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非常时期,中国拼命“拆墙”,破局的关键一招来了

访客 2025-05-06 20:03:46 88031
非常时期,中国拼命“拆墙”,破局的关键一招来了摘要: 一个非同寻常的信号:就在特朗普掀起关税战几天后,4月8-9日,高层时隔12年召开了中央周边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亚洲安全...

一个非同寻常的信号:

非常时期,中国拼命“拆墙”,破局的关键一招来了

就在特朗普掀起关税战几天后,4月8-9日,高层时隔12年召开了中央周边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亚洲安全模式”:

安危与共、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亚洲安全模式为战略支撑,携手周边国家共创美好未来。

几乎同一时间,围绕中华边境的四面八方,重磅新闻接连传来,高频出现一个共同的词汇——跨境铁路。

中越:推动中越跨境标准轨铁路联通,尽快开展老街-河内-海防铁路可研工作;

中马:双方重申致力于加强轨道交通和基础设施合作,为实现泛亚铁路愿景作出贡献;

中柬:双方同意发挥中柬铁路合作机制作用,共同制定柬铁路网总体规划

中蒙:中蒙跨境铁路建设协定获批,搁置十多年的嘎舒苏海图-甘其毛都口岸跨境铁路,破冰重启……

一条条横跨国境线的钢铁长轨,将向远处延伸,带动资源、产品、服务流动,极大增强中国与周边国家联系。

这是破局的关键一招。

大变局之下,中国正在拼命“拆墙”,向周边国家铺铁路的进度,突然提速了。

早在今年2月,关税战全面开打之前,在中国边疆的北、西、南三个方向,就有四条跨境铁路几乎同时落地:

2月4日,泰国内阁批准了中泰铁路合作项目二期工程,即曼谷至廊开高铁中的呵叻至廊开段;

2月14日,中蒙签署了甘其毛都—嘎舒苏海图口岸跨境铁路建设的协议;

2月19日,越南国会通过了连接中越两国的老街—河内—海防铁路项目方案;

2月21日,中吉乌铁路吉国境内段先期工程即将正式开工建设;

这里头每一条铁路大动脉,都影响深远。比如中蒙跨境铁路,最早从2004年就开始讨论了,2008年之后的17年间共进行了60多轮谈判,如今终于水到渠成。

官方数据显示,去年蒙古国出口煤炭8370万吨,预计跨境铁路投入运营后,该国煤炭运输能力将增加3000万吨,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6%以上。

中蒙之间的联系,无疑将进一步紧密。

在各个方向上的跨境铁路建设规划中,最受关注的还是中南半岛上的几条。它们涉及一个30年前就提出的宏大构想:

泛亚铁路

1995年时任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构想,广义的泛亚铁路,涵盖北部通道、南部通道、东南亚通道、南北通道,是一条打通整个欧亚大陆的“陆路大通道”。

而狭义的泛亚铁路,指的是中国与东南亚的连接通道。按照规划,将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起点都位于昆明,而未来的终点,将直达中南半岛最南端的新加坡。

泛亚铁路构想图(图源:星海情报局)

这是一个让很多人遐想的计划,但想要完全落地并不容易。

先来看西线,主要是中缅通道。目前国内段从从昆明到瑞丽的铁路已经基本建成,但缅甸境内的路段受到战乱影响,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

中线,目前进度最快。2021年,中老铁路已经全面通车;而泰国内阁批准的中泰铁路二期工程也将于今年开工,预计2030年同时,届时从国内可以坐火车直达曼谷。

东线,是反转最大的。虽然越南和我们的经济联系非常紧密,但多年来出于种种原因,对于和东大铁路“并轨”非常谨慎(越南境内绝大多数铁路是轨距仅为1米的“米轨”,和国际标准不相通),一直不肯松口。

直到近两年越南官方态度才有所转变,主动提出要和中国共建“老街-河内-海防线、同登-河内线以及芒街-下龙-海防线”三条铁路。

总的来说,在地缘政治复杂、国情各异的中南半岛建设一个完整的铁路交通网,阻力不是一般的大。

但如果的这一愿景能够落成,意味着东盟和中国两大经济体的联系将进一步加深,东南亚6.85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向国内企业开放,带来的机遇不可估量。

为何多年来进展缓慢的泛亚铁路,在今年突然加速?

