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0亿立讯精密南下“抢筹”,王氏兄妹欲开资本新局

“果链”巨头立讯精密也加入了赴港IPO的“大军”。
7月2日,立讯精密披露了其筹划发行H股的消息。根据外媒报道,公司正在与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及高盛集团就上市事宜合作,公司本次港股IPO计划筹集超过10亿美元,交易最早可能于今年进行。
公告一经落地,立讯精密二级市场表现走势出彩;在7月3日大涨超5%后,公司股价创出五月份以来新高,总市值回升至259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立讯精密实控人王来春、王来胜来说,此次公司港股上市或意味着众多意义。
回溯历史,正是由于2010年立讯精密成功登陆A股后,王氏兄妹才得以主导公司完成多项战略并购,使得公司从一家依托富士康做生意的企业蜕变为“果链”大厂。
而现如今,立讯精密正站在“十字路口”,公司把目光聚焦于通信及数据中心、汽车等新业务,企图打破其苹果代工厂的“瓶颈”;倘若王氏兄妹二人能将利用此次登陆港股将募资重点投向这些领域,那么或有望加速立讯精密再一次实现蜕变。
立讯精密赴港IPO
7月2日晚间,立讯精密发布提示性公告称,公司目前正在筹划发行H股并在港交所上市。
公告发布次日,立讯精密也收获资金追捧。截至7月3日收盘,公司股价报收35.77元,上涨5.45%,创出五月份以来新高,总市值回升至2594亿元。
回溯历史,早在4月份立讯精密就被曝出其正在考虑冲刺港股。彼时,有报道指出公司的融资规模预计为20亿至30亿美元,且已与多家国际投行展开深度磋商。
而根据最新外媒报道,立讯精密正在与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及高盛集团就香港上市事宜展开合作,公司计划筹集超过10亿美元,交易最早可能于今年进行。
不过,在此次公告中立讯精密尚未官宣更多细节,公司只是表示其正在与相关中介机构就本次H股发行上市的具体推进工作进行商讨。
公告显示,当前立讯精密赴港上市主要为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增强境外融资能力,进一步提升治理透明度和规范化水平。
据悉,以“果链”企业称号所闻名的立讯精密目前主要经营消费电子、通信及数据中心、汽车等业务,公司在海外多个大洲拥有制造基地,分布于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罗马尼亚、摩洛哥、印度、墨西哥、德国等国家。
同时,立讯精密也是一家外向型属性非常浓厚的企业,其境外收入主要以美元结算,规模达千亿级别。
据统计,2022年-2024年立讯精密分别实现境外销售额1938.03亿元、2067.56亿元、2354.67亿元,分别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0.55%、89.16%和87.60%。
值得一提的是,倘若后续立讯精密成功登陆港股,那么公司也有望与一批“果链”同行在香港资本市场上“相遇”。
具体来看,歌尔股份于3月4日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歌尔微已向中国证监会报送了H股上市备案申请材料,并获接收。此外,蓝思科技也在3月31日正式向港交所递表提交上市申请,并将于7月9日完成挂牌上市。
根据计划,蓝思科技H股IPO基础发行股数约为2.62亿股,最高将募资接近48亿元港币,发行价格区间初步确定为17.38港元至18.18港元,相较A股存在约三成左右的折价。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蓝思科技港股认购反响热烈。仅截至7月3日午后,公司融资申购金额已接近320亿港元,孖展倍数超过60倍。
王氏兄妹的资本局
谈到立讯精密,必然需要提及王来春、王来胜兄妹。
着眼股权结构,到2025年一季报末,母公司立讯有限公司持有37.7%股权,董事长王来春和副董事长王来胜分别持有立讯有限公司50%的股权,两者均为公司实控人。
公开资料显示,王来春最早于1988年进入富士康,成为一位工人,并在经过数年成长后晋升为管理层。1998年,王来春从富士康辞职,并在王来胜的支持下办起了立讯精密的前身工厂。
进入2004年,立讯精密公司正式成立,初期主要生产电脑连接器,并承接富士康国内订单来维系生意。而在六年后的2010年,王来春、王来胜在资本层面大获成功,二人顺利将立讯精密推进A股。
