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卖100块不够买瓶水,打工人养活一个“苦命IPO”

访客 2025-05-24 13:20:18 52652
卖100块不够买瓶水,打工人养活一个“苦命IPO”摘要: 来源丨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核心提示:1.快驴科技打着核心业务就是“卖电池”,但不生产电池,从诞生起就和行业龙头超威...

来源丨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

卖100块不够买瓶水,打工人养活一个“苦命IPO”

核心提示:

1.快驴科技打着核心业务就是“卖电池”,但不生产电池,从诞生起就和行业龙头超威集团深度绑定,本质为超威集团“分销商”。

2.由于高度依赖超威集团,且铅酸电池行业同质化严重、原材料上涨,快驴科技议价能力低,导致利润长期“地板级”。公司年入16亿,但毛利率仅4.1%,净利率0.5%。

3.为摆脱超威依赖,快驴科技计划自建工厂,但面临与超威竞争、成本控制劣势及行业结构性矛盾。研发投入三年累计仅150万元,占总收入的0.036%,无核心技术支撑。

在今年赴港上市热潮里,形形色色的公司各展其态。一些企业初看业务架构,颇具亮点,但细究招股书,便会发现语言包装下的商业本质,没有那么大的想象力。

快驴科技,或就算是其中一个。

资本市场的“双碳”风口,催生了绿色出行赛道的新故事。在招股书里,快驴科技的自我定位是“短距离绿色出行科技综合服务商”,巧妙运用“绿色转型”与”科技创新”的双重叙事,来提升估值想象空间。

然而穿透其商业实质,核心业务实际上是给双轮/三轮电动车“换电池”,公司的诞生和经营业绩,都和电池行业龙头“超威集团”紧密相连,左手从超威集团进货,右手给客户换电池,更像是超威集团的分销商,而不是独立运营的科技企业。

双轮电动车,是外卖小哥们的“作战铠甲”,也支撑起了为他们服务的快驴科技的业绩。2024年,快驴科技收入达16.31亿元,持续上涨,不过毛利率仅4.1%、净利润率仅0.5%,被调侃利润不如卖煎饼。目前,超威集团年营收500多亿元,市值14亿元人民币。快驴科技高度依赖超威集团单一供应商的商业模式,是快驴科技IPO路上的最大风险点。

01 毛利率、净利率跑不赢通胀

招股书中介绍,快驴科技的业务生态体系,包含三大核心支柱:“快驴出行”为核心服务支柱;“快驴优选”和“快驴教育”分别通过产品质量保障和技术培训能力提供支持。

不过其业务实质就是卖电池,其余则是为电池销售构建的服务配套,目前展现出的盈利能力,堪称“地板级”。

招股书显示,快驴科技2022年、2023年、2024年营收分别为13.1亿元、12.2亿元、16.3亿元,营收经历2023年的短暂下滑后,2024年同比增长33.4%。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 46.5万元、238.7万元和825.7万元。

营收增长的背后是利润的脆弱性。快驴科技这三年的毛利率始终徘徊在3.5%-4.1%,净利率更是从2022年的0.5%跌至2023年的0.2%,2024年再回升至0.5%。也就是说,2022年快驴科技每卖出100元产品,能赚5毛钱,2023年只能赚2毛钱,缩水了60%。

营收高,但毛利极低,这主要源于其业务结构,本质上更像分销商而非制造商。

快驴科技卖的电池产品分两类,一类是铅酸电池,一类是锂电池。其中锂电池贡献的收入产比还不到1%,可忽略不计。而在铅酸电池贡献的收入里,又分为金超威品牌和自有品牌两类。

金超威品牌来自超威集团,快驴科技是超威集团这一品牌的独家总代,2022年、2023年、2024年为快驴科技的贡献收入占比分别为95.1%、84.9%、70.6%。看起来自有品牌这两年的贡献收入有所增长,从2022年的4.3%上涨到28.5%,但事实上,自有品牌还是找的超威集团代工,本质也是”贴牌分销"的模式。

所以其铅酸电池的产品,几乎全部来自超威集团。而它的销售成本,也只集中在存货成本上。2022年、2023年、2024年存货成本分别为12.62亿元、11.4亿元、15.23亿元,占销售成本的99.8%、96.6%、97.3%。

