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线下千人团暗战小微江湖,净利9.2亿的杭银消金能否守住盈利王座?

访客 2025-08-22 11:01:25 14841
线下千人团暗战小微江湖,净利9.2亿的杭银消金能否守住盈利王座?摘要: 出品 | 子弹财经作者 | 李薇我国消费金融行业迎来重大机遇——近期财政部、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

出品 | 子弹财经

线下千人团暗战小微江湖,净利9.2亿的杭银消金能否守住盈利王座?

作者 | 李薇

我国消费金融行业迎来重大机遇——近期财政部、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标志着中央财政首次对汽车、生育、教育等场景实施“国补”,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

在扩内需的政策引领下,消金公司或覆盖更广阔的场景和客群。

8月初,中国货币网披露了杭银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杭银消金”)2025年度跟踪评级报告,展现其最新经营业绩,同时补贴政策将驱动其进一步降本增效。

截至2024年末,杭银消金的资产总额与贷款余额均突破了500亿元,净利润9.2亿元,同期对比来看,兴业消金的净利润为4.3亿元,尚不足杭银消金的一半。

回顾2024年,杭银消金的显著特征在于“线上收缩、线下扩张”。线上端,贷款余额增速回落至1.74%。而线下端,客户经理团队超过千人,贷款增速增至16.74%。

杭银消金成立于2015年12月,由杭州银行作为主发起人,联合滴滴全资控股企业、中国银泰等共同组建成立,注册资本为25.61亿元。成立近10年,该公司发展速度较快,盈利能力在业内排前列。

然而,信用减值损失和不良贷款余额的持续攀升,凸显其资产质量压力。风险难题如何化解?扩张线下业务究竟是自营抓手,还是成本激增隐患?

1、2024年净利润排名第五,贷款余额超500亿元

从盈利表现来看,截至2024年末,杭银消金的净营业收入52.66亿元,同比增长8.85%。净利润9.2亿元,同比增长14.71%。

尤其是净利润,2024年末杭银消金排在第5名,已经超越了中邮消金、兴业消金等头部机构。

在这份业绩背后,有哪些股东为其提供支撑?

在股权结构上,杭银消金包括6家股东,其中前三大股东分别为杭州银行(持股42.95%)、迪润(天津)科技(持股33.34%)、中国银泰投资(持股20%)。其中,迪润(天津)科技由出行巨头——滴滴出行全资控股。

评级报告指出,股东背景多元化并完成两轮增资扩股,对其整体经营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2024年末,杭银消金的总资产规模为515.36亿元,2023年与2024年分别同比增长19.87%、3.82%。贷款总额达到512.41亿元,2023年与2024年分别同比增长19.17%、4.49%。

「子弹财经」发现,杭银消金近三年的贷款规模持续增长,累计授信客户4620.03万户,累计发放贷款6573.09亿元,其规模扩张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2024年笔均贷款金额为1541.64元,同比下降35.03%。尤其是当期累计投放数,从2023年的6832.76万笔攀升至2024年的11582.59万笔,近乎翻倍。

二是对客利率呈下降趋势,2024年平均贷款利率降至18.65%。

「子弹财经」研究发现,杭银消金在5家城商行系消金公司之中,总资产规模排名第3,净利润竟然排名第一。

意外的是,杭州银行2024年消费贷款余额仅408.56亿元,在5家城商行之中垫底,尚不及旗下杭银消金的512.41亿元贷款总额。

可见,相较于母行偏弱的零售信贷规模,杭银消金并未完全依赖股东,颇有“闷声发大财”之意。

2、线上业务增速收缩,线下展业团队超过千人

历经近十年发展,杭银消金逐步形成了“线上+线下”经营模式,目前构建出线上轻享贷、线下尊享贷两大产品体系。

2024年末,其线上与线下的贷款余额占比分别为79.57%、20.43%,明显以线上业务为主。

在贷款增速上,线上与线下展现出相反的发展趋势。

2022至2024年,线上贷款余额的增速分别为19.46%、21.95%与1.74%,而线下贷款余额增速分别为5.5%、8.71%与16.74%。可见线上增速明显收窄,而线下增速持续上升。

在展业方式上,杭银消金的线上业务包括自营模式和联营模式两种。线上以新市民和城市蓝领为主要客群,授信额度最高20万元,授信期限最多不超过3年。

自营模式是指通过自有App、支付宝生活号、微信公众号和H5等自有渠道获客,以客户端生态内流量挖掘、存量客户交叉营销、与场景平台合作获客等方式展业。

联营模式是指通过与行业领先的互联网场景平台合作,由平台提供流量和申请入口,实现客户导流后,由杭银消金独立完成风险审核并提供信用贷款服务。

线下业务是其传统业务,客群以资信状况良好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央国企及其他优质企业在编在岗人员为主,逐步放开到优质自雇人士。授信最高额度为20万元,授信期限为3-5年。

