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邦人寿“拒赔风波” 登上人民日报!

来源:金融大视野
近日,友邦人寿“拒赔暴发性心肌炎”事件刷屏,由拒赔转变为协商全额理赔的博弈,这是一场关于生命、条款与人性博弈的深度拷问。
今年2月12日,上海一名3岁的小朋友“汤圆”因流感并发暴发性心肌炎,病情发展极为迅速,从确诊到离开人世,仅仅几个小时。这对汤圆的家人,尤其是他的妈妈来说,无疑是一场毁灭性的打击。
早在2022年汤圆出生时,家长出于对孩子未来的保障考虑,选择购买了友邦的重疾险,年保费4632.66元,缴费期30年,基本保险金额50万元。当时他们听闻友邦虽然保险价格较高,但服务好,在“可赔可不赔”的情况下会为客户利益着想。
孩子离世后,2月20日,“汤圆”妈妈拿着这份50万保额的友邦重疾险去申请理赔。然而,仅仅过了2个工作日,友邦给出的答复犹如一盆冷水,告知妈妈“不符合重症理赔标准”,只愿意赔付已交的保费1.38万元。
“汤圆”妈妈难以接受这个结果,于2月24日进行申诉,可友邦在半天后依旧坚持拒绝按照重疾理赔。满心的期待瞬间化为泡影,这让本就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的妈妈遭受了二次伤害。在寻求与保司沟通申诉无果,无奈之下,愤而聘请律师处理此事。
随着律师的介入和舆论发酵,事件得以平息。从相关微信消息来看,此案已按重疾赔付50万,并且友邦承诺后续类似案例都会按重疾赔付。
3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人不可能按照合同约定的那种方式去生病》。
随着近年来大众对于保险需求日益增长,保险已经深度融入到大众生活中,成为消费者的主要保障方式,但“拒赔风波”却并非个例。
保险公司通过严苛条款抵御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但过度防御可能会削弱保险的保障本质。需在精算公平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让保险真正成为抵御健康风险的"安全网",而非文字游戏的"免责墙"。
“保险姓保”,保障才是保险的根本功能,满足不了消费者的基本保障需求,一味地追求保费增速,业绩增长,纯属本末倒置。
作为消费者,购买保险时一定要仔细看清合同条款,不要轻信夸大的承诺。同时,在遇到理赔纠纷时,要冷静处理,合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2024年,友邦人寿实现签单保费收入738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净利润84.04亿元。核心偿付充足率303.14%,综合偿付充足率4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