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六旬男子痴迷木船模型 曾手造军舰和皇家御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新黄河记者:王铮 王倩
从道光年间的镜春舻,到慈禧太后御船木兰艧,再到富有济南本土色彩的雨荷船,年过六旬的胡源倾注半生心血制作木船模型,将传统文化记忆传承下去。他也成为非遗项目传统木船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把红木削成5毫米宽 一片片编成船舱顶
胡源家住大明湖畔,出于对木船的热爱,一间屋子已经成为工作室,里面随处可见用来制作木船模型的木料和木工器具。看到记者到来,他兴致勃勃地在柜子上面搬下一艘完工的木船模型。只见船体呈暗红色,长70厘米,宽28厘米,窗户和门都可以灵活开关,船顶则是由木片编成的席子搭建而成。这就是‘雨荷船’,整条船都是用红木制成,特别是船顶的木席,非常难做,需要把红木削成5毫米宽的薄片,然后一片片编起来。他告诉记者,光做船顶,就花了2周的时间。
做木船模型看上去不难,其实一点也不简单。要先画图纸,必须符合真实木船的比例,然后就是找材料,锯形状。早些年没有网购的时候,胡源经常四处奔走找材料,捡一些木工的下脚料。做船体要测绘,根据实物还原,特别是一些细节。他说道,制作木船模型,需要用到不同工具,很多工具都是他亲手做的,像小凿子,只有2毫米厚。
胡源制作的木船模型,都是榫卯结构,必须严丝合缝才行,像是镜春舻的模型,光是船骨架就做了1个多月。要说最难制作的,还是带瓦片的船顶,因为有弧度,需要用整根材料一点点挖出造型,红木又特别硬,制作周期比较长。
随着科技的进步,制作木船模型用机器就可以完成,但对于胡源来说,机器制作的模型,没有人情味。每艘船我只做一个模型,不做第二件。他说道,反复做相同的模型,就没有了一开始的激情。
还原慈禧太后御船 完成师傅遗愿
最让胡源自豪的木船模型,是慈禧太后御船木兰艧,不仅复原了当年皇家木船的风采,更是实现了师傅留下的遗愿。14岁时,他拜古船传人胡琪庸为师。胡琪庸的师父,是古船技艺第一代传承人王明九,曾参与木兰艧的建造。王明九临终留下遗愿,就是制作木兰艧的船模,1980年胡琪庸离世时,又将这个遗愿留给了胡源。
到了胡源这一代,木兰艧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周围人谁也没见过其真实的样子。2006年,他在一张日本明信片上,看到一艘颐和园皇家木船的图案。那张明信片500块钱,上面的图案也不一定就是‘木兰艧’,本来想狠狠心买下来,但却被别人买走了。他回忆道,后来在一场拍卖会的拍品中,有木兰艧的模型小样,他和明信片中图案对比了一下,发现基本相同,这才确定就是木兰艧。
没有图纸,胡源就根据图片重新设计,让木兰艧最大限度维持古船原貌。木兰艧模型的船护栏镂花仅1.2毫米,而窗户镂花则是1.5毫米。为了美观,他将二层护栏由木板改成了镂花设计。仅是切割门窗木片,就要2个多小时,我一天只能做4扇门窗。他说道,最终用了1年多的时间,才将长95厘米、高39厘米的‘木兰艧’模型制作完成。
13岁学习制作军舰模型 木船手艺亟待传承
胡源和木船模型结缘,还要从1977年开始,他被老师带着去军事体育学校学做模型,不过那时候学的是军舰模型。那时候有图纸,根据图纸做就可以,相当于还原。他回忆起当时的一幕,大概学习了三四年的时间,就可以制作军舰模型了。后来他用复合材料制作了杭州号、马鞍山号军舰模型,里面有电子线路,可以在水面上行驶。
以前看到小清河上的木船,就开始对制作木船模型感兴趣。胡源说道,和制作军舰模型不一样的是,木船没有设计图纸,必须亲手设计绘图,如果说军舰模型是比着图纸做,那木船模型就是完全自主设计制作。制作木船模型是个综合学科,车钳刨铣、电子线路等都得掌握,而且需要沉得住气,耐得住性子。
岁月如梭,胡源那双曾经灵巧无比的手,如今已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他希望能有一个徒弟,将这门古老而精湛的技艺传承下去。古船模型的制作不仅复杂繁琐,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不仅不赚钱,甚至还要自掏腰包买材料,这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他知道,这门手艺或许终将随着他的老去而消失,就像一艘古船,永远停泊在时光的岸边,再也无法扬帆起航。
摄影:王铮 王倩 摄像:王铮 王倩 剪辑:梁明星 编辑:柏凌君 校对:杨荷放 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