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廖容标的军大衣:见证一名抗战将军的传奇人生 | 山河铭记 烽火留声

访客 2025-08-26 11:21:43 64142
廖容标的军大衣:见证一名抗战将军的传奇人生 | 山河铭记 烽火留声摘要: 新黄河记者:李震 在济南市莱芜战役纪念馆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的展柜里,一件朴素的军大衣静静诉说着一段峥嵘岁月。大衣的主人,...

新黄河记者:李震

在济南市莱芜战役纪念馆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的展柜里,一件朴素的军大衣静静诉说着一段峥嵘岁月。大衣的主人,是被毛泽东称为菩萨司令的廖容标将军。

2015年清明节,廖容标将军的儿子廖鲁民将这件军大衣、一个紫砂茶壶、一个茶杯和一宗粮票捐赠给了莱芜战役纪念馆。这些遗物中,这件军大衣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陪伴主人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更见证了一位农家子弟成长为开国中将的革命者的传奇人生。

廖将军的一生是抗战精神的生动写照,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更展现了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始终是我们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莱芜战役纪念馆讲解员张庆说,这件军大衣不仅为老将军遮风挡雨,更承载着将军与山东老区人民的深厚情怀,睹物忆先烈,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名抗战将军的传奇人生也应当被更多人知道。

廖容标的军大衣:见证一名抗战将军的传奇人生 | 山河铭记 烽火留声

展览馆内廖容标将军的军大衣

山东八路军出了个菩萨司令

1912年10月3日,廖容标生于江西省赣县韩坊乡水口村一个贫农家庭。12岁入私塾,15岁时因父病逝,被迫辍学种田,撑持全家生活。1926年,大革命风暴席卷赣南,水口村建立起农民协会和儿童团,廖容标毅然参加,并被推选为儿童团团长。自此,他便踏上了革命道路。

1929年8月,17岁的廖容标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历任连长、营长、团长等职。1937年抗战爆发,25岁的廖容标以‘北平流亡学生’身份奔赴山东,发动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组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五军并任司令员。8月21日,在莱芜战役纪念馆,讲解员张庆告诉新黄河记者。

廖容标率领的部队军纪严明,处处保护人民利益。据资料记载,廖容标部队到达淄川县罗村时,因村民受尽土匪骚扰紧闭寨门,廖容标就让战士们在河滩上枕石而卧,绝不扰民。村民深受感动,打开寨门迎进部队。据广州市文联原副主席吴东峰所述,某日,廖容标率部夜行百里到达南博山村,因天未亮,廖容标下令部队于村外树林间荷戈而坐,以待天明方进村,不打扰村民生活。

他拒绝百姓慰问品,带头吃土匪退回的发霉煎饼,称‘不增加群众负担’,深受百姓爱戴。张庆说,这支部队被广大群众赞誉为救苦救难的菩萨军,廖容标则被称为菩萨司令。这个美名甚至传到了延安,毛泽东在一次干部会议上说:山东八路军出了个‘菩萨司令’,他就是我们的廖容标同志。

廖容标将军

战术神奇,战功赫赫

廖容标不仅治军严明,更以战术灵活著称。他擅长运用游击战术,出奇制胜,被誉为好奇计,善机动,用兵多中。

资料记载,廖容标领导的第五军成立短短1个多月内,就进行了三次战斗——首袭长山城、伏击小清河、血战白云山,三战三捷,以弱胜强,威震鲁中。

小清河伏击战是廖容标领导的在清河平原地区向日本侵略者打响的第一枪。1938年1月19日,他带领部队在小清河陶塘口伏击日军汽艇,全歼日军12人,其中包括旅团长、联队长和高级参谋各1人。

1939年7月的一天早晨,廖容标接到情报,驻莱芜城日军中午要到响水河游泳。他立即亲率支队警卫连抄近路到响水河北岸隐蔽。当五十多名日军脱衣下河时,突遭袭击,死伤惨重。廖容标料定日军会来报复,提前做好战斗准备,果然第二天又大败日军,毙伤敌百余人,生俘百余人。

最传奇的是1943年7月28日,廖容标带领20余人登上泰山。在南天门遇到日伪军上山,他从容设伏,毙日军9人,俘虏伪山东省电报局长、日本人间本等20余人。间本是日军派驻山东的情报局长,这次巧设伏兵的胜利被当地人传为佳话。

廖容标的军大衣:见证一名抗战将军的传奇人生 | 山河铭记 烽火留声

莱芜战役纪念馆讲解员张庆介绍廖容标将军的故事

廉洁奉公,风范长存

抗日战争胜利后,廖容标历任山东军区第4师师长,渤海军区副司令员,济南警备区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周张、济南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任华东公安司令部兼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1952年7月,他率70余名团以上干部赴朝鲜战场实习,并任第63军代职副军长。

回国后,廖容标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同年10月,他调任安徽省军区司令员。

廖容标保持了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他到下面检查工作,总是轻车简从,反对组织迎送,不住高级宾馆,严禁请客送礼。资料显示,20世纪50年代,廖容标把自己购买的一台价值不菲的电冰箱捐送给军区门诊部专作贮放药物之用。60年代初,他所在党小组有个参谋家庭负担重,生活困难,廖容标主动捐助150元,并让小组长告诉那位参谋说是组织救济的,不要说是他给的。三年困难时期,他在和县视察工作时,看到一个瘦小的5岁女孩十分可怜,将其收作养女关心爱护。

廖容标对子女要求严格,常用鸟笼里养不出大凤凰这句江西民谚来教育孩子。小儿子参军才3个月,他就把孩子送上了抗美援朝战场,为国征战沙场。1979年5月2日,廖容标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67岁。病危之际,他仍不忘嘱托子女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做一名优秀共产党员。

廖容标的军大衣:见证一名抗战将军的传奇人生 | 山河铭记 烽火留声

大王庄镇独路村廖容标指挥所旧址

如今,在莱芜战役纪念馆里,廖容标将军的军大衣依然静静地陈列着。它旁边是那个紫砂茶壶和茶杯,以及30斤半粮票——这些朴素的生活用品,曾经陪伴这位菩萨司令走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

按其遗愿,部分骨灰安葬于莱芜战役纪念馆,1987年国务院批准为他立烈士纪念碑。儿女们每年扫墓,小儿子廖红军曾说,‘山东是父母灵魂深处的家,是他们青春的见证’。张庆说。

大衣不再光鲜,但它的每一个褶皱都承载着历史记忆。正如廖容标将军的一生,朴实无华却光芒永存,他那救苦救难的菩萨军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摄影:李震 徐超 摄像:徐超 剪辑:徐超 编辑:韩璐莹 校对:李莉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