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380万罚单再添“新罪证”:杭州银行的合规漏洞为何堵不上?

访客 2025-07-11 15:33:35 9969
380万罚单再添“新罪证”:杭州银行的合规漏洞为何堵不上?摘要: 来源:明见局此次杭州银行上海分行的违规行为覆盖多个关键业务领域,其中五项被认定为 “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具体涉及流动...

来源:明见局

380万罚单再添“新罪证”:杭州银行的合规漏洞为何堵不上?

此次杭州银行上海分行的违规行为覆盖多个关键业务领域,其中五项被认定为 “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具体涉及流动资金贷款贷前调查、流动资金贷款使用情况未按规定监督检查、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个人贷款管理、票据贴现业务、信用证业务等。

7月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杭州银行上海分行因七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380万元,7名相关责任人同步受警告及罚款处罚。这是该行时隔7个多月再度领受百万级罚单,其合规问题再引关注。

380万罚单,七项违规行为曝光

此次杭州银行上海分行的违规行为覆盖多个关键业务领域,其中五项被认定为 “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具体涉及流动资金贷款贷前调查、流动资金贷款使用情况未按规定监督检查、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个人贷款管理、票据贴现业务、信用证业务等。此外,还存在高级管理人员未经任职资格核准即实际履职的问题。

从罚单内容看,该行信贷业务全流程存在漏洞。流动资金贷款贷前调查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表明其在贷款发放前未充分核查借款人还款能力、信用状况等真实信息,显著提升了贷款违约风险。而未按规定监督检查流动资金贷款使用情况,导致资金流向失控,可能引发挪用风险,对银行资金安全构成威胁。

个人贷款管理与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同样存在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问题。个人贷款管理不当,可能加剧个人债务风险,甚至引发社会层面问题;经营性物业贷款违规操作,则可能扰乱市场秩序,阻碍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票据贴现与信用证业务作为银行核心业务,其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情况,反映出杭州银行上海分行在相关业务内控机制上存在缺陷易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屡收罚单,合规问题如何解?

事实上,杭州银行并非首次领受大额罚单。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该行累计收到多张百万级罚单,全年监管罚没金额超千万元。从违规类型看,涵盖信贷违规、外汇违规、反洗钱违规等多个领域,涉及银行主要业务板块。

据公开报道显示,信贷业务违规方面,该行存在贷款资金回流、挪用,个人贷款管理不审慎,流动资金贷款违规用于固定资产项目建设等问题。此类行为不仅违反金融监管法规,还直接削弱银行资产质量,影响经营稳健性,资金回流与挪用导致信贷资金脱离实体经济服务轨道,降低资金配置效率,同时放大信用违约风险。

外汇业务违规表现为办理经常项目资金收付、资本项目付汇及结汇业务时违反规定,且在外汇账户管理、外汇登记管理中存在不合规操作。外汇业务涉及跨境资金流动,违规操作可能干扰国家外汇管理秩序,对国际收支平衡构成潜在影响。

反洗钱领域亦存在合规缺陷,具体包括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妥善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未按要求报告大额及可疑交易等。银行作为金融体系核心机构,肩负反洗钱法定职责,上述违规行为使其可能成为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通道,危害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

频繁发生的违规行为及高额罚单反映出杭州银行在合规管理体系建设上存在短板,内控机制有效性不足,合规文化尚未深度渗透。

业绩亮眼却藏着风险?

从财务数据看,杭州银行近年业绩表现亮眼。2024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 383.81亿元,同比增长9.61%;归母净利润169.83亿元,同比增长18.07%。

2025年一季度,业绩增长态势延续,实现营收99.8亿元,同比增长2.2%;归母净利润60.2亿元,同比增长17.3%。

但光鲜业绩背后似乎潜藏风险:

一,营业外支出大幅攀升。2024年达5979.4万元,较2023年的2872.2万元增长超一倍。尽管年报将其归因于“捐赠支出增加”,但罚款等支出亦纳入营业外支出核算,其真实构成存疑。

二,资产质量承压明显。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上升7.3个百分点至49.79%;次级类贷款迁徙率从47.47%升至62.13%;可疑类贷款迁徙率大幅上涨13个百分点至65.53%;损失类贷款规模从12.93亿元增至25.52亿元,近乎翻倍。这或许表明该行“准不良贷款”及“高危贷款”向坏账转化的风险显著上升。

其三,零售贷款收缩问题不容忽视。2025年一季报显示,个人贷款余额从3058亿元降至3019亿元,减少39亿元。零售贷款作为银行核心业务板块之一,其收缩可能对盈利能力及市场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面对合规问题与潜在风险,杭州银行需强化合规文化建设,提升全员合规意识,推动合规理念融入日常运营。其次,应健全内控体系,补齐业务流程漏洞,强化全流程风险管控。

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跻身“优等生、好银行”行列,必须正视合规短板,以彻底整改扭转局面。毕竟,短期业绩的亮眼难以掩盖长期风险隐患。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