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新华每日电讯三评加强“算法黑箱”治理:平台公示算法,要让公众看得明白

访客 2025-08-22 11:04:24 85165
新华每日电讯三评加强“算法黑箱”治理:平台公示算法,要让公众看得明白摘要: 平台公示算法,要让公众看得明白近日,北京市网信办推动抖音、百度、美团等首批6家属地主要网络平台公示算法规则原理,引发...
新华每日电讯三评加强“算法黑箱”治理:平台公示算法,要让公众看得明白

平台公示算法,要让公众看得明白

近日,北京市网信办推动抖音、百度、美团等首批6家属地主要网络平台公示算法规则原理,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这一行动意味着,算法不再是黑箱,而是需要透明展示的规则。公示算法,是迈向算法治理的重要第一步,唯有公众看得明白、真的看懂,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监督,促进算法治理形成闭环。

近年来,算法逐渐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隐形推手。一段时间以来,中央网信办等部门针对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开展了系列治理,此次网络平台公示算法值得肯定。目前,各大平台采取了不同的算法公示方式,比如抖音通过开设安全与信任中心网站等向公众阐释算法原理、社区规范、治理体系等;微博则提升热搜算法透明度,公示上榜规则、数据规则、上线热搜热度标签背后的推动因素;美团聚焦算法的治理改进、社会化共治等内容。

可以看到,在几家企业公示的算法内容中不乏协同过滤矩阵分解构建共现矩阵余弦相似度召回通路供需折扣等专有名词,虽对部分名词做了具体解释,但对于广大公众来说仍存在理解门槛,难以知晓其真正含义。

打开算法黑箱并非易事。算法本身具有高度复杂性和专业性,算法的理解壁垒或许并非企业的有意为之,客观上消除技术门槛本就有一定难度,这就势必造成公众一知半解、云里雾里。也有部分企业辩称,若公开的算法内容过于详细,可能涉及商业秘密,损害企业利益。此外,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实际应用中算法在不断进行动态调整,企业实际公示的内容很可能滞后于正在应用的版本,如何保证企业算法公示的及时性也是一大难题。

从算法已全面应用网络平台、深度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现实状况来看,算法已不仅是技术和商业问题,更成为社会问题。公示算法的目的是保障公众知情权,提升算法透明度,进一步加强算法治理。公众,是网络平台公示算法的主要对象之一,也是应优先考虑的对象,他们的理解与感受不容忽视。只有公众真正了解算法如何工作时,才能对网络平台进行有效监督,否则,算法公示就会沦为一种形式上的合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赋能。

企业也要认识到,算法公示并非枷锁,而是全社会共同推动算法进步,平衡技术进步、商业利益与用户权益、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用户与平台之间信任关系的催化剂。当用户充分理解内容推荐、商品排序等的算法原理时,会更信任平台服务并形成更强的用户黏性。

算法公示,要讲究方式方法,通过建立合理沟通机制等办法将公众等社会主体吸纳进来,实现算法效果最优化。平台企业要摆正心态,重新审视算法公示的目的,通过更直观易懂的表述方式向公众提供一份简易版算法说明书,视频动画、信息图等创新形式或许更易受到欢迎。平台企业应积极主动与劳动者、公众等群体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充分听取广大用户的中肯意见,针对他们反馈的痛点问题和诚恳建议,及时调整不合理的算法内容,优化算法管理办法。

此外,政府监管部门也需持续跟进,开展常态化巡查,对于故意以专业壁垒规避公众监督的企业行为予以警示,并鼓励形成行业自律、多方共治的局面。

算法黑箱正逐渐透明,这看似微小的变化,却标志着算法治理正向更加人性化、透明化的方向迈进。期待行业和社会共同努力,让算法回归科技向善的初衷,推动数字技术加速前进。(评论员阳娜)

重置优化体验,让用户有能力说不

在购物平台反复被刷到自己完全不想要的商品,短视频平台不断推送视频吸引受众注意力,在平台选定商品却屡屡遭遇算法杀熟……这些数字时代的日常场景背后,是算法正在以高效的名义,剥夺了用户说不的权利,也损害了用户隐私权和社会公平。

近日,北京市网信办指导属地网络平台公示算法推荐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主要运行机制等,目的是进一步强化用户权益保护和公众监督,切实提升算法透明度。首批6家企业进入公示名单。

基于大数据的算法本是一种平台工具,其定制服务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在实践的过程中,算法却逐渐变为隐形操控者。它通过持续收集用户数据和复杂的参数设置,构建出越来越精准的偏好模型,形成信息茧房,甚至固化社会偏见、破坏市场秩序……

