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缓解“看病难”,这位一线代表给挂号系统“号脉开药方”

新黄河记者:杜亚慧
3月3日,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各代表团全部报到。在辽宁大厦,新黄河记者见到全国人大代表杨其峰时,他正忙着修改完善拟向大会提交的建议。稍显特殊的是,针对优化挂号系统、缓解看病难问题,杨其峰在建议里提出了自己构想的一整套协同方案。
杨其峰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在多年医疗一线工作过程中,他注意到,看病难这一问题在挂号环节表现得尤为突出。走进各大三甲医院,常常能看到患者为了挂上一个专家号,天不亮就开始在挂号窗口前排起长队。即便如此,专家号依旧一号难求。与此同时,黄牛倒号现象屡禁不绝。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囤积号源,再以高价转卖给急需就医的患者,不仅严重扰乱了医疗秩序,还极大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乳腺外科主任杨其峰
此外,杨其峰调研发现,一些本可以在普通门诊得到有效治疗的轻症患者,由于对自身病情缺乏准确判断,或者出于对专家的过度信赖,纷纷涌向专家门诊,导致专家号供不应求。有的患者则因为初次就诊时资料准备不齐全,不得不往返多次才能完成检查和复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问题不仅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技术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感受到这股新技术浪潮的杨其峰,看到了解决难题的新契机。杨其峰认为,通过优化挂号系统,利用现代技术实现精准预约、线上分流、资源高效配置,有望成为缓解看病难问题的可行路径。
杨其峰建议构建起一套线上预诊+号源流转体系。比如,在患者端,推行资料上传与智能分诊。可以提前7天开放预约通道,患者在预约时,同步上传电子病历、检查报告、用药记录等资料。杨其峰提到,为了方便患者,系统应支持图片、PDF、语音录入等多种格式。在患者上传后,应用新技术系统对患者上传的症状与病史进行分析,自动推荐合适的科室,并匹配相应的医生层级,如普通号或专家号。这样,患者可以更加准确地找到适合自己病情的医生和科室,提高就诊效率。
在医生端,如患者网上预约成功,医生可提前查看预约患者的资料,与患者进行预沟通,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行面诊。如果需要,医生会确认预约,并提示患者携带补充材料。如果患者的问题可以通过线上解答或开具检查单解决,医生会在线上为患者处理,同时系统自动将原号源释放到‘紧急号池’,供更有需要的患者使用。杨其峰解释。
他介绍,在这种情境下,可赋予医生一定的加号权限,允许医生根据预诊情况动态增加接诊量。例如,医生可以根据当天的预诊情况,每日弹性增加5个号源,以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杨其峰认为,这样既保证了医疗资源能够优先分配给重症患者,又给予了医生一定的灵活性,更好地应对患者的就诊需求。同时,医生的绩效考核也要跟上,将线上答复率、患者满意度纳入职称评审指标,激励医生积极参与线上预诊和问诊服务。对于参与弹性加号、夜间门诊的医生,给予额外补贴,提高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在这套体系里,杨其峰认为,应同时建立信用积分与约束机制。患者完整上传资料、按时就诊可以累积信用分,信用分可以用来兑换优先预约权益。而对于爽约或提交虚假资料的患者,将降低其信用等级。
此外,针对利用外挂软件抢号、倒卖号源的行为,杨其峰建议,将其纳入刑法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给予刑事处罚。通过法律手段,加大对黄牛等技术黑产的打击力度,维护医疗秩序的稳定,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校对:杨荷放 编辑:刘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