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息屏24小时,唤醒的是我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力

访客 2025-03-09 11:04:31 46535
息屏24小时,唤醒的是我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力摘要: 图源:央视新闻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姚明建议未成年人开展息屏24小时行动引发网友关注。姚明表示,希望能发起一项倡...

图源:央视新闻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姚明建议未成年人开展息屏24小时行动引发网友关注。姚明表示,希望能发起一项倡议,家长和学校都要参与其中——在每个学期选定一天,24小时内所有人都不使用手机。在这一天,让孩子们去体验真实世界。有点类似于大家小时候的春游、秋游,过去是让孩子们离开课堂环境,现在则是让孩子们脱离电子化环境。

姚明关于息屏24小时的建议,说到家长们的心坎上了。因为现在孩子们使用手机屏幕的时间过长,是家长们的普遍心病,孩子们被困住手机里,蚕食的是他们的身心健康。

但对于家长们来说,解决这一问题,难度系数很大。如果直接收走手机,很容易和孩子起矛盾冲突,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但不收走手机,光靠家长的苦口婆心,也很难让实现孩子与手机的割席,而且很多家长受困于工作等原因,也没有多少时间可以陪伴孩子,手机自然而然就补位成功,甚至会偷走孩子们的童年。

其实,现在被困在手机里的,何止是孩子,家长们又有几人能抵制住手机诱惑。就连姚明都说,自己一天屏幕使用时长七八小时。大多数家长别说息屏24小时,就是12小时都困难重重,戒掉手机瘾可能比戒烟还难。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关键在于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就要做到。当孩子们看到一回家就玩手机、打游戏的家长,他们会怎么想?又怎么可能不会有样学样?

在让孩子少玩手机这件事上,家长们无疑陷入到了一种教育困境中,明知道其中的是非利弊,但就是找不到解决之道。每当这种情况出现,就意味着需要公共力量的介入,寻求社会化的解决方案。

姚明提出的息屏24小时,便是这样的方案。这在其他国家,也早有先例,比如,日本就有无屏幕日活动,倡导学生和家庭远离电子设备,专注于阅读、运动或亲近自然。

息屏24小时 ,不能简单理解成一种行为艺术,其更大的社会价值在于,唤醒和引导。唤醒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力,只有孩子们感受到了真实世界的美好,才会更积极更主动融入到真实世界里去,成为真实世界里一抹明亮的色彩。引导孩子们在虚拟与现实中找到一个平衡,争取从虚实中汲取的都是养分,不至于陷入到某种极端中。

息屏24小时,也不能只停留在倡议层面,更当成为一个社会机制。此外还得有充分的公共供给,既要有足够的场地,还得有足够多的形式,品质足够高的服务,使之对孩子们充满吸引力,给足孩子们快乐和陪伴。尤其一些农村地区,作为孩子手机成瘾的重灾区,更需要探索这样的机制,提供这样的公共供给。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孩子挣脱手机的桎梏,也能让现实更好地接住那些走出来的孩子和家长。

在最美好的时光,与真实世界里的美丽风景擦肩而过,这不光是遗憾,更是不可逆的损失。对孩子如此,对成年人也是如此。放下手机,拥抱现实,拥抱自然,拥抱每一个真实且鲜活的人,当这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和潮流时,更多人会变得更自主、更自由,更有灵魂。

我们必须要明白,科技永远是人的工具,人是主导者、使用者和掌控者。现在,若连一个手机都战胜不了,未来又靠什么来驾驭AI呢?不做科技的附庸和工具,不成为提线木偶,不妨就从适度放下手机做起。

编辑:俞丹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