某种意义上,真得“感谢”特朗普。

对于跨境铁路来说,最大的制约因素从来不是经济,而是地缘政治。近年来由于地缘冲突频发(俄乌战争、巴以冲突),全球化的前景受到挑战,世界各国都在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以对冲风险。

而在特朗普4月以来发起的第一波关税战中,几个高度依赖对美出口的东南亚国家都遭到“当头一棒”,损失惨重:

泰国36%;

越南46%;

柬埔寨49%;

特别是越南,作为一个出口依存度和对美依赖度都极高的国家,如果对等关税如果完全落地,对于经济将是毁灭性打击。

虽然特朗普在短短几天后就戏剧般地变脸,宣布将关税“暂缓90天”。但是谁都知道,这只是懂王用来施压的筹码,未来会怎么变,谁都无法预料。

美国正在疯狂透支着国家信用,成为最大的不稳定因子在这种恐慌感下,东南亚国家无疑要寻找新的出路。

而作为中国,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去推进这项大工程。这条铁路网,不仅关系着国之大计,更有着改变世界格局的力量。

中南半岛南端的马六甲海峡,据估计承载着我们近八成的石油运输,和近一半的货物出口。这条最窄处仅40公里的国际水道,犹如大国的阿喀琉斯之踵,是中国外循环体系中最脆弱的咽喉。

最近巴拿马运河的现实案例说明,不管是海运还是港口,完全有被当作地缘政治武器的可能。也正因如此,打破“马六甲海峡之困”具有越来越现实的意义。

2023年12月,中缅双方就皎漂经济特区深水港项目签订了补充协议,按计划,港口背靠的经济特区将建设一个30万吨石油码头和天然气管道上岸基地,这座印度洋上的深水港建成之后,中国便能从分流出一部分进出口货物,减少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

而泛亚铁路如果能够落成,不仅可以利用铁海联运的优势,大幅节省货物出口中东、欧洲的运输时间和成本;同时我们也将在印度洋上拥有真正的“出海口”。

这将是中国应对“卡脖子”、维护战略安全的关键底牌之一

不仅东南亚,最近,中国与欧亚大陆上的其它国家的联系都更为紧密了,“朋友圈”越来越深厚。

4月11日,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访华,成为特朗普掀起关税战以来首个到访中国的西方领导人,还罕见地表达了明确的“欧洲态度”:

欧方坚持开放自由贸易,致力于维护多边主义,反对单边加征关税。

贸易战不会有赢家。

不仅表达了反对单边关税的意图,在口径上还明显向中方看齐。桑切斯的表态隐约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

中国和欧盟,作为欧亚大陆两端最举足轻重的力量,正因为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站在了一起。

这不仅让人想起1902年,英国的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提出的“世界岛”理论。

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其中亚洲、欧洲和非洲形成了一块人口最多、面积最大、最富饶的巨型大陆;而它的边缘,则是美洲、大洋洲以及一些零散的岛屿。

在麦金德看来,人类文明的演进本质上是陆权海权的更替过程。在中世纪之前,世界岛中央的陆权国家占据绝对优势;直到地理大发现后,诸如荷兰、英国这样的海权国家才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铁路的出现将帮助世界岛完成整合,陆权将因此重新崛起。

这样的理论虽然有历史局限性,但其观察维度,也提示了陆权的重要性。毕竟,欧亚大陆太特殊了。

通过跨境铁路,中国不仅将扩大“朋友圈”,也能团结更多的国家,巩固自己的地缘影响力。就拿中老铁路来说,老挝作为中南半岛唯一的内陆国,可以说用积贫积弱来形容:

中老铁路开工的2015年,老挝GDP只有144亿美元,而中老铁路投资额就达到59亿美元,差不多占了老挝全国小一半的GDP。因此,这条铁路七成的投资都是由中方承担。

中老铁路(图源:央视新闻)

而铁路的通车帮助老挝打破了地理限制,进入了全球生产链的视野,世界银行估计,老挝人民的收入水平远期可能增长最高21%。

难怪老挝国会副主席宋玛奔舍那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几乎哽咽:“老挝人民,想拥有一条铁路很久了。”

放眼全球,只有中国有能力、有意愿在海外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其他国家修铁路、建港口,升级“铁公基”。这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发展,是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夯实更多繁荣与稳定的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也在这样一个个紧密联结的跨境项目中,走进现实。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