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泺口险工何以入选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

访客 2025-03-31 17:39:37 57793
泺口险工何以入选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摘要: 新黄河记者:杨璐 近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公布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济南泺口险工以百年防洪铁壁、黄河文化地标之誉登榜。...

新黄河记者:杨璐

近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公布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济南泺口险工以百年防洪铁壁、黄河文化地标之誉登榜。从防汛要塞到文化符号,泺口险工何以成为首批黄河遗产?

泺口险工初建于清朝末年,成为黄河上的活态标本

险工是黄河上为了防止水流淘刷堤防沿大堤修建的丁坝、垛、护岸工程。泺口险工不仅是济南段黄河防洪体系的核心工程,更因它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有关泺口险工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末年。自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夺大清河入海,泺口因地势险要成为悬河锁钥,其建设与黄河水患治理史紧密交织。

光绪十六年(1890年),泺口险工初建时,工匠们以高粱秸秆捆扎成埽体,外覆泥土夯实,形成临时防汛屏障。这种工艺虽能应急,却难抵洪水反复冲刷。民国时期,随着现代工程技术引入,泺口险工迎来第一次重大革新——秸埽坝逐步改建为石坝。石料取自泰山余脉,以糯米灰浆黏合,坝体坚固性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后,泺口险工又历经三次大规模加高加固,至2024年生态修复工程完工,3613米长险工巍然矗立,87段坝岸守护安澜的使命延续至今。

与泺口险工同步入选遗产名录的还有泺口水文站,二者形成工程+观测的完整体系。1996年黄河遭遇历史最高水位32.24米时,泺口水文站实时监测数据为防汛决策提供了关键支撑,助力泺口险工创下零决口奇迹。这种工程与观测的协同,使其成为研究黄河防洪技术演进的活态标本。

巍巍险工变身文化长堤,漫步其间黄河故事娓娓道来

泺口险工不仅是防汛要塞,更是历史印记的承载者。2007年,以泺口险工为代表的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一期)荣获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2008年问鼎国家建设工程最高奖——鲁班奖,2024年,位于险工内的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记事碑入选共和国印记见证物,从人扛肩挑到机械化施工,从单纯防洪到生态综合治理,这方险工镌刻着治黄理念的升华。

而今,巍巍险工,不仅守护大河安澜,还成为一条文化长堤。雕梁画栋上,二十四节气浮雕以黄河农耕文明为灵感,春分犁地、夏至扬场的场景栩栩如生;治河方略石雕群则镌刻潘季驯束水攻沙、靳辅分黄导淮等历代治河思想,将先贤智慧凝固于石壁之间;坝头上有两尊放大版黄河神兽,细数着三河故道的变迁史,在鹊华山水间护送长河东流;淤背区风貌带内,五通治河功德碑矗立近百年,以惟石能言的韧性记录着治河历史。

不仅如此,这里还激荡着属于黄河的红色旋律。1933年泺口险工下首马家道口,九位共产党人手拉手齐唱《国际歌》英勇就义;1952年的泺口险工,毛泽东远眺大河东流入海,为黄河治理开发留下殷殷嘱托,并于七年后再次来到这里,询问黄河水情,将一代伟人对母亲河的深厚情感印刻于这片土地上;1958年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之上,周恩来总理走过桥上每一寸铁轨,望着罕见洪峰带来的滔滔河水,对抢修加固大桥、夺取抗洪胜利作出重要指示。

泺口险工生生不息,如今成为展示黄河魅力的新窗口

居鹊华之高,观长河泺上。如今百年险工焕发新的生机。

近年来,济南黄河以泺口为核心,以水情为媒、以文化为介,向社会大众讲述着历史文化和黄河水情的生动故事。成立文化工作专班,编制完成《文韵天桥黄河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规划》,打造具有识别性、代表性的文化品牌体系。

黄河职工自主编纂《泺上撷华——天桥黄河文化成果手册》,系统梳理了泺口险工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与文化价值,堪称治黄史的微型百科全书;与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一起问世的《泺上观河——天桥黄河水情科普手册》,以通俗语言解析黄河水文知识,成为宣教水情知识的科普读本。除此之外,还自主设计文创标志小夏,已衍生出形式多样的周边产品,构筑起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创产品矩阵。

文化品牌声名起,硬件提档同升级。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参观者络绎不绝;千亩银杏林、紫叶李大道、星空花海频频掀起打卡热潮;泺口黄河的吸引力、影响力、凝聚力日益提升……

2023年,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泺口)成功创建第五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以济南黄河百里风景区为主轴,充分发挥泺口百年险工核心区优势,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鹊华楼展馆中心展览区,串联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广场、泺口九烈士纪念广场等多处主题园区,打开了对外展示黄河魅力的新窗口。

从清代的秸埽坝到现代智慧堤防,从防汛要塞到文化地标,泺口险工在奔腾不息的大河之上生生不息,也在见证着黄河正在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相关链接:细数泺口的多个第一

历史上,黄河两岸的故事起起伏伏,而泺口险工的地位却丝毫没有动摇。

有百年铁桥之称的泺口津浦铁路大桥为1912年建成,是当时亚洲跨度最大的悬臂式结构桥;

1919年3月启用的泺口水文站如今被称为百年水文站,是黄河干流第一座水文站,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1952年底,黄河下游第一艘机动木船明轮号正式在泺口码头启用,结束了人力船和纤夫拉纤的历史;

1988年,泺口浮桥建成通车,这是济南黄河上的第一座浮桥;

1999年,泺口被黄委确定为全河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市民接受传统教育、感知黄河文化的重要场所;

2002年,黄河首期标准化堤防工程开工,泺口段位列其中。

通讯员:石慧群 编辑:刘雨 校对:李莉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