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2025年,网红城市的出圈逻辑变了

访客 2025-04-16 12:06:28 77518
2025年,网红城市的出圈逻辑变了摘要: 杭州:崛起的科创游之城?和很多人一样,杭州的知识付费行业员工张然平时对新科技颇感兴趣,热衷尝试。近日她偶然随团参访了上述...

杭州:崛起的科创游之城?

2025年,网红城市的出圈逻辑变了

和很多人一样,杭州的知识付费行业员工张然平时对新科技颇感兴趣,热衷尝试。近日她偶然随团参访了上述几家杭州“六小龙”企业。

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杭州‘六小龙’名气特别大”这一因素之外,更多的则是:“能够带给我一些视野上的扩展。”她说。

比如,她欣赏了机器狗上蹿下跳、翻台爬坡;

直观看到机械手灵活如人手、提笔写书法“人间有爱”四个字;

真切感受到机械手、机械腿与残疾人的身体完美契合,融合成“新人类”;

与创始团队人员近距离接触,听他们讲述技术与个人的情怀……

“他们背后是一大批非常有活力的80、90后,近几年还会有非常多的成果涌现。”她总结并畅想道。

她当时还对几款科技新品念念不忘,比如助眠眼罩、冥想头环。

类似被科创游“席卷”的人充斥杭州城。

李捷近期平均带二十人到杭州、上海共六个机器人企业参访,是一个企业研学团队的负责人。费用是单场每人15800元。

团员主要来自全国各地(主要为沿海城市,也包括成都、内蒙等内陆城市)传统制造行业的企业家,和有实际应用场景需求的各行业人士。

“渴望去了解这个行业,了解这个行业将对自身行业产生什么影响。”李捷说。

“成都有家软件公司,基本每场都派人来。”她继续说道。她还告诉小巴,有很多研学团队成员问“可不可以带孩子一起去”。

类似的研学团体很多。简单搜索若干社交平台,大量“杭州六小龙”短期研学项目,报价从3000元到万元不等。若以标价9800元的研学费用、团员25人为例,一期项目的营收是24.5万元。

“杭州六小龙”走红,迎来“参观热”

所以,预约难。尤其是杭州“六小龙”企业。“比之去年难度大。去年我联系过深圳的优必选和乐聚,参访也好安排。今年完全不一样,比如云深处,当时我们想安排3月份,但被排到了4月份。”李捷对小巴说道。

参观紧。从现场来看,同时参访的团体起码有四五拨人,比如国际学校学生等国外团体。“我们约的时间是11点结束,10点52分接待的人就提醒说,她接待的下一拨人马上到了。”她继续道。

还有“企业累”。在与企业方沟通时,李捷还了解到:云深处已经拒绝了没有业务往来的参访团队;强脑科技连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也拒绝了。

结果,参观体验几乎是“半自助式”的。比如,缺乏接待流程和安排;人手普遍不足。

但体验仍然印象深刻。她认为包括杭州、上海在内的机器人企业有三个明显特点。

▶▷一、它们多为2023年、2024年成立的,都是初创型企业,几十到一百多人的团队居多。团队非常年轻。比如,有一家企业介绍他们团队的平均年龄在20—23岁之间。

▶▷二、学历都非常好,其中不乏毕业于顶级名校,如MIT(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等。

▶▷三、多位社交上的I人、专业领域里的E人,不擅长社交,但是讲到机器人领域时侃侃而谈,有自己很深的见解。

“这是一些还在发展中的企业,更多是看趋势、创新和未来,目前大部分依旧靠手工完成,行业迭代的速度超过设备更新的速度,所以完全没能自动化,甚至智能化。”

她总结说道,带着新鲜与诧异。

四足机器人等产品颇受关注

网红城市新模式的诞生:

卷科技、游科创

可以初步总结,杭州这一轮文旅热潮,大致复制了过去几年新兴网红城市的若干爆红流程:

