.HK)报收1.74港元/股,跌0.57%,盘中一度跌8%。

百果园这么多年来都走在一个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余惠勇称:我认为商业就两种,第一个利用消费者的无知,第二个教育消费者成熟。

一场关于谁教育谁的争论,背后是消费者的理性回归,高端零售模式的集体阵痛。放在当时的语境里,余惠勇真正想说的是,不少人还抱着水果=地摊价的惯性,但他想告诉市场:水果完全可以像精品咖啡一样卖出贵价。

在消费者看来,贵不是问题,贵得没有商量才是问题。余惠勇把商业划分为利用无知与教育成熟两类,言下之意,百果园选择后者,是对消费者负责。然而,这种教师—学生的俯视姿态,在社交媒体语境里被无限放大。月薪两万吃不起的吐槽不是简单的价格敏感,而是对价值锚点的质疑:当生鲜电商、社区团购将同样品质的水果卖出与百果园相比打骨折的价格,当外卖平台也开始卖平价果切,高价=高质的故事就不再稀缺。

在消费愈发理性的当下,更多的年轻人在购物时将性价比放在首位。但百果园定位中高端精品水果,定价普遍比其他渠道高,月薪2万吃不起百果园的调侃,正是消费者对其高价策略的无奈回应。在这种情况下,余惠勇坚称的不迎合,更像是对市场现实的逃避,甚至给人一种掌舵者在企业决策中存在着固执己见的傲慢嫌疑。

更何况,从百果园的年报数据分析,教育并未让消费者买单。2021年至2023年,百果园营收增速分别为6.22%、9.94%、0.7%,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69.49%、40.35%、11.9%。增速在极度放缓中,去年营收出现下滑,净利润更是出现首亏,门店数量也在去年减少近千家。

残酷的市场现实表明,消费者并不买账。虽然,去年性价比一词在百果园的财报中出现高达24次,但消费者对品质溢价的支付意愿在下降。百果园自己也意识到,正面临水果零售业竞争加剧和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双重挑战,以及自身经营周期调整带来的挑战。另外,去年全国鲜果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约3.5%,行业趋势也不容许百果园的贵价策略。

将视野放大,百果园不是孤例。钟薛高、完美日记等新消费明星,都遭遇了高溢价反噬。共性在于,它们用原料升级+技术故事打开高端空白,却在供应链成熟、竞品涌入后陷入价格锚定困境。当资本、流量、消费升级等外部红利逐渐褪去,成本、周转率、效率等内部管理问题就成了生死线。

商业史上,真正成功的消费者教育,从来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共情式的共创。如果企业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再华丽的言辞、再高的品牌定位,都难以支撑其长远发展。市场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毕竟,商业的本质不是教育,而是交换。

校对:刘恬 编辑:刘玉红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