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歌手2025》中的沉浸声,如何落地Livehouse?

访客 2025-07-11 15:16:09 79811
《歌手2025》中的沉浸声,如何落地Livehouse?摘要: 这一季,《歌手2025》不仅歌手“会唱”,而且观众“会听”。重整归来的李佳薇以《天后》呈现出极致的听感,强大的演唱机能...

这一季,《歌手2025》不仅歌手“会唱”,而且观众“会听”。

《歌手2025》中的沉浸声,如何落地Livehouse?

重整归来的李佳薇以《天后》呈现出极致的听感,强大的演唱机能与丰沛的情感搭配,让观众听到爽;GAI大胆改编伍佰的经典《白鸽》,人声合唱的救赎感与原曲的苍凉底色,形成了奇妙共振;陈楚生的《将进酒》中,观众在层次分明的民乐中,体会到了鲜活的快意洒脱;单依纯一首《珠玉》让全网目标聚集在她丝滑的转音,纯净之中亦有情绪穿透力。

当音综不再关注“谁的音最高”,而是着眼于歌手们在编曲上编配的细节以及不同唱法的层次与质感,《歌手2025》节目引入的 L-ISA系统正是这一变革的幕后推手。

基于3D空间声场的混音与还原技术,观众切实感知到声音如何在空间中流动、如何服务情绪,以及如何与舞台叙事产生共振。

盘活内娱,功在L-ISA?

技术改变一场场演出,也悄悄改变了观众对声音的认知。

延续上一季的打法,本季《歌手2025》仍旧选择L-ISA系统——来自法国L-Acoustics的高端现场音响技术,它改变了传统的立体声输出方式,试图重建声音在空间中存在的真实感。

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录音工业的发展脉络中,感受到L-ISA系统的强大之处。

数个世纪以前,人们要坐在剧场中听古典音乐。所有乐手都集中在舞台这一个“平面”上,观众只能从前方向后方依次听到乐器的排列。在那时,作曲家马勒尝试打破限制,在《第二交响曲》的演出中将铜管或者打击乐器安排在剧场高处,尽力地来打造声音上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后来,单声道扩音技术诞生,所有观众只能听到单一扬声器中单薄而相同的内容;随后是立体声时代,由左右两个通道模仿人类双耳,有些了“空间效果”,但也诞生了“皇帝位”,只有位于中心位置的观众能感受到最佳效果,边缘位置则听感失真。

Pink Floyd是立体声时代的先锋。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他们尝试在演出中实验四声道,并为此打造了一台模拟声像移动控制台,使用操纵杆控制声音在四个扬声器之间的分布和移动路径,让音效实现动态旋转。

这一尝试也启发了台下的Christian Heil,L-Acoustics的创始人。

1992年,他和团队开发出第一代线阵列扬声器。2016年,L-Acoustics正式推出L-ISA系统,目标是为现场演出带来更具沉浸感的听觉体验。与杜比全景声这类多用于影视后期制作的系统不同,L-ISA从一开始就面向真实现场,并不是为了重现声音,而是在现场演出中创造全新叙事。

在《歌手2025》的幕后,L-ISA的沉浸式闭环系统在处理器、扬声器、功放等方面装备齐全,更开发了前端的各种模拟插件,让表演团队自由调配、定制沉浸式的音乐现场。

据悉,在传统的立体声演出中,音频混合的“最佳听歌”位置只有场地的5%。但随着扬声器配置、声音算法映射技术的创新,沉浸式音频系统能快速计算出时间和振幅的差异,以确定声音的位置,让场馆“最佳听歌”位置的覆盖面积显著扩大到场地的90%,

对于观众而言,L-ISA音响系统宽广而均匀的声场,可以让现场任何位置的观众都能被四面八方的乐器环绕,精准地捕捉到声音中的乐器层次与编曲设计。我们也注意到,在这一季《歌手2025》便顺势延续现象级热度的同时,1919 Livehouse也成为国内首个安装 L-ISA 系统的Livehouse。

时至如今,上一季《歌手》打出的“比真实更真实”的slogan,似乎绝非音综的行业噱头,而是现场音乐行业中嗅觉最灵敏的一批人,逐步引领关于演出体验革命式的可能。

《歌手》的沉浸声,如何落地Livehouse?

