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绿茶集团2025年上半年业绩亮眼:解码逆势增长的三大引擎

访客 2025-08-26 11:04:25 50028
绿茶集团2025年上半年业绩亮眼:解码逆势增长的三大引擎摘要: 在餐饮行业整体承压的调整期,今年5月刚刚完成港交所上市的“中式融合菜第一股”绿茶集团却实现了业绩的强势上扬。8月25日,...

在餐饮行业整体承压的调整期,今年5月刚刚完成港交所上市的“中式融合菜第一股”绿茶集团却实现了业绩的强势上扬。

绿茶集团2025年上半年业绩亮眼:解码逆势增长的三大引擎

8月25日,绿茶集团发布了上市以来首份半年报,半年报显示,绿茶集团上半年营收22.9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大增23.1%,利润2.34亿,同比大增34.1%,经调整净利润2.51亿元,同比大涨40.4%。

绿茶集团上半年这一亮眼成绩不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更在资本市场引发强烈反响,多家投行对绿茶集团给予了买入评级。

7月7日,花旗发布研究报告称,预期内地中型中式连锁餐厅将受益于外卖平台价格战,因此上调绿茶集团目标价从9.4港元至11.1港元,维持“买入/高风险”评级。8月6日,招银国际上调绿茶集团目标价从9.73港元上调至10.54港元,维持“买入”评级,并对2025年下半年展望持正面态度。

为了进一步增强投资者信心,日前,绿茶集团已向股东宣派每股0.33港元的特别股息。

业绩逆势上扬:净利大增近四成的背后

2024年以来,中国餐饮行业整体进入“hard模式”,在消费复苏不及预期、人力成本持续攀升、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等多重压力下,不少知名餐饮品牌陷入关店收缩的困境。然而,绿茶集团却在这一背景下实现了利润近40%的增长,展现出强大的抗周期能力。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其多年来构建的“本地化、中国风、性价比”三大核心竞争优势,以及在品牌出海和品质外卖两大新兴领域的战略布局。

绿茶集团的业绩增长具有高质量特征。2024年,其营收同比增长6.9%至38.3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达3.6亿元,同比增长18.48%。而2025年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增速进一步加快至40.4%,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增长态势。这种增长不仅来自门店数量的扩张,更源于单店运营效率的提升。

图:绿茶餐厅香港希慎广场店,市民正在用餐

从业务结构看,绿茶集团已形成堂食、外卖、新零售等多轮驱动的业务模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外卖业务占比持续提升,通过“品质外卖增长策略”实现了高质量增长。与此同时,港澳及海外业务自2024年启动以来发展迅猛,香港市场取得突破后,新加坡首店也即将开业,为集团贡献了新的增长点。

在成本控制方面,绿茶集团通过装修简约化、供应链优化等措施,将新店初始投资额降低了约1/4。同时,通过研发爆款菜品,让整体毛利率得到提升。这些降本增效措施在餐饮市场波动期中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为这个“中餐常青树”品牌的业绩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三驾马车”拉动全国化布局:从西湖边到全中国

绿茶集团的崛起故事始于2008年杭州西子湖畔的一家小店。创始人王勤松夫妇以“融合菜系+中国风环境+亲民价格”为核心定位,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绿茶餐厅模式。这一模式在杭州市场获得验证后,迅速向全国扩张,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本地化、中国风、性价比”这三大核心优势,构成了绿茶集团全国化拓店的“三驾马车”。在本地化方面,绿茶餐厅坚持融合菜定位,通过菜单与菜品的灵活变化适配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口味偏好。除了保留烤鸡、烤肉、面包诱惑等招牌菜外,还融合川菜、湘菜等多种地方风味元素。每年更新20%以上的菜单,业绩公告披露2025年上半年推出了305道新菜品,这种持续创新保证了品牌在全国各地的适应性。

中国风是绿茶餐厅的鲜明特色。从第一家店开始,江南竹元素、水墨画、青花瓷等中式美学符号就成为其环境设计的主调。在北京首店,王勤松特别定制了青花瓷大圆桌,营造出浓郁的江南韵味。这种独具特色的用餐环境,与亲民的价格形成强烈反差,成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