据中诚信发布的《杭银消金2025年度跟踪评级报告》,截至2024年末,杭银消金在全国十多个省份、数十个城市采取团队驻扎式线下展业,客户经理达到千余人。

此前的发债材料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其公司总人数1575人,总体年轻化程度较高,平均年龄28岁。

在成本控制上,杭银消金的业务及管理费从2023年的5.61亿元,压降至2024年的4.68亿元。

此外,2024年其成本收入比同比下降,处于行业较低水平。评级报告指出,主要源自线下业务激励模式变动,可见其精细化成本控制机制。

为何组建大规模的线下团队?能否覆盖经营成本?「子弹财经」发现,原因主要包括两点:

一是新高管加盟后,推动线下业务成为增长引擎。2024年4月,浙江监管局核准了杭银消金副总经理周斌的任职资格。

作为小微金融领域的资深老将,他的到来对于杭银消金拓展线下新客群(小微与自雇客群)起到关键作用。加盟后,他带领直销团队,实现了线下自营业务的规模扩张。

从个人履历来看,出生于1984年的周斌于2009年加入常熟农商行,2017年10月成为“A股最年轻副行长”(时年33岁)。

2020年,周斌出任小米消费金融首任总裁,2022年转任原苏宁银行(现更名为苏商银行)行长助理,分管消费金融业务。2024年4月,加入杭银消金。

二是线上助贷引流价格攀升,战略重心回归线下。《21世纪经济报道》在2025年初报道称,有消金机构高层透露线上渠道的成本,即每发放2万元贷款,需承担超1000元的获客成本。

从长期发展来看,杭银消金意识到自营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将重心转移至线下自营。同时,通过风控建模、智能催收平台等方式,保障线下风险可控。

整体来看,当前国内的消金行业在线上端竞争加剧,杭银消金转向线下自营或是不得不做出的战略调整。

3、资产质量承压,转型线下新客拓展和存量运营

「子弹财经」注意到,从2022年至2024年,尽管杭银消金的净利润持续增长,但增速已经放缓。在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贷款规模、信用减值损失和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均呈现风险隐患。

首先,在不良贷款规模上,杭银消金在过去三年,分别为7.15亿元、8.45亿元和8.81亿元,可见持续攀升。

不良率从2022年的1.74%降至2024年的1.72%。而关注类贷款比率在过去三年,分别是1.75%、1.84%和1.53%,曾出现一定波动。

评级报告指出,其2024年末的关注类贷款余额较上年末下降13.5%,未来仍需密切关注资产质量的迁徙情况。

其次,在信用减值损失方面,杭银消金从2022年的29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36.07亿元。

2024年末,其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长13.67%,占营业收入比重达68.7%,严重侵蚀其利润。

最后,在资本充足率方面,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2022年的13.49%,微降至2024年的13.44%。同时,资本充足率从2022年的14.54%,也微降至2024年的14.45%。

究其原因,信用减值损失的增加引发了资本金消耗增多,进而对资本充足率造成影响。

但杭银消金在2024年扩张线下业务,试图加强自营能力建设,或对冲线上助贷资产的高风险。

「子弹财经」发现,为了防控信贷风险,杭银消金2024年对线下业务优化升级,主要从客群拓展与存量运营两方面入手,全面推进战略转型。

第一,提升新客群的产品营销能力。杭银消金拓展了自雇人士、烟商、茶商、农业类商户等小微类新客群,并通过社招优秀同业营销骨干,在提升新客群人均产能的同时,有效识别预警风险,进而降低不良率。

第二,深耕存量客群的运营管理。面对激烈的同业竞争,线下团队划分为北、中、南三大片区,采用管户模式,并结合模型筛选、千人千面营销及触达能力,精细化实施流失客户召回。此外,通过丰富的权益,吸引沉睡户来访和提款。

4、小结

即将迎来十周年的杭银消金,凭借净利润排名第五的优秀业绩,成为了城商行系的消费金融公司“领头羊”。

但从长期稳定发展的视角来看,杭银消金面对着不良贷款增长、线上业务增速收缩与同业竞争加剧等挑战,应从两方面加快转型步伐:

一方面,注重线下团队的成本控制和资产质量把控。目前,客户经理超过千余人的杭银消金,需严格把控成本。面对线下优质资产变少、逾期风险增多等挑战,其应持续优化人工审核机制,首要原则在于守住风险底线。

另一方面,破解净息差收窄和盈利增速回落的难题。杭银消金高度依赖利息收入,应加快布局场景金融、跨境服务等多元业务。同时,利率下调策略或挤占利润空间,应依托母行的大数据能力,以差异化定价来实现盈利稳健增长。

今后,杭银消金能否继续保持领先优势,超千人的线下展业团队如何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动态平衡,「子弹财经」将持续观察。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