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一张人民币的环球旅行

访客 2025-08-31 11:02:30 6759
一张人民币的环球旅行摘要: 今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保持强劲势头,直到8月28日创下9个月来新高。随着人民币愈发“值钱”,这个暑假,连出境游的热度...

今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保持强劲势头,直到8月28日创下9个月来新高。随着人民币愈发“值钱”,这个暑假,连出境游的热度都持续攀升。

一张人民币的环球旅行

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出境游客足迹已覆盖3698个城市,同比增加590个,境外火车票和境外酒店套餐的预订量同比增长136%和185%。

游客的脚步越走越远,钱包的边界也在不断拓展。订酒店、刷门票、打车、买咖啡……哪里都要用到信用卡,可就在刷卡的那一刻,许多游客发现了问题:明明账单写着100欧元,按当日汇率换算是840元人民币,为什么银行扣款却成了850元?

游客出境旅游购物

差距不大,但钱总不会凭空消失,这背后,发生了什么?

其实,每一次刷卡背后,都牵扯着一张人民币在全球范围的旅程:跨境清算、汇率转换、手续费分成等等。

随着全球跨境支付市场的狂飙,无数笔不大的“差距”,正在汇聚成一片千亿级的汪洋大海——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跨境支付市场规模达到2125.5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还将增长至3207.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7.1%。

而在这组不断增长的数字中,又暗藏着国家与货币间更深层次的博弈。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跨境支付这件事。

传统跨境支付

所谓跨境支付(cross-border payment),简单来说就是资金的跨国转移。在巴黎街头买杯咖啡、在淘宝上给美国朋友买礼物、给留学的孩子打钱、给外国供应商打款……这些看似寻常的操作,背后都离不开跨境支付。

这个过程听起来简单,实际却非常繁琐。例如,你在亚马逊官网下单了一件商品并用银行卡付款,这个过程只需要几秒钟,但这笔钱的路径可能是:

中国的付款银行A(你付款)→中间行B→美国的收款银行C(亚马逊到账),在这个过程中,银行间会用到SWIFT和CHIPS来传递信息、资金。

一头一尾好理解,但中间行是干什么的?SWIFT和CHIPS又是什么东西?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并不是全球所有银行之间都存在直接合作通道,尤其涉及到跨国、跨币种支付时,不同国家的监管条例、金融系统、货币政策都不一样。

因此,如果银行A和银行C之间没有直接合作,就需要中间行B来充当“桥梁”,帮助双方打通支付路径。

一般来说,中间行往往是大型跨国银行,比如花旗、摩根大通这样拥有庞大跨境清算网络的机构。可以把它们想象成全球跨境支付的“高速公路收费站”,每通过一次,就要付一次“过路费”。

美国,使用摩根大通银行ATM机的民众

路径打通后,银行间还需要互相传递信息和资金,让跨境资金真正驶过这条“高速公路”,完成清算、结账,而这就要用到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和CHIPS(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

SWIFT负责给银行之间传递信息。可以简单理解为,SWIFT是银行之间的“微信”,也是跨境支付这条高速上的信号灯。

图源:网络

例如,银行A的一位用户想给自己在美国的银行C账户打1万美元,银行A就通过SWIFT告诉银行C自己转了1万美元过去,银行C又通过SWIFT回复是否的确收到了银行A的转账。

可以看出,SWIFT并不参与资金的清算、结账,只是负责传话。

截至目前,全球共有233个国家和地区,SWIFT已经覆盖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的机构超过1.1万家,是全球跨境支付的核心设施。

而CHIPS可以理解为全球美元支付的“结账台”,它负责把已经通过银行信息传递的交易,实实在在地完成资金划转。简单来说,SWIFT负责“通知”,CHIPS负责“划钱”,一个传话,一个结账。

目前,CHIPS平均每天清算和处理1.8万亿美元的美国境内和跨境支付业务,通过CHIPS处理的美元交易额约占全球美元总交易额的95%。可以说,全球绝大多数跨国美元支付,最终都要经过CHIPS这个通道。