比如,登上热搜,持续出圈,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地方同步助推宣传和引导对外开放;各地游客涌入参访;自媒体及央媒进行总结式多轮正面报道,基本完成商业闭环和文旅品牌形象塑造。

只是,出圈爆点明显不同。

比如,淄博的出圈爆点是“烧烤+服务型政府”,哈尔滨的出圈爆点是“政府‘听劝’+冰雪游”,总结来说,共性是:“独特文旅资源+举全市资源力推”。

其他如凭借“麻辣烫”出圈的甘肃天水,因“异域风光”颇有名气的新疆阿勒泰,因“国产爆款3A游戏‘黑神话悟空’取景地”而扬名的山西隰县,一般来说,之所以在综合影响力方面不及淄博、哈尔滨,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缺乏作为或者作为深度不够。

“淄博、哈尔滨,相当于举全市之力,各部门都为了文旅这一件事情去协调,变成了当地政府的头等大事,很多城市这个事是不行的,光靠文旅局是白费的。”

与各地文旅局有不少接触的资深文旅人士若晗,对小巴如此分析说道。

哈尔滨:松花江边“钻石海”游客

而杭州的爆点已经完全摆脱传统模式,依靠的是:“‘六小龙’等科创明星+科创营商环境全国领先”:

以“黑悟空神话”的游戏科学、享誉全球的DeepSeek以及在春晚上扭秧歌的16名宇树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杭州科创新兴企业,使“杭州‘六小龙’”的概念横空出世,继而引发全国性的科创营商环境的大讨论、大比拼,塑造了新一线城市杭州在科创方面领先全国的城市新形象。

或许可以说,2025年,网红城市的出圈逻辑已经变了。

首先,传统出圈模式未必完全失效,但式微的趋势是明显的。比如去年下半年,小巴写过《今年下半年,为什么没有新的网红城市了?》,今年似乎还没有激起水花,各地政府显得意兴阑珊。

其次,“科创游”的重要性也正在被各地尤其是科创城市不断拔高,大有抢占文旅新高地之势。

杭州方面,不断丰富科创游内容:今年春节,文三数字生活街区“黑神话:悟空”主题活动吸引游客5万余人次前来体验打卡;

带有哪吒、悟空元素的杭州首个沉浸式裸眼4D艺术地标“西子廊桥”演出共吸引市民游客54.5万人次观看,全网曝光量超1800万次。

3月,由杭州文旅局特别打造的“遇见六小龙生活展示馆”开幕,主要特点是:将“六小龙”的前沿成果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空间。

遇见六小龙生活展示馆

4月,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开幕,成人票价60元,预约时可谓一票难求。

杭州的近邻——近些年颇受瞩目的科创新城合肥,也已经喊出“科技创新看合肥、科普研学到合肥”的口号。

目前,合肥已经打造了约230家科普研学基地,发布了70余条科创科普研学线路,开发了1000余套科普研学课程。

从2024年1至9月,合肥接待研学旅游游客369.6万人次,同比增长16.7%,省外游客近50万人次;2024年,合肥的科创科普游省外游客占比已由5%提升到17.5%。

近日,长期位居“科创第一城”的深圳也推出了“漫游深圳 智游湾区”的文旅计划,内容主要包括:

超200项精品文旅活动、30余项深圳科技体验项目、精心规划10余条“文旅+科技”主题旅游线路,号称“为全球游客打造一场科技文旅嘉年华”。

暗暗较劲,不言自明。

科创游,

怎么样才能做成一门好生意?

