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交额超腾讯,一个创新药企的跌落和飙升

康方生物每一次试验数据披露,都背负着投资者对“惊艳结果”的期待,都可能带来股价的大起大落
文 | 凌馨
被认为是中国创新药的“DeepSeek”的康方生物,2025年4月28日收盘跌11.02%,盘中一度跌去16.53%。
大跌发生在康方生物宣布两项重大利好之后。
4月25日,该公司先后宣布两项重要的新药获批信息:一款药首次在美国获批上市,另一款是用于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依沃西(Ivonescimab)在中国获批。
导致康方生物大跌的,正是这款扩大了适应征的依沃西,与全球最当红的肿瘤治疗药物帕博利珠单抗(俗称K药)有一项头对头试验,中期数据最近披露,其对患者总生存期(OS)没有达到预期。
持有该药海外权益的美股上市公司Summit Therapeutics因这一信息,在4月25日股价暴跌36%。这一事件在医药和投资界引发巨大震动,市场对依沃西的未来充满了复杂的情绪。4月28日上午,康方生物召开电话会,2000多名投资者涌入直播间。该股全天交易额近48亿港元,逼近港股市值最高的腾讯控股,半天成交额一度超越腾讯。
No.1
“未达统计学显著”,真那么严重?
依沃西的冰火两重天,首先源自中美两国审批机制的侧重点不同。
在中国,依沃西获批,主要基于其在无进展生存期(PFS)上的优良表现。康方生物202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依沃西组的中位PFS达到11.14个月,而K药组仅为5.82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低了49%。中位PFS,可以理解为一半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或者存活的时间会超过这个时间。
这一数据在国内外肿瘤治疗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中国,PFS常被视为衡量药物疗效的关键指标之一。因此,投资界将依沃西视为击败K药的“大杀器”。
在4月以来的全球关税战中,以授权给海外合作方为主要出海模式的康方生物,股价一度由70多元/股升至105元/股。因为,高盛曾预测依沃西年销售额峰值可达530亿美元,是K药的一倍。
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审批肿瘤药物时,“金标准”则是OS,因为OS直接反映了患者的生存获益。在39%数据成熟度下进行的OS期中分析中,依沃西相比帕博利珠单抗的死亡风险降低了22.3%(HR=0.777),但未能跨越预设的统计学显著性门槛(α=0.0001)。这一结果使得Summit的投资者对其在美国市场的前景产生了疑虑。
Summit的股价,几乎完全由相关临床试验数据支撑。一位国际投资机构医药投资分析人员告诉《财经》,“Summit本身没有商业化能力”,这家公司的操盘者习惯的成功路径是,收购一个潜在first-in-class(首创)药物在海外的权益,然后在美国融资用于临床试验,成功后把药物卖给跨国药企。
这就是为何依沃西中期OS数据公布后,Summit的股价在一个交易日内跌超36%。而康方生物则不同。
康方生物此次在一个交易日内的大量成交及股价下行,“更像利好出尽后的获利回吐,估值贵了。”一位中资机构港股投资分析人员分析。
康方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夏瑜在4月28日的电话会上没有花时间对上述数据做解读,而是透露了一个更为重要的信息,该试验的设计,目标就不是OS,而是主攻PFS。
只是在中国监管部门审批过程中,监管希望看到病人真正的临床生存获益,因此,也作了OS中期分析。
这是一项基于成本与效率的试验设计。因为获取OS数据需要比PFS更长的时间、更多的入组,也就要投入更高的成本。但要回归商业本质,用最小成本让药物获批上市,才是更优解。
“看来他们一开始就想好了,用PFS冲上市,之后OS就看看。只要和CDE(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沟通好,CDE认可,那没有问题。”前述国际投资机构医药投资分析人员对《财经》分析。
依沃西想要全面实现海外销售,真正实现投资机构对它的市场预期,就得获得美国FDA认可,因而最终还是得靠OS数据。
依沃西OS中期数据“未达统计学显著差异”,对投资者是个“惊吓”。曾经,致力研发抗新冠病毒药物的开拓药业,股价一步步由80多港元/股的高点滑落到不足1港元/股,就是从一次试验中期分析“未达统计学显著差异”开始的。
但是,在花了一个周末“学习”之后,受访的三位投资机构研究人员,其中两位对《财经》表示,0.777的HR值,“可以接受”,并仍期待最终OS呈现出较好结果。另一位称,结果不够“惊艳”,就是低于预期的结果,股价大跌并不意外。
不“惊艳”,这其中涉及复杂的统计学分析数据设计,简单来说,统计学中只能设定一个确定的显著性水平,即ahpha,这是一个确定的数值,当PFS和OS共用同一alpha,分配给PFS的多了,OS的就少了,也就意味着OS达到“显著差异”的条件变得更为苛刻。
因此,OS中期分析“不显著”,可能是康方生物在试验设计之初,就预想到的一个结果。而且,在其他类似试验中,“做OS中期分析可能也会分配低一些,给最后的OS更多一点。”前述国际投资机构医药投资分析人员介绍。
简单说就是,依沃西在中国做的这项K药头对头试验,虽然OS中期分析数据不算特别好,但仍让人寄望最终会做出符合统计学差异的结果。
现在,投资人担忧的还是,依沃西海外的临床试验,最终在OS数据能否胜出。“在美国的头对头难度确实很大。”一位中资机构港股投资分析人员告诉《财经》。
No.2
“别的宝贝”,康方生物能卖好吗?