那么,跨境支付的路径打通了、资金也已经在高速上飞驰了,跨境支付就畅通无阻了吗?事实并非如此,这条路上,还存在许多关卡,例如,汇率转换、合规审查、外汇管制等。

其中,和普通人最息息相关的就是汇率转换。

假设你今天在亚马逊官网付款的时候,美元兑人民币是7:1,你付了700元人民币购买了100美元的商品,但等到资金结算的时候,汇率变成了7.1:1,同样一件100美元的商品,你需要花710美元,多了10美元。

对于金额较小的个人消费来说,差额可能只有几块钱,但对于大宗贸易,汇率波动可能会导致几十万,甚至百万级的差额。

这其中的损失谁来承担?

在个人消费中,绝大多数时候消费者在支付时,银行就会收取一定手续费,按照当时的汇率“锁汇”,之后的汇率波动也不用消费者来承担。

这可以简单理解为,消费者花钱买了个保险(银行锁汇服务),那么付款后汇率怎么变都和消费者无关了。

类似的,在大宗贸易中,企业也可以通过外汇期货等工具,提前锁定未来几个月的汇率。

例如,你是一个进口商,三个月后要付1万美元的货款,按照现在的汇率就是7万人民币,但你不知道三个月后的汇率是多少,如果汇率涨了,你就要付7.1万元人民币买美元,反之,如果汇率跌了,你就只需要付6.9万元人民币。

为了避免汇率上涨导致的成本增加,你购买了外汇期货,按照合约,无论三个月后汇率如何变化,你都能按照现在的汇率,也就是7万人民币付款。

义乌:跨境人民币清算结算业务

可以说,有了银行锁汇服务、外汇期货等工具,跨境资金在汇率转换这一道“关卡”上就能够更顺畅地通行了。不过,对于外汇管制等其他“关卡”,仍需要更多的机制和手段来解决。

以上,就是跨境支付传统、经典的路径,全程都在银行监管下完成。

新兴结算方式涌现

然而,近年来,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地缘政治动荡加剧,传统跨境支付体系面临的问题开始逐渐凸显。

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指出,传统跨境支付方式与新兴数字技术存在代差,效率低、成本高、普及性差,并且,随着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传统跨境支付基础设施容易被政治化、武器化,作为单边制裁工具使用,破坏国际经济金融秩序。

例如,2022年,美国与欧盟、英国及加拿大联合声明,禁止俄罗斯部分银行使用SWIFT,阻止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部分金融交易,从而有效地阻止俄罗斯的进出口。

图源:网络

这引发了一个常见疑问:SWIFT作为一个在比利时注册的非官方、非盈利性国际组织,为什么美国能用它来制裁别的国家呢?

答案的关键,在于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2024年,全球跨境支付以美元结算的占比约41%,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约57.8%。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高级顾问巴曙松教授认为,这是美国能够控制SWIFT支付系统的重要货币基础。

并且,美国在SWIFT体系的搭建过程中投入了大量资金,还在“911”事件后要求SWIFT共享数据以打击恐怖活动。2011年,美国正式开始对SWIFT系统的数据实行监控。

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希望改善跨境支付体系的呼声不断高涨,新兴支付基础设施和结算方式不断涌现。

加密货币就是全球跨境支付新兴结算方式中的佼佼者。

使用比特币、USDT等加密货币交易,本质上是点对点交易,也就是没有中介、不依赖银行,几分钟就能完成全球转账。

对于一些小额跨境支付、灰色资金流动,这种方式非常受欢迎——有人用它来转移资产、规避外汇管制,有人用它来加快到账速度、省去繁琐流程,还有企业用它来绕开高昂手续费、压低交易成本。

然而,使用加密货币结算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加密货币本身价格波动剧烈,且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目前很多国家对加密货币跨境交易持审慎甚至禁止态度。

因此,这一结算方式虽然灵活,但建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跨境支付基础设施依然是各国绕不开的核心课题——

近年来,在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下,跨境支付这条全球货币资金运行的“动脉”,正在成为出海生态中越来越重要的基础设施。中国,为此付出了持续而深远的努力。

人民币跨境支付

提及人民币跨境支付,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导建设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比CHIPS少了个“H”,却被称为“人民币版SWIFT”。