如果说三年疫情结束后的两年时间里,人们有充分的被压抑的需求去进行“特种兵”式旅游,由此推动高性价比的低线城市接二连三崛起,那么,这一需求或已得到大部释放。

摆在人们眼前的是人工智能无限地与人们日常生活交融的紧迫现实,而高线城市的科创游,无疑可以抚慰当前人们的部分痛点困惑,顺应未来发展,显得大势所趋。

那么,我们不妨一起来探讨科创游这门生意的潜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 首先,综合可知,科创游既可以当成带有学习探索性质的研学游,也可以当成休闲游。

从这两方面来说,行业形势是相对稳健和趋于向好的,从而可以提供源源动力。

比如,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全国国内出游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3%;国内出游总花费575.49亿元,同比增长6.7%。

据《2024—2025年中国研学游经济市场运行监测报告》:2023年中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达1469亿元,2024年市场规模有望达1791亿元,同比增长21.9%。预计2028年,中国研学游行业整体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盈科美辰国际旅行社研学中心主理人郑涵对小巴提到,他负责的科创游板块——阿里研学项目,去年推出后学员数量便达到2000人,主要面向浙江的中小学生,做的是AI的科普和PBL(项目式学习),价格是半天299元、全天499元。今年杭州预估将达到5000 到1万人规模。

据他介绍,今年成都与北京的阿里园区也在同步发展,成都预估达到8000到1万人,北京预估达到1万人规模。

对于张然这类职场群体来说,如何跟AI更好协作,也是一门必修课,不乏科创游的市场潜力。可以佐证的是:比如,线上AI课程相当常见,颇受欢迎。

◎ 其次,政府应积极参与促进政府、科创企业、第三方文旅公司形成良好商业合作关系,持续优化行业科创游供给与商业模式创新。

从杭州“六小龙”公司的参访游来看,它们承担了过量的参访需求,一定程度上对公司运营形成干扰,由此也导致了游客参访体验相对粗略紧张。

比如,张然提到,缺乏与产品互动机会。比如,与机械手握手,感受机械手的触感、力度;头戴冥想头环,体验进入心流状态。

这主要是缺乏相应的服务内容、标准体系建设,这在很多科创企业,尤其是新兴企业具有普遍性。

相对来说,大型科创企业与第三方企业已经形成相对稳健的合作模式。比如,郑涵提到了他们是阿里的授权第三方企业;可以在阿里园区进行研学;可以邀请与淘宝大学认证和阿里云认证的讲师或者阿里的管理层,参与相关教学;教学内容,会结合学校应试内容。

比如,“教会学生用DeepSeek写一篇文章,然后再对照他自己写的文章形成思辨,再去顺着DeepSeek的思路,去解决一些应用问题。”他举例说道。这也是新课标、新高考的要求,即用真实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 最后,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及时迭代创新产品,是科创游企业的发展关键。

传统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导致内卷的缺陷,在科创游方面同样尖锐。

“家长不是很愿意花钱让学生来研学,甚至于有些学校组织学生研学收费家长还有举报。”一位在四川眉山从事AI研学的行业人士对小巴说到今年的本地行情。

正在参观机器人展览的学生

这主要受制于当地缺乏人工智能行业资源,造成了更新课程项目缓慢与产品缺乏亮点。

或因如此,郑涵也在加快研发AI线上课程。他们下一步还打算结合更多的研学内容,深化AI教学。

“我们会做一个AI桂林的项目,三天时间拿出一天半时间做理论教学,剩下一天半的时间,会带到比如漓江,请大家用AI去设计一段漓江广告词,形成思辨加情境的应用,让学生更好去沉浸式创造,激发思辨力与想象力。”末了,他描绘道。

结语

“推动杭州从‘网红打卡地’向‘深度学习目的地’跃迁。”

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周国辉如此强调道。

这显然也应是多数文旅城市的发展课题和突破追求。

纵观主要文旅城市,核心吸引力主要是两种资源:一种是举世无双的自然山水与古迹,比如西湖之于杭州、故宫之于北京;另一种是全球顶级的现代化都市风光,比如外滩之于上海、中环之于香港。

或许,俱往矣!在处于人工智能爆炸的转折性历史趋势中,一座更加天马行空的未来城市,也正被想象、被呼唤。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