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日报:一再反转的“续面事件”背后,流量“黑红”不该红

不久前,某地一餐馆老板发布短视频,称有女子带儿童在店内用餐,七人只点一碗面,准备第三次免费续面遭拒后,竟给餐馆打差评。就在众多网友纷纷谴责消费者占便宜之时,事情发生反转,当事消费者出示消费记录,实际消费140余元,并非此前视频所示的占便宜。
双方在当地相关部门协调下签署调解协议后,老板直播时不仅再次播放已删除的视频,还暗讽消费者,把面倒了都不让那七匹狼吃。消费者则表示不再和解,将起诉对方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
从一起简单的消费纠纷到一再反转的公共舆论事件,背后显然有人试图把水搅浑,毕竟争议不断,才能流量不断,黑红也是红。续面事件进一步发酵后,该老板的短视频账号被网友翻出,从欠薪疑云到888元收徒风波,他已不止一次置身类似的争议中。
随着消费者表示将起诉,事情的是非曲直将由法律判决。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如今互联网平台上这种黑红也是红的现实现象和思维模式。
这一现象之所以存在,首先就是因为流量经济驱动。互联网时代,流量直接关联商业利益,争议性内容更容易获得流量。制造话题—吸引流量—线下变现,互联网时代这样的套路效果明显且屡试不爽。以此次续面事件为例,随着频上热搜,老板的短视频账号竟大量涨粉,还有人到其餐馆打卡,其中不乏拥有大量粉丝的互联网博主,进一步助推流量。
此类事件持续出现,也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算法的大力助推。播放量大、互动量高的内容,往往更容易被系统算法选中。存在争议就意味着能引发讨论,黑红内容正符合这样的特质,被选中和传播的几率更高。技术的放大效应是黑红广为传播的主要原因。这些所谓的热点事件被一再讨论引发关注和流量,平台本身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尽管黑红的热度短期内能带动巨大流量,但当这样的畸形逻辑深入人心,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一种思维模式,必将损伤个体形象、破坏社会信任、损害行业生态。
在这起不断反转、不断消耗公众注意力的续面事件中,率先发布短视频先发制人的餐馆老板一方已受到流量反噬:大批网友涌进公共平台为餐馆刷负面评价,线下打卡网友一度让餐馆无法开门,对于餐馆的口碑和老板本人的信誉也是巨大的折损。
个体之外,黑红恶劣的影响更在于它破坏社会信任、破坏既有社会秩序。在黑红也是红的思维模式下,一些人遇到矛盾纠纷,不是寻求法律途径解决,不是积极协商化解矛盾,而是生怕事情闹得不够大,不惜打破协议、制造争议,甚至发布虚假信息、挑动对立来博取负面关注,这对社会信任和价值观是极大的撕裂。此前的秦朗巴黎丢作业苏星颜凌晨四点送外卖等虚假事件,已经对社会信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看似坐收渔翁之利的社交媒体平台,事实上也终将受损。社交媒体平台需要依靠用户生产内容支撑其运行,大量黑红内容短期快速牟利,只会劣币驱逐良币,挤压优质内容的生存空间,长此以往只会让用户审美疲劳,大量流失。纵观近年来互联网平台的起伏更迭,无不如此。
治理黑红,必须依靠法律。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绝非一句空话,法律法规明确的权利如自然人的肖像权等,在互联网上同样受到保护;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为,也不能因为披上网络的马甲就逍遥法外,例如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网络暴力问题,严重者将被判定为犯罪。《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一系列新规和司法解释不断出台,进一步为网络治理提供了依据。
近年来,中央网信办持续部署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打击网上各类乱象。今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重点,就包括炒作争议性话题等问题。
平台也应进一步强化内容监管。今年抖音出台《抖音社区热点信息和账号治理规则(试行)》,明确对争议账号采取限流、暂停变现等措施,试图从源头切断黑红商业利益。在期待更多平台拿出实效切断黑红利益链时,我们也希望各平台进一步调整算法,降低争议性内容权重,让优质内容更有能见度,让网络空间天朗气清。
必须明确,黑红不是红,不该红,也不能红。
编辑: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