近几年,L-ISA系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Adele、Lady Gaga、Madonna等全球顶级艺人的世界巡演中,搭配万人体育馆和数百万美元制作预算。

例如,2024年5月Madonna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海滩上的巡演收官站,为了能在开阔的海滩上保持一致的音乐风格,团队部署了一套庞大的L-ISA音响系统,配备了624个扬声器,由212个功放控制器驱动。

这种被视为“顶奢”的声音系统,正在被引入小型Livehouse。

2018年,英国伦敦的EartH成为欧洲第一个搭载L-ISA系统的小型演出场馆,一直以来都被L-Acoustics 公司视为“向业界展示L-ISA系统的窗口”。而在中国,1919 Livehouse成为第一个尝试者——在有限的空间中部署沉浸声系统,挑战的是空间与技术的双重边界。

在项目启动之初,1919团队联合 L-Acoustics中国合作伙伴华汇音响,从零开始共建。

据华汇音响沉浸声艺术应用总监李峰介绍,“我们并不是依靠预算进行设计,而是完全依据场地进行设计、保证能够对声音负责。”事实上,1919 Livehouse整个设计流程与L-Acoustics 应用于国家级剧院和大型演唱会的技术规范无异:先通过Soundvision建模软件进行空间建模与声学模拟,反复验证音箱型号、吊挂角度、声压覆盖等参数,确保纸面方案和现场体验之间的偏差最小。

“Soundvision可以给到很精确的参数,包括音箱之间的角度、吊挂是抬头还是低头、吊挂的位置。”李峰介绍到,“我们会把产品的特性结合场地的特性,调适到最适用于使用方的使用方案。”

最终,落地方案采用了主扩、前区补声、超低频、观众区环绕及顶部环绕组成的全沉浸布局——12.1.6 声道结构,即12个水平环绕声道、1个低频声道、6个顶部声道,远远高于传统5.1或7.1影院系统,也高于目前沉浸声中常见9.1.6布局。对于Livehouse而言,这种级别的系统搭建堪称前所未有。

1919 Livehouse主理人胡湖回忆,在与L-Acoustics团队前期沟通中,最担心的是五串音箱会遮挡舞台屏幕与灯光。但通过选用A15型号并重新搭建龙门架,最终视觉与声场效果兼得。“我们的布局是真正360度环绕,顶部和四周都布置了音箱,既增强了听感,也没有出现延迟问题。

他也提到,“在Livehouse里设计布局时,我们会考虑场地承接的演出内容。摇滚、金属这些风格对响度和声压级都有较高要求,系统也必须支撑得住。”

5月底,1919 Livehouse举办了首场L-ISA沉浸声LIVE赏析。在现场,莫非定律乐团与电气樱桃两支乐队作为体验嘉宾,以全新的编曲与声场设计重新演绎熟悉的旋律。为了呈现L-ISA系统的感染力与空间感,两支乐队都不约而同地在选曲上花费了很多心思。

比如莫非定律乐团的选曲《灯下黑梦记》,就在开头将若有若无的呢喃声交给观众区顶部的环绕音响,随后鼓声轰然落下,为整个声场推开一扇门,合成器的琶音从四面八方涌来。

从这一次音乐人的实操反馈来看,L-ISA系统并非演出阶段的沉浸式体验——它正在改变音乐人从“编曲阶段”开始的创作方式。电气樱桃的主唱肖懿航在现场提到,为了能让观众感受到L-ISA系统的沉浸感,他们特别挑选了几首风格迥异的歌曲进行演绎,从《春风超市女孩》到节《Mr. Charlie and I》,每一首作品在L-ISA系统中都构建出截然不同的听觉场景。

莫非定律乐团则在VJ上融入了颇多的巧思,让L-ISA系统来打造更沉浸的观演体验。例如,在《日落计数器》尾声合唱段落中,随着女主唱从舞台左侧移动到右侧,声音、画面和歌词也随之流动,精准对应位置;《谁是深海星》以雨林实景为背景,打雷声响起时,天空同步闪现闪电。

这背后,是技术支持平台的开放。华汇音响沉浸声高级工程师于涛介绍,目前L-Acoustics已将L-ISA Studio免费开放给全球音乐人。音乐人可在录音棚甚至家中完成三维空间的声音设计,并通过标准格式输出适配不同场地,“这就像让声音从二维被拉伸成三维。”

著名调音师/混音师佐鑫认为这极大扩展了他的工作空间:“以数字化流程来说,我们可以先在家里做好调音文件,到现场只需抠细节。更重要的是,不用再靠‘猜’观众的听感,系统本身就是一种可视化的声音标准。”

Livehouse,为何需要L-ISA?

