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斑马智行“闯关”港交所,阿里再启“分拆造富”游戏

访客 2025-08-22 11:00:20 49647
斑马智行“闯关”港交所,阿里再启“分拆造富”游戏摘要: 继菜鸟分拆上市折戟后,阿里巴巴再次吹响分拆上市号角。8月21日,阿里巴巴发布公告称,拟将旗下斑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斑马智行”)分拆,并在港交所主板...

斑马智行“闯关”港交所,阿里再启“分拆造富”游戏

继菜鸟分拆上市折戟后,阿里巴巴再次吹响分拆上市号角。

8月21日,阿里巴巴发布公告称,拟将旗下斑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斑马智行”)分拆,并在港交所主板独立上市。

此前一天,港交所已披露了斑马智行的上市申请文件。联席保荐人包括德意志银行、中金公司及国泰君安国际。

招股书显示,当前,阿里巴巴间接持股约44.72%,拥有40.17%的投票权;上汽集团间接持股34.34%,拥有37.16%的投票权。

事实上,此次分拆计划并非突发之举。2023年,阿里启动“1+6+N”组织架构变革,持续推进非核心资产剥离,并明确表示阿里云智能、菜鸟、盒马将在未来12至18个月内推进独立上市。

去年9月,菜鸟集团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积极筹备IPO,但阿里巴巴于2024年3月宣布撤回其上市申请。因此,若斑马智行此次成功于港交所上市,将成为阿里巴巴分拆计划中首家独立上市的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斑马智行目前仍处于“烧钱期”。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其净亏损分别达到人民币8.78亿元、8.76亿元、8.47亿元和15.82亿元,累计亏损已达41.83亿元。

分拆210亿元独角兽上市

斑马智行冲刺港交所IPO。

近日,阿里巴巴于港交所发布公告,计划分拆旗下斑马智行并于香港联交所独立上市,此举有助于更准确体现斑马智行自身的价值,使投资者能够分别评估斑马智行与阿里巴巴集团未分拆业务的业绩和潜力。

此外,据港交所披露易信息,斑马智行已于8月20日正式提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包括德意志银行、中金公司及国泰君安国际。

在招股书中,斑马智行表示,本次IPO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加强技术研发、提升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拓展全球业务、支持战略收购与扩张计划,以及补充营运资金等。

据了解,当前斑马智行是智驾领域的明星公司,据其港股IPO申报稿引用的灼识咨询数据,按2024年收入计,斑马智行是中国最大的以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按解决方案搭载量计算也位居市场第一。

此外,灼识咨询报告还指出,斑马智行是中国仅有的两家拥有全自研汽车操作系统的第三方供应商之一,同时也是唯一能够将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AI全栈端到端能力及车载平台服务三大智能汽车核心体验整合为统一解决方案的企业。

而在《2024胡润全球独角兽榜》中,斑马智行以210亿元人民币的估值成功入选。

具体来看,斑马智行成立于2015年,由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共同设立的上海赛为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投资成立,阿里巴巴及上汽集团分别持有斑马智行46.11%股权,员工股权激励平台持股6%。

2017年,斑马智行为股权激励额外增发股权,在本次增发后,阿里巴巴及上汽集团分别持有斑马智行45%股权,员工股权平台持股比例上升至10%。

而在2020年,阿里巴巴与上汽签署股东协议,阿里巴巴的投票权比例提升至超过50%。因此,自2020年后,斑马智行就被纳入阿里巴巴合并报表范围。

不过,为了成功上市,2024年12月,阿里巴巴与上汽调整了投票权安排,阿里巴巴放弃了2.43亿股的投票权。调整后,阿里巴巴的投票权比例降至约48.38%,斑马智行不再纳入阿里巴巴合并报表范围,也不再是其附属公司。

据招股书显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阿里巴巴通过上海赛为、浙江天猫、淘宝中国及杭州灏月拥有其已发行股本总额的约44.72%份额,实际控制40.17%的投票权,而上汽通过上海赛为及嘉兴瑞佳拥有其已发行股本总额的约34.34%份额,实际控制37.16%的投票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斑马智行外,今年以来,已有多家智驾企业筹备赴港上市,并且背后同样不乏头部大厂身影。例如,估值超40亿元的四维智联,得到了腾讯、滴滴、蔚来资本等押注,而博泰车联网则由苏宁、小米押注。

什么时候不再烧钱?