把超威集团的产品转手卖给客户,说快驴科技一句“分销商”不过分。

02 “寄生”超威,“脐带”难断

快驴科技从诞生开始,就和超威集团深度绑定。

快驴科技的创始人武英杰,今年53岁,做销售出身,他的职业生涯转折点发生在2014年,进入超威集团体系,负责“金超威”品牌电池的销售和营运,这促成了他与超威集团的合作。

2014年,当时超威集团创始人周明明和武英杰共同出资设立快驴科技时,周明明以99%持股比例掌握绝对控制权,武英杰则以1%股权负责具体运营。

这种股权架构,揭示出快驴科技的初始定位,实际上就是超威集团战略布局的延伸。一直到2019年,武英杰依旧是金超威的总经理。

周明明的资金与供应链支持是快驴科技早期扩张的关键。一直到2019年9月,周明明将手中的股权悉数转让,招股书中解释原因是,周明明决定将精力投放在超威集团的发展与增长。或许当时周明明就已经对快驴科技的盈利能力有了审慎的判断。

尽管股权交割后,快驴科技名义上转为独立实体,但其业务命脉仍牢牢维系在超威集团上。就在周明明退场当月,快驴科技即获得超威集团"金超威"铅酸电池的全国独家代理权,且协议持续至2034年底并附带优先续约权。

2022年、2023年、2024年,快驴科技从最大的供应商——超威集团的采购额分别约12.45亿元、10.03亿元及15.08亿元,分别占总采购额的98.5%、87.0%及99.2%。在采购端形成了绝对依赖,依靠超威集团供应链生存。

招股书中,快驴科技曾做出辩解,称公司“并非极度依赖超威集团”,接着给出了三点原因,第一点介绍了中国高度集中的铅酸电池市场,暗示除了超威集团还可以和其他供应商合作,第二点、第三点论证了和“超威集团建立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关系”,逻辑矛盾,辩白显得苍白无力。

这种深度捆绑既成就了快驴科技的营收规模,也将其禁锢在下游。拿回更多话语权,需要有自己的研发能力,不过快驴科技对此投入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2024年,快驴科技有员工239人,其中只有16人为研发,占比6.9%,2022年、2023年、2024年三年的研发支出分别为32.1万、53.4万、72万,累计150多万,是其三年营收的0.036%,缺乏核心技术积累,难以支撑快驴科技从分销商向制造商的转型。

03 快驴科技陷盈利黑洞

快驴科技显然知道自己的痛点。在招股书的未来计划里,快驴科技特地提到要建立自主的铅酸电池制造工厂,称目前已物色到了一家工厂,占地约50亩,年产能约为500万个电池。

看似这一方式能摆脱对超威集团的制造依赖,实则是陷入了更复杂的产业困局。

如果快驴科技自建工厂,一方面,可能引发其与超威的利益冲突,导致供应链稳定性受损,另一方面,快驴科技能提升的盈利能力也有限。

快驴科技的低毛利,是行业结构性矛盾的缩影。铅酸电池作为电动自行车主流电源,虽占据市场大量份额,但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同质化严重,价格战已成常态。

快驴科技背靠的超威集团,整体毛利率也不高,2024年毛利率为6.9%,较2023年下降2个百分点,主要就因为原材料成本上升及铅酸电池市场竞争加剧导致。

2022年到2024年,铅酸电池的原材料铅价,从每吨1.52万元涨至1.72万元,三年上涨13%。在铅酸电池价格上涨时,快驴科技虽然试图通过调整定价转嫁成本给客户,但面对下游区域服务商的议价能力有限,导致毛利率提升依旧很难。

快驴科技如果自建铅酸电池工厂,相当于与超威集团成竞争关系,同时也需要直面超威的规模优势与成本控制能力。

这都让快驴科技的发展陷入两难。其根源在于过往商业模式过度依赖对超威集团的分销,缺乏底层技术护城河。尽管招股书中提出自建工厂计划,转型更像是在资本压力下的被动突围,而非基于技术创新的主动进化。

分销商的商业本质,让快驴科技的商业故事想象力依旧有限。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