性价比则是绿茶餐厅攻克各区域市场的利器。在北京,人均消费通常两三百元的类似环境,绿茶定价仅几十元;在香港绿茶餐厅客单价150-170港元,远低于同类餐厅200-250港元的平均水平。这种“质价比”策略使绿茶餐厅在各地市场都能快速打开局面。

凭借这“三驾马车”,绿茶餐厅从杭州出发,北上北京、东进上海、南下深圳、西征成都,如今已拥有门店超500余家,覆盖全国21个省份、4个直辖市、2个自治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北至哈尔滨,南达海南岛,西抵云贵川。根据灼识咨询报告,在国内休闲中式餐饮品牌中,绿茶餐厅全国门店数量位居第三,收入规模排名第四。

图:绿茶餐厅2008年首店-绿茶龙井船宴店,位于杭州西湖景区内

品质外卖:餐饮“Hard模式”下的第二曲线

在堂食业务稳步发展的同时,绿茶集团敏锐捕捉到外卖市场的结构性机会,自2024年起推行“品质外卖增长策略”,将其打造为业绩增长的第二曲线。在外卖同质化、低质化问题突出的背景下,绿茶餐厅凭借多年积累的菜品研发能力和供应链优势,推出了兼具品质与性价比的外卖产品,成功承接了消费升级带来的品质外卖红利。

绿茶集团的外卖策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爆款菜研发、数字化运营和“质价比”定位。在菜品研发上,专为外卖场景设计了一系列高品质套餐使外卖在满足不同场景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兼顾了整体的毛利率。

数字化运营方面,绿茶集团通过会员系统分析消费数据,动态调整外卖菜单,如午市推轻食套餐,晚市推家庭组合。与美团、饿了么合作“品牌专区”获得流量扶持,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外卖业务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在外卖市场普遍低价竞争的背景下,绿茶餐厅通过品质差异化,开辟了一条可持续的增长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绿茶在布局品质外卖策略时,采取了“以堂食为根基、堂食与外卖协同共进”的发展路径。其核心逻辑在于,品质外卖并非孤立的业务延伸,而是建立在堂食优势基础上的自然拓展——通过持续夯实堂食的核心竞争力,不仅稳住了品牌的基本盘,更为外卖业务的品质化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

可以说,绿茶的品质外卖策略并非“舍堂食而求外卖”,而是在堂食优势的土壤上培育出的新增长极,二者形成了“堂食稳基础、外卖拓场景”的良性循环,共同推动品牌在餐饮市场的综合竞争力提升。

品牌出海:从香港到东南亚的“本地化公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式餐饮品牌能否成功出海,一大挑战在于能否跨越“味蕾的隔阂”,实现真正的文化融入与品牌认同。

在全国市场取得显著成功后,绿茶集团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2024年,绿茶餐厅启动出海计划,首站选择香港这一国际化大都市。

在香港开店,除了口味以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大难题——香港数倍于内地的人工、租金、装修等开店成本。

“在香港开店,一大挑战就是成本,租金和装修是内地的几倍高,一个洗碗工的月薪就要2万港元。”创始人王勤松坦言。

绿茶餐厅结合香港市场特点,采用“小面积+高坪效”模型,将香港门店面积压缩,从而实现初始投入减少。但门店的装修依然延续新中式的风格,并在香港市场打造出“风清竹影”“西湖盛宴”“水墨江南”“龙井问茶”等多个极富江南特色的主题用餐空间,实现一店一景。门店里绿植环绕,琴声悠扬,在这片绿意与琴韵交织的空间里,香港的都市人暂别匆忙,拾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悠然时光。

王勤松介绍,通过优化香港门店面积,初始投入减少30%,同时通过“小桌快翻”提升运营效率。客单价定为150-170港元,低于同类餐厅30%,以超高性价比优势打开市场。

菜品融入本地口味、门店面积压缩、装修延续江南竹元素主调,打造“慢用餐”的雅致场景……这一策略迅速获得市场认可,目前绿茶在香港已开设7家门店,单店月均销售额超200万港元。