它存在的意义,远不止“仿制”一个国际支付系统。

当下,全球贸易仍以美元为主(约50%)、欧元为辅(约23%),中国建设自己的跨境支付体系,有助于推动人民币进一步参与国际结算,从“被兑换”转向被接受、被承认、被使用。

从功能上看,CIPS是一个集支付、清算于一体的跨境人民币支付基础设施,而SWIFT只传话,不参与资金清算过程。因此,CIPS更像是一个将SWIFT和CHIPS功能打包合一的跨境人民币专属支付高速公路。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例如,一家中国出口商向泰国客户收款,如果走传统SWIFT路径,需要先将泰铢换成美元,再转账至中国出口商的美元账户,最后结汇成人民币,整个过程可能长达一周。

而如果双方通过CIPS结算,泰国客户只需将泰铢兑换成人民币,通过一家接入CIPS的本地银行汇出资金,几小时内就能直达中国出口商的账户——不仅流程更简单,还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使用率。

与SWIFT相比,CIPS速度更快、成本更低。

具体来说,目前已在16个东盟和中东国家上线的CIPS 2.0系统,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仅需数秒即可完成,而SWIFT的周期为3天。并且,CIPS 2.0的跨境贸易支付成本降低了近90%。

根据金融分析师、加密货币记者Eric Yeung的分享,CIPS 2.0的首笔交易是一笔1.2亿元人民币的汽车零部件付款,仅用了7.2秒就从深圳转到了吉隆坡。此外,一笔10万美元的跨境支付,使用SWIFT的成本为4950美元,而使用CIPS 2.0仅需0.12美元。

除了速度与成本上的优势,CIPS还具备技术上的领先。例如,CIPS 2.0系统可以在没有互联网接入的情况下执行交易、利用人工智能追踪洗钱等。

目前,东盟成员国计划2025年90%的贸易将使用数字人民币,印尼也已将数字人民币列入其外汇储备名单。最值得注意的是,沙特阿美与中石化签订的原油合约中,65%的报价将以数字人民币计价。

中国国际金融展上的数字人民币

自2015年上线以来,参与CIPS系统的机构数量快速增长,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截至2025年5月,CIPS直接参与者已达到174家,覆盖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处理跨境人民币业务量高达175.5万亿元,同比增长43%,是当之无愧的人民币跨境清算绝对主渠道。

并且,中国人民银行还在持续推动CIPS的迭代升级。

今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外汇局与上海市政府联合推出《跨境金融便利化行动方案》,为人民币国际贸易投融资保驾护航。不久后,中国人民银行就《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规则(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CIPS仍然运行在“银行+实体账户”的传统金融架构之内,受限于各国金融制度、监管审批等限制,流程仍然相对繁琐。

因此,在CIPS搭建了人民币跨境支付主干道的基础上,中国也在尝试更高效、去中介化的新路径。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试点、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等计划,正在成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的重要补充。

例如,自202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持续推进数字人民币(e‑CNY)跨境支付,其中,mBridge项目(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作为多国央行合作的数字货币平台,支付和清结算业务具有实时、一对一、快速高效、记录不可更改等特点,最快几秒内完成清算,显著降低了时间成本和手续费。

又如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计划。6月,香港正式通过《稳定币条例》,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表示:“在香港做盯住离岸人民币的稳定币,这是一种可能性”。

在此背景下,京东、阿里等大型科技企业纷纷计划发行稳定币,刘强东表示,京东计划在全球所有主要货币国家申请稳定币牌照,目标是将全球跨境支付成本降低90%,并将效率提升至10秒内完成。

结语

跨境支付,这个全球金融活动中越来越重要的基础设施,说到底,也只是钱的流动,只不过比境内支付多了些弯。

不过好在,我们正在将这条路修得越来越宽敞、平坦。未来,人民币能不能走得更远,不只看CIPS跑得多快、mBridge连得多广,更看我们是否能持续提供一个稳定、可靠、开放的支付环境。

如果哪一天,我们在国外买杯奶茶都能实现秒到账,或许人民币跨境支付才算真正落到了日常、扎进了土壤。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