更值得警惕的是,许多平台将算法逻辑包装成优化体验的借口,对用户关闭个性化推荐的需求设置重重障碍,让选择权隐藏在多层菜单深处沦为摆设,如同迷宫让用户根本找不着;还有的搜索引擎,通过个性化的排序控制用户信息获取程度,将高权重网站和广告内容推至最前等等。

捍卫用户对算法说不的权利,就是要保障用户利益不受算法决策的侵害,构建安全清朗的网络生态。这种权利绝非技术层面的简单开关,而是对算法整体基础结构的重新校准。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和一些地方已经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持续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活动,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发展。平衡平台发展和用户权益,算法使用者必须遵章守法,监管也必须更积极有为地介入。

让用户用好拒绝权,制度创新与场景化实践可以形成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如平台需为用户提供易于操作的个性化推荐关闭功能,通过可视化工具向用户披露算法逻辑,针对未成年人保护、老年人防沉迷等场景,实施算法刚性约束等等,从事后救济到事前预防,全程强化算法治理。

切实维护好用户的合法权益,让用户有说不的底气,平台必须真正听到、听进去,逼着自己不断优化算法,少些直至杜绝滥用。打开算法黑箱,才能建立一个向上向善、公开透明又公平公正的算法秩序,营造有温度、更清朗的数字空间。(评论员吉宁)

治理算法滥用,核心在于算法透明

近年来,算法滥用事件频发,这些事件不断提醒我们:打开算法黑箱已成为数字时代必须面对的核心议题。

算法滥用的社会危害性不容小觑。首先,用户自主选择接收的信息范围被无形限制。算法根据用户历史行为构建偏好模型,不断强化同类内容推送,形成信息茧房。人们被困在自我重复的信息回音壁中,逐渐失去接触多元观点、挑战自我认知的机会,社会共识的基础被悄然侵蚀。这也是当下网络戾气激增、群体情绪激化突出的成因之一。其次,用户可能因算法滥用而遭受消费者权益损害。千人千面的定价策略让老用户看到更高价格,精准营销跨越隐私边界,用户在不自知中成为被算计的对象。更值得警惕的是,算法滥用可能助长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不良信息的传播。为追求用户停留时长,算法往往优先推送煽动性、情绪化内容,使理性声音被淹没,情绪变得极端化,甚至引发线下事件。

治理算法滥用的核心在于打开黑箱,实现算法透明。《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所要求的平台公示算法推荐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和主要运行机制,正是这一理念的重要实践。但需要明确的是,算法透明并非要求公开商业秘密或核心技术细节,而是揭示算法服务的基本规则和对用户权益的影响方式。就像我们不需要了解发动机的制造原理,但有权知道汽车的安全性能和油耗标准一样,用户有权知晓算法如何影响他们的信息环境和决策选择。这种有限度的透明,既保护了企业的创新动力,又保障了用户的基本知情权和选择权,让用户真正有能力自由挑选自己想要了解或喜欢的网络信息。

当然,治理算法滥用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其一,网络平台应当以清晰易懂的方式说明算法服务对用户权益的影响,提供必要的关闭或调整选项。特别是对于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要结合老年人经常面临的实际问题,适当增加诸如反电信网络诈骗、反伪科普等内容的推送比例。其二,监管机构需实施常态化监管,督促平台持续优化内部算法安全管理机制和算法技术应用提示说明机制,确保平台以简明扼要、清晰易懂的方式公开算法推荐服务的基本情况。其三,社会公众也需要积极参与治理活动,提升信息素养,培养数字时代的批判性思维,主动寻求多元信息源,共同构建健康透明、向上向善的网络信息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打开算法黑箱存在一定技术门槛。算法公示机制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个体权益受算法技术应用影响方式的可视化,所以,公示范围、公示频率应当围绕该目的而合理设置,而非以信息倾泻的方式让公众无从知晓算法技术应用对自身权益究竟有何影响。

进一步而言,平台算法公示信息更适宜与普法信息同步呈现,避免一般社会公众误认为算法技术应用对自身权益存在影响就等于重大威胁,借由普法信息打消公众不必要的担忧,帮助公众在准确知晓权益影响程度、方式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相应的服务选项。

归根结底,算法原理公示从来都不是减损企业市场竞争技术优势地位的强制性规范,而是为了引导信息服务行业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服务、形成更健康的行业惯例。

在实践中,开设平台算法原理公示专栏、公开算法推荐服务权益影响说明、用户代表参与算法设计、第三方算法安全审计等方式,不仅是数字时代算法技术应用监管的创新尝试,更是数字时代技术安全治理理念的重要进步。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只有让算法运行在阳光下,才能打破信息茧房的桎梏,构建真正开放、包容、健康的数字空间。(赵精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编辑:卢婷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