香港市场的成功为绿茶集团积累了宝贵的出海经验。结合经济活力、华人文化基础及地理临近性等优势,泰国、新加坡等目标市场具备与香港相似的、对融合中餐具有接受潜力的客群基础。目前,绿茶餐厅已启动对东南亚市场的深入调研,新加坡首店已定于8月底开业,泰国首店开业在即、马来西亚等市场也在积极筹备中。根据规划,未来三年绿茶集团海外门店将以每年15家左右的增速,形成国内下沉市场与海外市场双轮驱动的扩张格局。

图:绿茶餐厅融合香港本地口味和西湖元素,在香港门店与米其林星厨合作研发多款地区限定菜

文化“破壁者”:中餐出海的更高使命

随着商业消费和文化的深度融合,中餐出海探索其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企业经营边界。它代表着一股力量——作为当代中国餐饮文化的优秀代表,参与到重塑全球消费者对中国认知的宏大进程之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输出,也使得以绿茶餐厅为代表的品牌从单纯餐饮提供者升级为文化传播者。通过美食这一无国界的语言,让世界更真切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与当代活力。

事实上,绿茶集团的出海探索已超越单纯的企业经营边界,承担起中餐文化“破壁者”的角色。通过美食这一无国界的语言,绿茶餐厅让全球消费者更真切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与当代活力。

消费者步入绿茶餐厅,体验的是融合中式美学的环境设计,品尝的是汲取中餐精髓又充满时代气息的融合菜品,感受的是以现代标准诠释的东方待客之道,不再是对古老中国的刻板还原,而是一种兼具自信和创新的当代中国文化的生动表达,每一次的味蕾共鸣都在消解文化认知的壁垒。当消费者在用餐中感知江南水乡的意境,品味融合创新的菜品,中华文化便得以自然传递。

正如在香港门店,消费者不仅能品尝到融合创新的菜品,还能在“风清竹影”“西湖盛宴”“水墨江南”等主题空间中,体验江南水乡的意境。这种全方位的文化体验,使绿茶餐厅从单纯的餐饮提供者升级为文化传播者,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路径。

回看绿茶餐厅在香港市场的出色表现,充分印证了“文化破壁”在品牌出海中的长线价值。当文化自信转化为精准的市场策略,中国品牌不仅能够跨越味蕾隔阂,更能在全球消费版图中开辟属于自己的价值坐标。这或许正是以绿茶集团为代表的中国餐饮企业,在业绩增长之外更为深远的意义所在。

未来战略:千店计划与长期主义

面向未来,绿茶集团已制定清晰的发展蓝图。在门店扩张方面,计划未来三年新增500多家门店,其中超50%左右布局下沉市场,这意味着,三年后绿茶餐厅在海内外整体将达到千店规模。

支撑这一战略的是绿茶集团独特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机制。坚持直营模式保障了品质的一致性;门店赛马机制激发了内部活力;员工分红计划(利润15%分给团队)增强了员工归属感。这些制度设计共同构建了可持续的增长飞轮。

值得注意的是,绿茶集团的发展始终贯穿着“长期主义”的哲学。从2008年第一家店开业到2018年107家门店,用了整整十年;而从2018年的107家到2025年7月的超过500家门店,短短7年增长近5倍。这种先慢后快的发展节奏,体现了绿茶集团“先做强、再做大”的战略定力。

绿茶集团的长期主义哲学也运用在了绿茶集团的国际化道路上。事实上,在拓展国际市场的路上,速度与规模往往被视为关键指标。然而国际形势不断变化,消费环境同样起伏不断,扎堆“出海”的中餐品牌在高速扩张和被动退出之间苦苦竞速。绿茶餐厅则探索出了一条不同的路径。

“做铺天盖地的生意,活得久比做得大更重要。”创始人王勤松的这句话,道出了绿茶集团的长期价值追求。

在快速变化的餐饮行业,绿茶集团选择做时间的朋友,致力于打造“中餐常青树”,这或许正是其能够在行业寒冬中逆势增长的根本原因。

图:绿茶餐厅位于香港APM商场的门店,装修风格为“水墨江南”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