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投诉“鲁迅墙画”者被封号后,社会需要怎样的公共讨论 | 黄河时评

访客 2025-08-31 11:01:18 54504
投诉“鲁迅墙画”者被封号后,社会需要怎样的公共讨论 | 黄河时评摘要: 新黄河评论员:李明 沸沸扬扬的投诉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夹烟墙画一事当事人孙女士在微博发布长文回应事件,并为占用公共资源空...

新黄河评论员:李明

投诉“鲁迅墙画”者被封号后,社会需要怎样的公共讨论 | 黄河时评

沸沸扬扬的投诉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夹烟墙画一事当事人孙女士在微博发布长文回应事件,并为占用公共资源空间致歉。

孙女士称,会投诉鲁迅夹烟墙画是因为这里是真的有好多人在墙前打卡陪一根、学点烟、被迫闻二手烟毒气。而周围都是孩子。如果没有这样,我可能也不会建议。并称希望以后鲁迅墙画前,不要再有人吸烟、学点烟。评论中有网友认为她的底层逻辑出现了偏差,是典型的我解决不了吸烟,所以我选择解决掉鲁迅,对此孙女士回应我对鲁迅没有针对性,这画是任何一个别的人,我都会建议换。

孙女士直言自己并非针对鲁迅,恐怕也确实是其真实想法。其实从孙女士初次投诉的截图来看,寥寥数语中更多指向的还是景区对鲁迅版画原作处理的不满,而从孙女士微博补充的情况来看,她认为是这幅画吸引了众多网友前来跟风打卡,导致了二手烟污染,而并非对鲁迅本人的不满。在最初的舆论鼎沸中,确实有不少网友将这场争论的本质视为鲁迅形象的保卫战,而与禁烟议题无涉,但是这样的跑题恐怕更多还是因为孙女士自己——在起初的议程设置中,她错置因果地将批评力量对准文化作品,不是景区治理不力导致游客吸烟打卡,而是一幅画的原罪,存在明显逻辑滑坡。此外,其夸大其词的所谓误导青少年的言论也引发争议。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不少掌握权力的管理部门因为畏惧这种打着宏大叙事的投诉,常常选择妥协而回避对方的咄咄逼人。公众对孙女士投诉的不满,更像是一次对这种谁闹谁有理的集体情绪释放。这也再次警示管理部门,面对投诉与纠纷,必须站在规则与常识的立场上,不可轻易被极端声音裹挟,管理部门每一次退缩都会对极端舆论起到负向激励作用,更会间接稀释良性讨论的空间。

复盘此事,假设孙女士当初的投诉能就事论事,不让艺术作品与集体记忆中的鲁迅无辜躺枪,比如建议景区加强管理,要求景区呼吁参观公众能以更文明的方式打卡,或许就不会让一个禁烟议题异化为一场硝烟滚滚的鲁迅保卫战,这也带来思考,在一个容易引发撕裂的舆论场,该如何来行使自己批评与表达的权利呢?

无论是禁烟、动物保护、性别议题等本质上都属于促进文明的进步议题。但是,参与进步议题并不意味着自身的所作所为就有合理性。现实中,一些进步议题的倡导者常常因为偏颇言行,在舆论场动辄得咎。当然,一些公共议题的推动往往会招致各种阻力,比如在禁烟问题上,既有相关法律的缺失更有不同群体的利益博弈,推动者身处其中可能会有一种无力感,但正是因为推进艰难,越需要坚持理性客观,从而争取更多人的支持与认同,而非陷入草木皆兵的歇斯底里。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议题倡导者为了达到目的常常打着例如危害下一代的舆论正确之名,不断地对具体问题上纲上线——只要抽象的进步,而忽视手段的正当,这未尝不是一种精英式傲慢。

具体到此事来说,孙女士先是道歉,后又表示要收回道歉,而平台方表示介于其存在多次借控烟之名违规推广所谓尼古丁袋等行为,因违反法律法规和社区公约的有关规定,现已受到关闭账号的处置,而如此不诚恳的道歉和违规言行,与其倡导的文明初衷难免南辕北辙。

封号之前,孙女士曾在微博上控诉自己遭遇网暴,以及自己在公共场所劝说禁烟遭遇的艰难,这些补充也让一个虚无的投诉者轮廓渐次清晰。客观来说,其投诉行为本身,虽然违背常理,但仍属于公民表达的范畴。在一个健康理性的公共讨论场中,面对各种极化的声音,舆论可以起到自净能力,辨别哪些可以一笑了之,哪些是有价值继续讨论的公共议题——打败无理最好的武器就是常识常理,而非网络暴力。

抽烟的自由,免于闻二手烟的自由;批评的自由,参与公共文化的自由,各种自由需要在理性对话与思辨中达成一个微妙的平衡,从而为社会治理带来启发,推动公共利益的向前发展。

鲁迅一生致力于国民觉醒,他也乐见于各种理性思想的对撞与燃烧,若这次抽烟风波能转化为良性公共讨论的契机,如果先贤有知,想必也会含笑矣。

编辑:曹梦佳 校对:王菲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