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形机器人“订单潮”:不必争真伪需求,产业需要泡沫

新兴产业的竞争本质是"耐力赛" 而非 "短跑冲刺"。在订单潮的喧嚣中,企业既需要把握当下的 "流量红利" 完成原始积累,更要锚定未来的 "技术深水区" 构建壁垒。
作者:吕鑫燚
王兴兴的一句“很多企业订单都爆掉了”成为了击碎人形机器人“卖不出去”的有力回击。也将2025年从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升维至“商业化元年”。
市场上也不断传来佐证该言论的消息,松延动力N2机器人”小孩哥”大定数量已突破1000台;宇树科技已盈利五年且今年前5个月中标项目接近2024全年;乐聚机器人一季度订单量上涨200%;梁溪区、梁溪科技城计划购买数十台魔法原子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
一时间,千台机器人下线已不足以成为热议话题,成群结队开始上班的人形机器人才更有看头。
“订单潮”的到来还揭示了当下人形机器人主要商业化方向。
具体来看,对于大部分人形机器人整机厂而言,工厂生产、科研教育属于“意料之内”的主力场景;展厅导览、零售导览属于“情理之中”的小订单规模来源;商业演出、广告代言或许是“意料之外”的承接场景。某人形机器人厂商对具身研习社表示“起初,我们并没有觉得商演是个大需求”。
在具身研习社看来,人形机器人“订单潮”的背后藏着一条主线:在技术成熟度与市场需求尚未形成共振的当下,所有场景需求并不能视为“真实需求”,部分需求属于市场热潮、聚光灯效应下催生出来的短暂性需求。但正所谓“不管白猫还是黑猫,能抓到耗子的都是好猫”,无论是长期真实需求,还是短暂性需求,都将为人形机器人领域注入“强心剂”。
只不过其考验的是企业的辨别能力,倘若被蒙蔽双眼,一心扑在短暂需求,并不利于打磨穿越周期的韧性,泡沫出清后恐难以站稳脚跟。
新兴产业的竞争本质是"耐力赛" 而非 "短跑冲刺"。在订单潮的喧嚣中,企业既需要把握当下的 "流量红利" 完成原始积累,更要锚定未来的 "技术深水区" 构建壁垒。那些能够在泡沫中提炼数据价值、在热潮中坚守技术信仰的企业,终将在产业洗牌后占据浪潮之巅。
正如光伏产业经历多轮周期后,存活下来的企业都具备"技术+成本+场景" 的复合优势,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胜出者,亦将遵循同样的商业逻辑。
谁在卖?谁在买?
早在今年初,订单潮的风向就有所显现。不乏三月份下订单排期至年中才能交付的故事。
彼时,乐聚机器人相关负责人就曾表示“现在基本是下线一台,就交付一台”。据媒体援引相关负责人表态,去年乐聚机器人交付量是100台,今年一季度订单量增长了200%,“今年总交付量预计将进入千台级别。”
在生产线上排队下线的“夸父”(乐聚机器人旗下人形机器人),主要运往科研、实验室场景,其次是展厅、商服导览,以及工业场景。除了国内市场,乐聚机器人还售往美国、中东、欧洲等地。
乐聚机器人交付情况再次佐证了“科研、实验室是当下需求最旺盛的场景”论调。该场景的本质是“产研”以订单合作模式耦合,依托于企业方提供的成熟本体,进行科研、实验室自身算法验证,以二次开发的形式探索人形机器人技术路径分野,加速人形机器人技术前进的脚步。
另一个典型投射是优必选联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创新中心)推出的“天工行者”。该人形机器人专注于教育科研场景,全身具备20个自由度,能以10km/h的速度稳定奔跑,具备在山坡、台阶、沙地、雪地等复杂泛化地形平稳移动且抗冲击干扰的运动功能。
天工行者还在科研场景中开辟了新解决方案,通过搭载“慧思开物”通用具身智能平台,进行“软硬协同式”赋能科研、实验室。慧思开物填补了具身智能领域在通用软件系统方面的空白,在其助力下能推动智能机器人从单一任务执行向复杂环境下的自主决策与执行能力跃升。截至今年4月,“天工行者”机器人的意向订单量已有100台。
宇树科技早期的商业化主力军也来自科研场景,据相关数据,2021年4月8日至2025年3月17日期间,宇树科技的百余笔中标项目中,出现身影最多的就是高校。近30所高校都曾向宇树采购相关产品,包括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其中,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深圳技术大学贡献了超50万订单,同济大学采购金额超825万,包含了10台宇树H1-2通用人形机器人以及核心零部件的选配。
但倘若将视角收敛,仅聚焦于今年中标情况来看,宇树科技的客户结构正从高校为主力军迁徙为通信、电力等大型国央企。
据具身研习社了解,中国电信于2024年组建人工智能研究院,结合中国电信在算力、数据、场景等多方面的优势展开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该研究院已经多次展现通过部署在宇树科技G1和H1本体上的高动态具身小脑等技术。从该研究院的应用来看仍属于科研场景,唯一变化的是主体类型。
除了科研外,工业场景同样是一条清晰的商业化路径,这也是当下人形机器人厂商角逐的主要场景,该场景中人形机器人主要负责搬运、巡检等作业。