值得一提的是,正式因为立讯精密坐拥A股上市身份后,王氏兄妹才得以主导公司完成多项战略并购,并最早使得公司蜕变为了一家“果链”大厂。
具体来看,2011年立讯精密收购了昆山联滔60%股权,成功切入苹果产业链,成为了iPad连接线的主要供应商。2016年,公司又进一步收购苏州美特布局苹果声学模组,“拿下”AirPods订单;进入2020年,公司再收购江苏纬创和昆山纬新,切入了iPhone整机组装板块。
据统计,2010年上市伊始,立讯精密营收仅10.11亿元,归母净利润约1.158亿元;而来到2020年,公司营收已经上升至925亿元,归母净利润为72.25亿元。
2024年年报显示,立讯精密全年营业收入为2687.95亿元,同比增长15.91%,归母净利润133.66亿元,同比增长22.03%;两项指标均较上市之初增长超百倍。
不过,在拥有“果链”身份加持多年后,王氏兄妹的立讯精密虽然成长速度极快,但困扰也随之而来,这其中就包括客户依赖度过重以及公司代工成分浓厚。
而这些情况也真实地反映到了财务报表上。以2024年为例,当年度立讯精密第一大客户贡献营收比例达70.74%;同时,公司销售毛利率仅录得5.42%。
此番情形下,王氏兄妹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打算,即撕掉当前立讯精密“高客户依赖”“代工厂”为首的标签。相对应地,毛利较高的通信及数据中心、汽车等部分也被公司视作新创收来源。
往后看,立讯精密赴港IPO也正是一次契机。如果王氏兄妹能率领立讯精密将募资重点投向通信及数据中心、汽车等“第二曲线”方面,那么也将为公司再度蜕变注入更多可能性。
谋求的“第二曲线”进展如何?
立讯精密的汽车和通信及数据中心业务状况如何?
回顾过往,立讯精密对汽车业务的布局最早始于2008年;彼时,公司以Tier2的身份入局汽车线束板块。2012年及2013年,公司先是用9800万元收购源光电装55%股权,再以4000万元“拿下”德国Suk100%股权,经营范围开始覆盖汽车电子和汽车配件。
之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趋势若隐若现,而汽车智能化的议题也被业界开始提及。此时,立讯精密也开始涉足智能汽车领域。
2018年,立讯精密大股东收购德国采埃孚车身控制事业部;紧接着,公司携手速腾聚创研制激光雷达,并与广汽设立合资公司立昇智能布局智能座舱。另外,在2022年,公司还同奇瑞战略合作组建合资公司。
进入2024年,立讯精密再度“加码”汽车线束领域,公司于该年9月宣布计划以5.25亿欧元、折合人民币41.3亿元的价格收购莱尼公司50.1%股权及其全资子公司Leoni K的全部股权。
据了解,立讯精密对于发展汽车业务的决心非常坚定,早在2023年年报中,公司就明确未来三个五年内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Tier1领导厂商的目标。
另一边,针对通信及数据中心业务,立讯精密通过内生外延并举的方式来实现多个细分布局。
据悉,2022年,立讯精密跨境收购港股上市公司汇聚科技控股权并触发强制要约收购,后者主要经营电缆组件及数字电缆产品。与此同时,公司在高速互联、电源方面也有产品发力,譬如目前224G高速电缆产品已在量产,800G硅光模块处于量产阶段,热管理已完成产品线的全场景开发和覆盖。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说立讯精密当前汽车、通信及数据中心业务方面存在亮点,但在收入层面上,其体量依旧有待提升。
根据立讯精密2024年年报,通讯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汽车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分别取得收入183.6亿元、137.58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消费性电子部分实现营收2240.94亿元。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这意味着汽车和通信及数据中心两大业务更将获得立讯精密更大力度的侧重。
也正因立讯精密处于转型关键期,所以此次赴港上市若能成行,将进一步打开公司的业务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