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建军回归掌舵成都银行:新帅接棒万亿资产,零售短板待破

来源:东西财经
“8月17日晚间,成都银行接连发布两则重磅公告宣布公司高层领导班子迎来重大调整:‘老将’黄建军回归并一举晋升成都银行董事长,王晖则因组织工作调动另有任用辞去董事长一职。”
新老掌门人交替之际,成都银行在收获新机遇的同时,面临的业绩增速放缓、资本承压、零售业务短板、资产质量潜在风险等结构性问题也亟待“新帅”黄建军破局。
01
王晖因工作调动离职
根据《成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党委书记任免的公告》,中共成都市委决定,黄建军履新成都银行委员会委员、书记一职,同时,中共成都市委还提名黄建军出任成都银行董事长。
(数据来源:成都银行公告)
实际上,黄建军是成都银行的“老人”。公开资料显示,其出生于1975年11月,四川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学历,正高级经济师。曾在工商银行成都市分行任职,后进入成都市商业银行(成都银行前身),历任办公室秘书科科长、办公室副主任兼目标督查办公室主任等职,还担任过高新支行行长、公司业务部总经理、西安分行党委书记、董事会秘书、行长助理及副行长等职务。
2020年6月调任成都农商银行,担任党委副书记、代理董事长、董事、行长,后升任党委书记、董事长,还曾兼任四川省金融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副会长等。
时隔五年,曾在成都银行体系内任职多年的“老将”黄建军回归并一举晋升掌门人,也让该行备受市场关注。
《成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董事长离任的公告》中显示,成都银行董事会于近期收到王晖的辞职报告。因组织工作调动另有任用,王晖辞去公司董事长、董事,以及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及委员、董事会授信审批特别授权委员会主任及委员等职务,自2025年8月17日起正式生效。王晖原定任期至2027年6月11日,离职后,他将不再担任成都银行任何职务。
(数据来源:成都银行公告)
自2005年进入成都银行后,王晖已在该行任职20年。资料显示,其出生于1967年10月,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金融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早期在建设银行系统任职,曾任四川省建设银行直属支行投资信贷科科长、副行长等职。
2005年3月进入成都银行,历任行长、董事、党委委员等,还担任过成都银行党委委员、副董事长,兼任四川锦程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2018年7月起任成都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2023年11月起代行行长职责直至徐登义接任该行行长一职。此外,还兼任过中国银行业协会城市商业银行工作委员会第四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公告中,成都银行也对王晖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感谢其对该行发展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和做出的卓越贡献,并列出了在王晖掌舵下该行在业绩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资产总额突破1.25万亿元、连续四年位列“成长力银行50强”榜首、不良贷款率降至0.66%、市净率连续两年位居A股上市银行前二。
02
高速扩张后的“成长烦恼”
从业绩表现看,成都银行近年增长势头有所放缓。过去,在王晖掌舵下成都银行资产规模突破万亿,成为西部首家资产过万亿的城商行。
当下其营收和归母净利润虽在增长,可增速却持续下滑。2024年成都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29.82亿元,同比增长5.8 9%;归母净利润为128.58亿元,同比增长10.17%。
拉长时间轴来看,成都银行业绩增速曾连续多年表现亮眼,2017年至2021年该行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可参考“偏科生”成都银行,大零售短板如何补?)
具体来看,营业收入从2017年的96.54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78.90亿元,期间多数年份保持两位数增速,其中2018年同比增长20.05%,2021年更是达到22.54%;归母净利润则从2017年的39.09亿元增至2021年的78.31亿元,2017年增速高达51.6 4%,2019年和2021年也分别以19.40%、29.98%的增速展现出良好的盈利增长动能。
不过,自2022年开始受整体大环境影响,成都银行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的增长后劲也逐渐不足。营收方面,2022年同比增长13.14%,2023年放缓至7.22%,2024年进一步降至5.8 9%,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8.17亿元,同比增幅3.17%;归母净利润增速同样逐年下滑,从2022年的28.24%降至2023年的16.22%,2024年则为10.17%,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30.12亿元,增幅下滑至5.6 4%,整体增长势头有所减弱。
自2018年1月上市以来,成都银行资产规模保持强劲扩张态势,已实现连续7年两位数增长。
2018年至2024年期间,其总资产规模从4922.85亿元稳步攀升至1.25万亿元。2018年4922.85亿元,同比增长13.29%;2019年5583.86亿元,同比增长13.43%;2020年6524.34亿元,同比增长16.84%;2021年7683.46亿,同比增长17.77%;2022年9176.50亿元,同比增长19.43%;2023年成功跻身万亿规模城商行,为1.09万亿元,同比增长18.92%;2024年1.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56%。
然而,在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的背后,成都银行的资本充足指标却呈现持续承压态势。
成都银行上市首年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08%、11.15%、11.14%,处于较高水平;2019年资本充足率升至15.69%,但后两项指标降至10.14%、10.13%;2020年资本充足率回落至14.23%,一级资本充足率微升至10.6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进一步降至9.26%;2021年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继续下降,分别为13.00%、9.84%、8.70%。
2022年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降至8.47%、9.39%,资本充足率微升至13.15%;2023年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下降,为12.8 9%、8.98%、8.22%,资本承压加剧;2024年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回升至13.88%、9.74%、9.06%,但整体仍处近年较低区间。再到2025年一季度,成都银行上述三项指标分别为13.45%、9.48%、8.84%,进一步下滑。
尽管成都银行2024年业绩仍保持增长,但零售业务发展不足已成为其未来发展的明显短板。
2022年至2024年期间,成都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持续增长从2022年的 4878.26亿元增至2024年的7425.68亿元,期间2023年、2024年增幅分别为28.27%、18.67%。
不过,业务结构呈现显著失衡,即对公贷款增速快、占比持续提升。2022年至2024年对公贷款总额从3795.87亿元增至6026.17亿元,2023年、2024年增速分别达32.02%、20.25%,占贷款总额比例从2022年的77.81%升至2024年的81.15%;而零售贷款不仅增幅整体偏慢,即2023年、2024年增速分别为15.27%、12.46%,零售贷款总额从1069.97亿元增至1387.02亿元,占贷款总额比例却在连年下滑,从21.93%下降至18.68%。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银行虽早在上市初期便提出“大零售”战略,2019年更明确“精细化、数字化、大零售”转型方向,但布局效果不佳,甚至出现倒退。截至2024年末,其零售贷款仍以个人购房贷款为主,占比72.03%;个人消费贷款及其他、个人经营贷款占比仅为15.93%和12.04%。
在资产质量层面,成都银行目前不良贷款率处于相对低位,2024年末降至0.66%,较2023年下降0.02个百分点,在上市城商行中处于领先水平。不过,潜在风险隐患不容小觑。
从逾期贷款规模来看,2024年末逾期贷款合计达到52.16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4.58%,呈现出增长态势。
再看重组贷款规模,截至2024年末,重组贷款余额达17.79亿元,较年初增1.44亿元,增幅为8.82%。并且,重组贷款中的不良贷款为8.81亿元,占重组贷款余额的比例为49.52%。这表明部分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财务风险正在逐渐积聚,对银行资产质量构成潜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