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个月了,当年能买北京两套房的日本豪车,还是没出ICU

来源: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
核心提示:
(1)本财年一季度(2025年4月1日至6月30日)财报显示,日产情况糟糕,是日系三强中唯一出现亏损的车企,该公司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出现亏损。
(2)2020年后,新能源浪潮席卷,自主品牌一路走高,2023年市场占有率已经过半。面对国产自主品牌的攻势,日系车过去耐用、省油、保值的优势遭到削弱。
(3)日产需要一款足够贴合中国国情的新能源产品。今年4月,东风日产N7正式上市,该车6、7两月销量连续突破6000辆。这对东风日产而言是一场小的胜利,但在新能源市场立足,仅靠一款车型难度系数极高,日产还需继续证明自身转型的可塑性。
---------------------------------------------
“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也不会说。”
恐怕很少有人会想到,这句话有朝一日竟精准预言日本汽车巨头日产如今的命运。
巅峰时期的日产,曾在2017年带领雷诺-日产-三菱汽车联盟击败大众成为全球最大的轻型汽车销售商,当年过半销量由日产贡献。仅仅七年后,日产已经跌落神坛,陷入破产危机,高管去年底一度透露可以支撑的时长只剩下12至14个月。
九个月过去,日产还是没能从ICU出来。本财年一季度(2025年4月1日至6月30日)财报显示,日产情况糟糕,是日系三强中唯一出现亏损的车企。当季,日产净亏损1157亿日元(折合56亿人民币),几乎相当于亏掉一个中等规模公司半年的收入。
日产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出现亏损。最新数据显示,销售端仍没有回血迹象。日产7月全球销量为26.27万辆,同比基本持平。
庞然大物似乎就要这样轰然倒下了。谁给了日产致命一击?
01 现实很骨感,日产很窒息
经营状况堪忧,日产将矛头指向美国的关税措施。
由于日美贸易协议有关将输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关税下调至15%的内容尚未实施,目前日本输美汽车仍面临高达27.5%的关税。即便税率降至15%,仍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对汽车等大宗日本输美商品造成重大打击。
日本财务省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显示,4月至6月,受美国政府关税政策的影响,日本对美出口连续3个月同比下降,且降幅呈现扩大之势。其中,6月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额锐减,同比下降26.7%。
关税政策重挫以日产、丰田、本田为代表的日本汽车公司。北美市场一直是日系车企的核心利润来源,上述报告期内,美国市场对日系车企三强的营收贡献均达到四成。也正是这一核心市场,成为美国关税政策的主要冲击对象。
而作为在日系三强中首家也是截至目前唯一出现亏损的车企,日产的窒息感显然最为强烈。
日产方面认为,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对其业绩造成了约687亿日元的冲击。公司还公布了今年4月至9月的业绩展望,预计营业亏损将达1800亿日元。
关税冲击美国市场的背景下,全球其他市场的表现成为日产能否扭转颓势的关键。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也被视作百年汽车工业变革的战略高地。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泉信吉曾表示,中国市场对于日产的战略意义至关重要,将深刻影响日产在全球的业务发展。
但今年上半年,日产中国依旧没有好消息传来。当期,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累计销量为27.96万辆,同比下降约17.6%。现实给日产汽车迎面泼了一盆冷水。
02 中国顾客不买日产“工匠精神”的账了
潜移默化中,时代真的变了,榜单记录了一切。
外国汽车巨头主宰国际市场的岁月,中国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曾经是顺位靠后的选项。然而,上半年的全球新车销量排行榜中,日产汽车首次跌出前十。排名超越本田和日产两家汽车公司的企业,包括来自中国的比亚迪和吉利。
图片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这种消费情绪的划时代转变,在日产汽车中国业务上体现得尤为鲜明。
入华早期,以公爵为代表的日产高端车型,凭借着与当时国产车截然不同的设计理念和制造水平,成为国人心目中的一代豪车启蒙。
在电风扇都算家庭大件的八十年代,公爵Y30车内已经配备了空调、助力转向、真皮座椅,高配车型甚至带有车载小冰箱。根据资料,1992年一辆第七代公爵的官方报价,低配置的车型要60万元人民币,高配版本达到72万元,相当于在北京二环内买两套房。
日产公爵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0年后,日产在华推出面向大众市场的轩逸,主打省油、耐用、保养费用低,这款车成为中国市场最经典的主流家轿之一。2020年的巅峰时期,日产轩逸全年卖出超过54万辆,位列中国乘用车市场年度销量总冠军第一。
从高端到平价,日产在中国市场一度称霸,产品的可靠、稳定也让其被视作“工匠精神”的具象化。自2015年起,日产汽车在华合资公司东风日产连续八年销量破百万。
但市场的变化迅速且残酷,2020年后,新能源浪潮席卷,自主品牌一路走高,2023年市场占有率已经过半。
以理想、问界为代表的国产新能源车,让冰箱、彩电、沙发逐渐成为标配,“移动行宫”的定义权不再掌握在跨国汽车品牌手中了。面对用车成本更低的新能源竞品,日系车节油的优势不复存在,耐用也随着自主品牌供应链逐步成熟而被削弱,所谓保值也在优势被打破的背景下逐渐失去意义。
当中国汽车工业对细节的追求和对品质的苛求,比肩甚至超越合资品牌,合资品牌的空间收缩已成定势,日产在华的销量随之断崖式下滑。今年以来,日产中国累计5个月销量同比下滑,下滑幅度一度超过三成。
03 抢救能否还魂?
生死关口就在眼前,日产急求吸氧。日产与本田一度寻求合并推动改革,但这场备受瞩目的世纪联姻最终因控股比例等诸多分歧告吹。
这家老牌车企只能全力自救。今年5月,日产发布复兴计划“Re:Nissan”,希望通过全球裁员2万人、关闭7家工厂等措施,到2026财年削减约5000亿日元成本,让业务现金流快速转正。
节流之外,还需开源,日产需要尽快重拾在中国市场的升势。
外界能够明显感知到的动作包括降价促销。2023年,东风日产宣布旗下两款主销车型劲客和逍客大幅降价,最高可达3.4万元。去年,东风日产宣布推出新一轮以旧换新优惠政策,多款车型将享受置换补贴,最高可达6万元。
现有车型降价刺激消费的作用终归短暂且有限,日产仍需通过新品把握中国市场的电动化机遇。当国内电动汽车竞争白热化,日产亟需拿到淘汰赛的加时券。
2022年9月,东风日产拥抱电动化的开山之作ARIYA艾睿雅在中国市场姗姗来迟。但这款车销量低迷,上市后单月交付始终在百余辆徘徊。一年后新款上市,全系降价近6万元,仍未摆脱销量惨淡的局面。
痛定思痛,日产将开发及主导新车型的权力首次交给了在华合资公司东风日产。过去 30 年的合资历史中,主导产品开发的通常是外方,合资公司主要负责营销和制造,极少拥有产品定义权。
图片来源:东风日产
今年4月,东风日产N7正式上市。第三方统计平台最新数据显示,该车6、7两月销量连续突破6000辆。对东风日产而言,这的确是一个好的征兆。但在新能源市场立足,仅靠一款车型难度系数极高,日产还需通过更多产品证明自身转型的可塑性。
迈过百年历程,日产曾收获辉煌也曾穿越低谷。昔日风光已成云烟,日产迫切需要一帖止血灵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