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年,1000架“航班”,山大72岁退休教师有个“梦想加油站”

新黄河记者:薛冬
SDU984,这是72岁的徐文祥,在结束山东大学音乐厅的工作前,制作的最后一架飞机模型的编号。
一生只做一件事,他这样概括自己大半生的经历,25岁进入山东大学,读书、留校工作再到返聘至音乐厅,40多年的光景里,他一直在从事辅助教学工作。不过最近几年里,他开了个小差,在音乐厅的工作间隙,他会将演出使用完的荧光棒、水瓶、纸板等制作飞机模型,送给参演的学生。
徐文祥觉得,送飞机寓意好,意为祝福同学们以后步步高升、前途似锦。做完二十多架后,他开始试着给送出的每架飞机编号,不知不觉间,从001到984,已有千架飞机从徐文祥手中送出。
从荧光棒、塑料瓶到剑指云霄的飞机。徐文祥从摸索制作、尝试到驾轻就熟,这份独一无二的手作,成就了他变废为宝的夙愿,在退休的年纪里,发挥点余热,能为学校、学生做点什么,徐文祥很知足。
音乐厅是很多学生实现梦想的初舞台,而徐文祥也希望这里成为他们梦想的加油站:梦想与梦想共生,自由翱翔。
返聘10年,制作千架飞机模型
最近几天,徐文祥的手机热得不行,好多老友从山东大学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他的报道,纷纷前来道贺。2月末的一天,徐文祥拿起手机,与新黄河记者一起一条条翻阅。记者看到,微信的内容大概是老徐干得不错干好一件事不容易,更何况一件事干了10年……
在社交平台上,山大学子们也纷纷留言怀念,其中有一位这样写道:舍友曾拿回一只徐爷爷做的飞机,我们把它挂在宿舍里,配文‘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希望未来我们也能像这架飞机一样展翅高飞吧。
我毕业以后留校工作,这辈子可不就是干了这么一件事,就是辅助教学。徐文祥收起手机,抬起头,眼神里泛着光,他说,如果说自己儿时有什么梦想,那就是考上山东大学,如今他与梦想一起走过了40多年时光,自己非常知足。
徐文祥说,他是济南人。十几岁时当进厂工人,干过浆纱、钳工,也烧过锅炉,国家恢复高考后,他所在工厂的厂长鼓励他们参加考试,接受国家挑选。
当时距离高考只有三个月时间,只有小学学历的徐文祥借来妹妹的中学课本突击备考,第一年他落榜了,但他没放弃,第二年他终于被山东大学的电子专业录取,毕业后,他顺利留校工作,一干就到了退休。
徐文祥退休是2013年,那一年,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的音乐厅刚建成一年多,由山大电视台兼职管理。拥有音乐厅所有权的艺术学院则一直想找专人管理,学院找到徐文祥,想让他帮帮忙。彼时,赋闲在家的徐文祥也想找点事干,就一口应了下来,没有具体说要干多久,但他也没想到,一干就是10年。
对于艺术学院的学生而言,上台演出是他们学业中的一项必修课,而音乐厅就是他们在校园生活中最重要的舞台。徐文祥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就像是理工科的学生要做实验,要有实验管理员一样,音乐厅就相当于艺术学院的实验室,同样重要。于是,尽管已经退休,但在这10年时间里,他兢兢业业,为学生们做好保障工作。
他们总来告诉我,说徐老师你要保重身体,说这里不好找人。徐文祥说,作为设备管理员,无论大小演出,他都要来拨电闸、开门、检查道具,粗略算下来自己一年的出勤率在200天以上,尤其是每年的11月和12月,各个学院的迎新晚会、艺术学院的学生的个人音乐会都集中在一起,音乐厅满负荷运转,他也几乎是天天出勤,有时候最早五六点钟到,直到第二天凌晨才能回家。
如此的工作强度,让已过古稀之年的徐老师有些招架不住,他向音乐学院提出离开的想法,但接替者的确不好找,直到2024年12月底,徐文祥才正式交接完毕。
变废为宝的夙愿里,有梦想的起航
说起开始做飞机模型的契机,徐文祥认为这纯属偶然。
2018年9月的一天,他同往常一样在中控室工作,眼睛的余光一扫,看到堆叠在纸箱里的废弃荧光棒、塑料水瓶、旧纸板,这是上一场音乐会打扫后准备丢弃的垃圾,他一想,不仅是上一场,每场演出结束后,都不免产生这样一堆垃圾,废品回收站不要,每次都要堆到垃圾站,不然用这些废品做点什么?
徐文祥动手能力强,他说干就干。
尝试了很多种类,他最终决定做飞机,为是寓意好,意为祝福同学们以后步步高升、前途似锦。不过,即便是一架飞机模型,徐文祥依然非常讲究,他会提前用模具将机翼、尾翼和立翼从纸板上裁剪出来,然后用小刀切割出若干小槽,让各个零件能互相卡住,此外他还利用胶带纸给纸板固形。
机翼要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他说,他曾就飞机的形态改过多次,这样的成品也是他精心设计的结果。
这算是利用业余时间,给学生们一个惊喜。徐文祥说,在做了二十多架飞机后,他开始接受一位老师的建议,给每架飞机模型编号,从SDU001到SDU984,数字代表着制作数量,就这样,渐渐地,学生们在音乐厅的演出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流程,那就是每一场演出都要以徐文祥登台送出飞机而结束。他说,这是学生们给他的肯定,是他们之间的默契。
徐文祥觉得,他送出去的飞机,哪怕能在一个瞬间能给失落的同学予以鼓励,这也不算白做。时光匆匆,山东大学的百廿风华里,他有40多年的时间在这里工作,相当于陪伴学校走过了三分之一的时光,他觉得很珍贵。
时光匆匆,飞机的编码记录了徐文祥返聘的工作,让他过得充实。他的头发已经花白了,学生们对他的称谓已经从徐老师变为徐爷爷,看着一批批朝气蓬勃的学生,他也在感慨,年轻真好。
徐文祥说,自己这一生,经历简单,也谈不上枯燥。跟他一批进入山大学习的同班同学,现如今很多都是博士生导师了,而自己也为学校辅助教学奉献了大半辈子,他一直觉得,自己之所以能有现在的生活,是因为当初考上了山东大学,他觉得,那年高考,很多同学是用10%的知识储备参考的,而他则是用完他的全部,能考上心仪的学校,他觉得很知足。
而徐文祥现在的愿望同样更简单,除了家庭平顺外,他也想这一架架见证时间、满载希望的飞机,能给他们的小主人继续带来好运、幸福。
摄影:冯松豪 剪辑:冯松豪 摄像:冯松豪 编辑:曹梦佳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