依沃西出海究竟“身价”几何?这才是投资者们关注的核心问题。
在海外,康方生物的派安普利已经获批,但对下一步的商业化安排,康方生物相关人士回应《财经》称,“目前没有收到口径”。该药在国内商业化的合作方是正大天晴。
“可能也在等卖身。”前述国际投资机构医药投资分析人员对《财经》说。
2024年,刚刚宣布实现盈利一年的康方生物重新转亏。
考虑到康方生物2024年21.24亿元的总营收、5亿元的亏损,80多港元/股的单价、近800亿港元的市值,确实“贵了”。
财报显示,2024年,康方生物收入为21.24亿元,同比下降53.08%;录得毛利18.35亿元,同比下降58.23%;年内亏损5.01亿元。
由盈转亏主要是源于对外授权收入的减少。2023年,康方生物总收入为45.26亿元,年度盈利19.42亿元。其中,源于Summit的商业授权收就占了29.23亿元,依沃西海外授权高达50亿美元的交易总额,也刷新了当年中国创新药企对外授权交易纪录。2024年康方生物与Summit再签署了补充许可协议,在原有的合作协议下,拓展依沃西的许可市场范围,但全年授权收入降至1.22亿元。
作为全球首个“肿瘤免疫+抗血管生成”协同抗肿瘤机制的双抗新药依沃西,在中国于2024年5月上市。康方生物在这份财报中并未详细披露各项产品的销售额,对比2024年上半年销售收入9.4亿元来看,下半年的销售收入约为11亿元,这或许意味着去年5月底首批发货的依沃西的销售增长有限。而在2024年上半年康方生物的收入中,依沃西约占1.03亿元,考虑到这一年该药上市销售仅一个月,它的主要收入来源,可能仍是授权费用。
对一家未盈利的创新药企而言,靠授权费挣钱这条路径,是习惯了美国市场未盈利药企模式的国际投资者们非常熟悉的路径。只是,经历了2024年5月和当下的大跌,“贵了”的康方生物还得拿点别的出来。
在上述电话会上,夏瑜提出,“不要忽略我们康方有很多其他的宝贝,应该是和AK112-303(依沃西)一样非常有意义的东西。”
2025年4月25日,康方生物宣布,抗肿瘤药物PD-1派安普利单抗首次获批在美上市。用夏瑜的话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FDA对海外产品的要求非常严苛”。
“光是临床医院,FDA到中国查了五家医院,查了我们的生产,查了我们的所有的sponser(赞助者)、我们用的CRM公司、影像公司、CRO公司,非常的严苛。”夏瑜回忆,在临床试验中,也是“非常艰难地完成了海外鼻咽癌病人的入组,获得FDA的认可。”
同时,夏瑜还提到了近期获批用于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治疗的一款新药,这也是其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首个获批上市的一类新药,同时亦是该公司获批的第二款非肿瘤新药。
笼统地看康方生物2024年的销售数据,这一年,其创新药的销售收入同比上涨24.88%,达到20.3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然而,康方生物当前近800亿元的市值,很大部分建立在其频频报喜的研发数据之上。康方生物完美符合了人们最初对未盈利创新药企的所有想象——做出first-in-class药物、依靠研发数据授权出海、获取全球市场收益。因此,每一次试验数据披露,都背负着“惊艳结果”的期待,都可能带来股价的大起大落。
康方生物自身的销售风格,决定了它纯靠自己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大的销售增长。康方生物的临床试验,必须不断做下去,做出结果,再由跨国药企的收购来一锤定音。用一位医药销售同业的话说,“走新销售路线,靠产品说话。好处是成本大幅减少,坏处是推广难度大点。”
夏瑜在2024年业绩公布后的电话会上表示:“现在不适合给出销售指引,原因是我们的放量是无限的,到年底不知道会放量到什么样,但是数据一定好看,我现在是有信心的。”
夏瑜的信心可能源自两款双抗产品2025年开始纳入医保,以及即将到来的更多医保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