“感谢1919 Livehouse的L-ISA沉浸式扩声系统,让我们享受这么一场完美的演出。”

ShangHaiQiuTian上海秋天乐队用L-ISA系统演出后,有观众这样回忆当晚的现场感受。此前,木马乐队也用L-ISA系统完成了专场演出。

“听得更爽了”、“北京还是吃得太好了”……不少观众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类似的兴奋与满足。而对演出团队来说,这场地的升级不仅是音响层面,更是演出体验与呈现方式的系统性跃升。

这一点也得到了School主理人刘非的确认:“L-ISA最直观的特点,是那种全景声的包裹感。”刘非表示,虽然对普通观众而言,这种听感可能没有技术语言能描述得那么精准,但对业内乐手、调音师来说,这是一次实打实的“感知升级”。

“目前中国很多Livehouse并不重视声场。”另一位Livehouse的主理人透露。大部分场地依然以传统线阵列音响为主,且存在房间声学处理不足、监听系统分布不均、音控台与观众席位置不匹配等问题。

“你站在黄金点是完美的,但一旦靠边,声音就开始偏移,现场感会大打折扣。”刘非解释说,这几乎是所有中大型Livehouse公认的“物理限制”。

对此,1919 Livehouse创始人高航认为,“Livehouse行业一直缺乏一次内容层面的硬升级,就像电影从单声道进化到杜比,这是迟早的事。”在创办1919 Livehouse之前,他还经营着奔跑怪物、勇士音乐两家深耕影视音乐的公司,作为Livehouse市场的“后来者”,他更容易从外部视角看清行业的结构与痛点,从而在设备升级上大胆投入。

如高航所说,“真正改变行业的,往往不是行业里的人。”

“最开始有人劝我买点二手设备对付一下,但我认为内容本身才是核心。”他提到,“我们没有因此提高场租,而是希望让更多音乐人拥有这次全新的体验。”

“我们做这个系统,是为了未来。”1919 Livehouse主理人胡湖也补充道,“我们期待每个音乐人都能用它做一次‘特别专场’。哪怕是已经不演Livehouse的艺人,也会被这套系统吸引回来做一场‘限定演出’。”

目前,佐鑫受任1919 Livehouse的音响总监,全新的系统让他放开拳脚,呈现更多种声音可能,“调音师在L-ISA系统比在立体声的系统里能更好表现出每个乐器的空间定位和音色,因为所有乐器不用‘挤’在两串音箱里。按照乐手的站位,很方便快速地把乐器放在了你眼睛所看到的位置。这样就可以做出一个很宽广的声场。”

这不仅提升了观演体验,更重塑了演出的动态结构。正如刘非在采访中提到的:“这种系统是为乐队服务的,它不能改变乐队的演出逻辑,但它可以让那些编曲层次丰富、空间感复杂的乐队,被更好地呈现出来。”

所以说,L-ISA与1919 Livehouse携手便是给Livehouse行业更多可能,让观演体验升级,让乐迷听点好的。

Livehouse行业经历了诸多起伏,潮水般新场地开放、疫情期的停摆以及线下文化复苏中的内容焦虑。当Livehouse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Livehouse巡演也逐步走向规模化、标准化时,现场演出的卖点早已不局限于情怀和氛围,而是应当走向体验升级的“硬实力”,形成自身在行业之中的壁垒。

换言之,L-ISA系统的技术更新不仅关乎场地的吸引力,更关乎乐迷的忠诚度和艺人创作的方式。

对于乐迷而言,Livehouse将不再只是近距离互动,而是声音与视频、灯光联动的沉浸体验。用户体验标准被抬高,体验升级有望成为观演“新刚需”。

对音乐人而言,现场将不仅依赖于调音师的主观感受,而是与“空间声场”合作探索声音的更多可能。当声音可设计可定位,为演出内容打开全新结构。与此同时,现场演出的想象力被打开,也将酝酿着更多元的创作可能。

正如高航所强调,搭建L-ISA系统不仅仅是一次技术投入,而是对1919 Livehouse“做品质,促创造”的双重定位的回应,“高品质场所激发音乐人的创作,这是我们创立这个场地的初衷。”

站在行业的视角来看,过去Livehouse重“氛围”轻“技术”,如今则是“技术赋能氛围”,演出不再是唱片的重现,而是成为一种全新的设计和表达。

在胡湖的愿景中,L-ISA并不只是“更好听”,而是意味着声音系统第一次变成音乐创作本身的组成部分。“每个场地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而L-ISA会成为我们独树一帜的特色。”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