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五年换三地,贝尔生物逃离对赌局

访客 2025-08-13 15:21:51 31500
五年换三地,贝尔生物逃离对赌局摘要: 《投资者网》蔡俊 近期,贝尔生物冲刺北交所的IPO。 作为资本市场的“老面孔”,公司曾计划登陆创业板、上交所主板等,...

《投资者网》蔡俊 

五年换三地,贝尔生物逃离对赌局

近期,贝尔生物冲刺北交所的IPO。 

作为资本市场的“老面孔”,公司曾计划登陆创业板、上交所主板等,但均未成效。一方面,公司所处的行业历经高光时刻后,猛然在环境变化中驶入下行周期,资本市场由此闭合大门。另一方面,公司自带的多处“痛点”,也不断被监管层审视。 

五年换三地IPO,公司这一次能成功吗? 

多次IPO和对赌局 

上世纪90年代,邵育晓开启了一段长达近三十年的创业史,其切入体外诊断试剂及配套仪器的赛道。直至二十年后,公司才迎接资本市场的锤炼。 

2017年,公司开启新一轮融资,引进达晨创联、前海瑞炜、武汉光谷等私募机构。三方与公司签订对赌协议,约定后者须于2021年6月20日前实现上市,若未完成,投资方有权要求邵育晓及其关联方回购股权、调整估值或其他补偿方式。 

2020年,公司申报创业板IPO。彼时,IVD(体外诊断)正迎来黄金期。因新冠疫情带来的需求大爆发,政策为行业融资打开绿色通道。众多企业看到IPO大门敞开之际,一跃而入成功上市。2020年和2021年,A股新增同类上市公司6家和9家。 

为了登堂入室资本市场,根据招股书,公司与相关股东于2019年取消对赌协议。值得玩味的是,2021年公司撤回创业板IPO申请,改道上交所主板并启动上市辅导。但一年后,行业寒冬突如其来。 

2022年,伴随新冠疫情政策的不断调整,众多IVD企业陷入争议漩涡,资本市场的大门也逐渐闭合。同年,前海瑞炜向苏州合创转让公司股权,价格25.33元/股,率先打响退出的第一枪。今年,武汉光谷向兴业恒盛转让公司股权,价格26.66元/股。 

至此,当年与公司对赌的三家机构,两家实现退出。但行业在漫长下行周期,还要容忍资本市场的寒气。2023年A股没有新增IVD企业上市,凯实生物、瑞博奥、硕华生命等大量同类企业,因业绩下滑或估值下调撤回IPO申请。而且,对公司而言,股权沿革一向是自身“痛点”。 

根据深交所的问询函,公司的历史沿革问题包括国有股权转让程序合规性、外资股东技术出资真实性,以及历次股权变动的税务合规性等。其中,股权变动的税务问题又牵扯出实控人的代持历史。

2004年至2016年,实控人邵育晓通过万德欣康的郭亚超、刘川代持公司股权。对此,深交所要求公司解释代持形成原因及解除程序的合规性,尤其是税务处理情况,包括代持期间分红收益的归属及税务缴纳,解除时是否触发股权转让所得税义务及完税凭证有效性等。 

膨胀的“胃口” 

从创业板到上交所主板,再到北交所,贝尔生物的“胃口”逐渐膨胀。 

2020年创业板IPO时,公司计划募资3.67亿元,主要用于化学发光试剂产业化等五个项目的投建。时过境迁,公司计划本轮IPO募资5.37亿元,其中4.42亿元和0.95亿元分别用于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的建设。 

募资金额的抬高,一部分底气来自业绩。2022年到2024年(下称“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75亿元、4.13亿元、3.7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各自为0.44亿元、1.49亿元、1.4亿元。该区间业绩较创业板IPO时有明显提升,关键因素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公司撤回创业板IPO后,公司大力发展酶联免疫和胶体金等两大试剂,以及化学发光仪器。期间,公司采取“仪器+试剂”联动销售模式,报告期内化学发光仪器投放量分别为107台、253台和164台。 

另一方面,公司收购赛维生物,试图整合化学发光业务。IVD行业发展趋势中,化学发光、分子诊断等高端技术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公司突破技术瓶颈拿到更高金额订单的方向。 

但这些改变与业绩增长的过程中,北交所也关注到异样。监管层提到,2024年公司常规业务收入同比下降4.18%,同期可比企业的平均增速为29.92%,以此要求公司解释“优生优育”和“肝炎”系列试剂收入持续下跌的原因。 

不止如此,由于公司曾将物流签收记录作为收入确认的依据,因此北交所要求公司说明是否存在提前确认收入的行为,并就销售价格、销量、产品结构等因素,说明常规业务收入波动的合理性,并分析各细分产品收入变动的原因。 

不牢固的三角 

实际上,北交所的问询重点,主要针对贝尔生物的财务真实性。在此基础上,监管层进一步延伸,察觉到公司特殊的销售政策,即相关仪器设备以免费方式向医院投放,由此又产生资产处置合规性问题。 

行业内免费投放的逻辑,往往绑定了试剂销售,即企业向医院免费提供仪器换取客户长期采购配套耗材,以此形成“仪器投入—试剂盈利”的收益闭环。但该模式需要三个要素长期支撑:高价值客户(采购量大、稳定性强的医院)、具备竞争力的仪器与试剂、全生命周期管理(避免冗余资产)。 

但公司在执行过程中,自身设备的竞争力仍与市场同行或存在一定差距,三要素的支撑可能并不牢固,造成一定程度的减值。2022年,公司存货跌价准备0.13亿元。2023年,属地工程师拆卸并自行处理207台投放仪器,原值为0.25亿元,最终净值为913.61万元。对此,公司表示“对于授权属地工程师拆卸并自行处理的报废仪器,相关报废款项由工程师个人收取,公司对应收入为零”。 

显而易见,公司的免费投放设备策略需要在自身产品力上斟酌。同时,监管层也注意到公司IPO前的一笔突击收购。 

今年,公司以218.6万元全资收购金兰谱生物,实控人邵育晓因持有该标的股权,因此构成关联交易。企查查显示,金兰谱生物注册资本仅150万元,较小的规模无法与公司主营业务产生较大协同。就此,北交所针对该关联收购,要求公司解释背景、原因、收购价格的确定依据及公允性等。(思维财经出品)■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