虽然斑马智行是阿里车联网版图中的重要布局,但其带来的经济回报仍较为有限。

2016年,首款搭载斑马智行系统的荣威RX5正式推出,作为国内首款“互联网汽车”,一度备受瞩目。

然而,当时大多数消费者的关注焦点仍集中在车辆性能、安全性、油耗等传统指标上,智能座舱功能更多被视为“附加价值”而非“核心需求”。因此,斑马智行的市场推广进程并未如预期般迅速。

此外,斑马智行并非单一车载系统,而是一个覆盖汽车、IoT终端、IoT芯片及工业领域,并整合原YunOS移动端业务的综合性生态体系。这也意味着其研发投入规模显著。

从财务数据来看,根据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该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1.11亿元、11.23亿元、9.80亿元和1.96亿元,累计达34.10亿元。

而同期营业收入分别为8.05亿元、8.72亿元、8.24亿元和1.36亿元,合计仅为26.37亿元,明显低于研发投入。

因此,斑马智行目前仍处于“烧钱期”。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其净亏损分别达到人民币8.78亿元、8.76亿元、8.47亿元和15.82亿元,累计亏损已达41.83亿元。

IPO前,阿里巴巴及上汽也持续为斑马智行融资。2018年,斑马智行宣布完成超过16亿元的首轮融资,当时是国投创新领投,“阿里系”云锋基金和尚颀资本跟投。

2021年,斑马智行再次宣布获得阿里巴巴集团、上汽集团、国投招商、云锋基金等四大老股东联合增资30亿元。

除了资金外,阿里巴巴还给了不少产业链上的支持。招股书显示,阿里巴巴在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期间是斑马网络的最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合计超7.71亿元,均超过年度采购总额的50%。此外,阿里巴巴还是2022年斑马网络的前五大客户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AI大模型加速应用于汽车领域,智能座舱赛道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尤其是华为推出的Hi Car系统、百度的Apollo Auto等竞品,不仅在技术层面展现出优势,更在汽车产业链整合方面表现出强劲竞争力。

这种市场竞争态势的加剧,使得斑马智行此前的高额投入面临价值减损的风险。据招股书显示,该公司明确指出,由于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加之计划将更多资源投向AI驱动业务,因此对汽车操作系统相关资产计提了减值损失。

数据表明,2025年第一季度,斑马智行就汽车操作系统确认的其他无形资产减值损失高达18.41亿元。

浮现阿里变阵意图

事实上,本次分拆斑马智行上市,仅是阿里巴巴近年来战略调整的缩影。

2023年3月,阿里巴巴启动了“1+6+N”组织变革,此后阿里不断剥离手中边缘资产,不断加快变革脚步。

彼时,张勇曾表示,多样性的业务,与其放在一个锅里、一个上市载体里端出去,还不如到了市场接受的条件,就果断地让他们单独面对资本市场,成熟一个,上市一个。

当年9月,菜鸟就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全力冲刺IPO。不过,到了2024年3月,阿里巴巴却宣布撤回菜鸟的上市申请。此后,阿里云及盒马的上市消息也陷入沉寂。

因此,若斑马智行此次成功登陆港交所,将成为阿里巴巴旗下首家分拆上市的子公司。

除了分拆上市外,近年来,阿里巴巴还不断持续减持旗下资产,剥离非核心业务。近期,三江购物发布公告表示,阿里旗下公司在8月6日至8月11日期内,累计减持该公司1095.36万股,以减持均价10.27元/股计算,减持金额约为1.12亿元。

此外,阿里还计划减持红星美凯龙。具体来看,今年7月底,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阿里旗下子公司拟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共计不超过1.31亿股。

2月,阿里巴巴通过子公司减持7240万股中金公司H股,减持均价13.5港元,套现9.77亿港元,持股比例从10.66%降至6.85%;4月,该公司再次减持中金公司5750万股H股,减持均价13.5港元,套现7.76亿港元,持股比例进一步降至3.83%。

今年1月,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称,集团子公司及New Retail与德弘资本达成交易,以最高约131.38亿港元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权,合计占高鑫零售已发行股份的78.70%。

不论如何,阿里巴巴“断舍离”的决心已显露无遗。正如马云所说,阿里会变也会改,所有伟大的公司都诞生在冬天。不过,这场蜕变能否成功,尚需时间验证。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