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相比争论广东人该不该烫碗,更重要的讨论是什么?| 黄河时评

访客 2025-05-28 15:13:33 64198
相比争论广东人该不该烫碗,更重要的讨论是什么?| 黄河时评摘要: 新黄河评论员:李明 广东人习以为常的烫碗,正成为眼下备受热议的公共话题。近日,有网友指出,管理学家汪中求发布视频称对...

新黄河评论员:李明

相比争论广东人该不该烫碗,更重要的讨论是什么?| 黄河时评

广东人习以为常的烫碗,正成为眼下备受热议的公共话题。

近日,有网友指出,管理学家汪中求发布视频称对广东人用开水烫碗的习惯感到恶心,该言论引起网友热议,认为其此番言论是地域黑,是对当地风俗文化的曲解,多家官媒亦下场批评。

随后,汪中求发视频自辩称,我们认为经过了国家正规的消毒部门消毒过的碗筷,并且已经经过了塑封封存了之后,送到餐饮企业统一使用,这一类的消毒处置过程,应该是严谨的、符合标准的,让消费者可以放心使用的。但现实不是这样,我们去广东很多地方用餐,经常需要把碗筷拿出来用开水烫洗,并且要把撕下的塑料纸和洗完的脏水倒到器皿里,这个做法让人很不舒服。

其实,在舆情发酵之初,笔者便到汪个人短视频账号上仔细看了原视频,在看完完整视频后,笔者确实不认为汪本人是有意冒犯广东风俗:原视频中,汪先从酒店卫生谈起,表达对卫生标准的不满,随后话锋一转以广东人烫碗举例,并强调这不是习惯,而是消费者对社会的呐喊,他认为将脏水与塑料袋放到一起恶心,认为背后是餐饮服务部门的标准不达标以及消费者对标准的不信任。

不过纵使其本人出面辩驳后,一些广东网友依然不买账,并直言我们不是呐喊,我们就是生活的仪式感。不过也有一些广东IP的网友表示,在烫碗时的确多多少少有对餐具清洁不信任的心理。

有博主考证分析,认为广东餐饮市场中烫碗的流行应该是在20世纪80年代,人口的大规模迁徙与餐饮市场的急速扩张,导致消费需求与安全保障无法匹配,尤其当时一些传染性疾病的流行,遂产生了消费者烫碗这一在公共卫生面前民间自救的补位。

也就是说,其实广东人的餐前烫碗除了有茶文化仪式感的延续外,多少也有对食品安全的隐忧与无奈。其实这样的考证分析并不是试图削弱地方风俗中充满精致仪式感的那一面,而是尊重历史与现实。

比如,历史上我国一些地区因为自然资源的匮乏和地势险峻,导致菜肴缺油少盐,为了更好将菜饭送入腹中,人们选择在辣椒上大做文章,并由此发展出了独特的菜系并在餐饮市场上独领风骚。这自然是一地地域文化的胜利,但如果追溯原点,又很难说这种文化的胜利没有地方无可奈何的成分。

一些地区餐具清洁工作不过关、不到位也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而开水烫碗的举动也很难说是广东一地的特产,笔者本人在去小体量餐厅就餐时,也习惯如此。毕竟,每个人在用餐体验中也都经历过看似崭新的餐盘上仍留有一点点顽固的汤汁。而在监管语境中,抽检覆盖率低,第三方消费企业的资质、设备不齐全问题也常常见诸报端,近年来的各地所倡导的明厨亮灶工程也是对这些真实隐患的回应。由此,确实不能说汪中求的此番言论是空穴来风。

近年来,在舆论场上针对地方风俗的质疑已是一个动辄得咎的存在,稍有不慎就会被扣上地域黑的帽子,而对一些属地网友来说,专家学者所谈论的议题是否真实,无关紧要,有没有对本地文化的不敬,这点至关重要。不得不说,这种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无疑会借着保卫风俗之名,错失很多来自外界纠偏纠错的机会。

再回到汪中求的此番言论上来,虽然其非有意冒犯,但反感恶心糟糕这样情绪化的用词却抽打在了广东人的身上。专家学者作为联系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的知识载体,除了吐槽,公众显然期望他们能以更具建设性的姿态在公共话题面前躬身入局,而非有破无立,只有所指,而无能指。

因此,在涉及一些地方风俗的讨论甚或批评时,公共角度该如何切入?如何能保证角度的精准而不误伤一片?地方风俗的保卫者们又怎样区分逆耳忠言和空穴来风?这些更具公共价值的讨论显然比恶心与不恶心这样的口水战更有意义。

毕竟,对食品安全的隐忧不应淹没在地方风俗保卫战的光环里,只有把风俗留给地方文化,把隐患交给社会治理,让仪式感只属于精致的生活,而非精致与隐忧的含混体,既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也不让公共讨论在地方保护面前止步,这样的态度才能服众,这样的讨论才有意义。

编辑:俞丹 校对:杨荷放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