例如4月24日,优必选正式与采购方签订了大型双足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交付产品为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 与商用版人形机器人 Walker C,将用于汽车工厂的生产制造和商用接待等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人形机器人企业在工厂制造业场景全球首次签署小批量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
工厂和科研场景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发挥的是人形机器人“生产力”的作用,也是人形机器人从诞生之日起肩负的众望。但从目前市场信息来看,大部分企业仍在POC阶段,难以实现规模化交付。其核心桎梏在于工厂容错率较低,“赌不起”是现阶段客户最大的顾虑。
其次就是展览等B端客户,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曾表示,目前松延动力主要聚焦展览展示为主的小B端市场。通过标准化产品降低价格,以3.99万元的低价出现快速带动自我造血。“公司目前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规模化及现金流转正。”姜哲源表示。
除了上述主力场景外,还有零碎的小订单来推波助澜,例如催生出黄牛生意的人形机器人租赁业务,部分零售商下单用于引流的商业场景等。
由此可见,潜藏在订单潮之下的,既是各人形机器人企业对于商业化路径的抉择,也是场景内孕育出的多元化需求。在产业多方努力下,当下的订单潮或许只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序”。
订单潮背后的优与忧
在具身研习社看来,人形机器人作为新兴产业,其现阶段的发展不应受过多桎梏,进而陷入“畏手畏脚”的境地。
业内部分声音认为“商业演出”场景,是泡沫聚集催生的“伪需求”,并不能视为长期主义的注脚,因此当下的热潮不代表人形机器人真正迎来“商业化时代”。
该论点的其核心逻辑在于认为这类场景缺乏持续付费能力与生产价值转化。但事实上,这种判断忽略了新兴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商业化和技术发展双重视角来审判,便可发觉现阶段产业需要这份所谓的“泡沫”:
从商业化视角来看,无论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都是能实实在在带来真金白银的需求,均有利于短期内发展;
从技术视角来看,成群结队走进物理世界的人形机器人,将会源源不断地收集各种类型的真实数据,有利于技术精准迭代。尤其是活跃在商业场景的人形机器人,其面临的非结构化场景(舞台追光变化、密集人流变化等),更有利于人形机器人提升感知和运动轨迹规划的能力。
任何新兴产业都需要经历"注意力经济-场景验证-价值沉淀" 的演进过程。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 "冷思考" 与 "热实践" 的平衡:既要建立技术商业化的理性评估体系,避免陷入概念炒作;又要宽容产业探索期的试错成本,珍惜每一次与真实世界碰撞的机会。
毕竟所有伟大的产业变革,都需要经历一段"混沌而充满生命力" 的青春期。
不过,硬币的另一面是产能限制、客户信任度等问题,前者直接决定自身的话语权,后者则影响这阵浪潮的时间周期。
据具身研习社了解,目前人形机器人企业产能在每月数台左右,部分企业支持“定制化”生产,将在此基础上拉长生产周期,产能难以应对短期内暴增的需求。
产能并不是单独企业的桎梏,而是整个行业的掣肘。一方面,核心零部件依旧处于“标准荒漠”,所有企业都在摸索前行,上有做不到规模化出货,和谈扩大产能的故事;另一方面,市面上只有几家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具备大型生产基地,受困于生产线难以短期提升产能。
产能受限下,其丢失的是订单主动权,让渡给其他企业。
从客户信任度来看,一旦人形机器人在应用时出现纰漏,其影响的不是单个场景,而是社会各方对于企业乃至产业的感观。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上,客户将自研算法部署在宇树科技G1本体上,由于算法不成熟导致机器人状况百出,致使宇树“本树”陷入负面舆论,尽管宇树官方已经澄清事实,但依旧被外界贴上负面标签,更有激进派将其标签扩大至产业。
而这也暴露出,科研场景的“不可控性”,就好比餐饮加盟商私自违操导致食安问题,影响的是官方品牌形象。
公众如此,B端客户同样如此,毕竟人形机器人的纰漏将有B端客户买单,造成的是实际损失。一旦客户在尝试后发觉技术尚未成熟,难以形成持续付费心智。
两大因素的内在机理为,无论外界的浪潮迭代如何变幻,企业仍要回归技术本身。以技术为帆,持续在商业化浪潮中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