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三家支付机构被罚没超1800万元,邮储银行旗下邮惠万家回应首次被罚!

访客 2025-07-15 15:19:08 70993
三家支付机构被罚没超1800万元,邮储银行旗下邮惠万家回应首次被罚!摘要: 来源:金融虎网支付行业的监管力度持续加强,又有三家支付机构近日遭到重罚!据央行上海市分行公布行政处罚信息显示,中邮邮惠万...

来源:金融虎网

三家支付机构被罚没超1800万元,邮储银行旗下邮惠万家回应首次被罚!

支付行业的监管力度持续加强,又有三家支付机构近日遭到重罚!据央行上海市分行公布行政处罚信息显示,中邮邮惠万家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卡友支付服务有限公司、中钢银通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三家持牌支付机构均因业务违规被罚,分别被罚合计被罚没金额超1800万元。据金融虎网了解,邮惠万家和中钢银通都是其成立以来首次被罚。针对此次处罚,邮惠万家回应称,相关问题已完成整改。

具体来看,此次三家支付机构被罚。卡友支付的违规行为包括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违反商户管理规定、违反条码支付管理规定,被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44,696.08元,罚款人民币750万元。时任公司总经理秦某被警告,罚款41万元。

中钢银通的违规行为包括违反商户管理规定、违反机构管理规定、 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被央行上海市分行给予警告、通报批评,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170500.54元,并处以罚款人民币684万元。时任副总经理曹某昊被警告,罚款30万元。

中邮邮惠万家银行被罚的原因是违反清算管理规定。王某宇(时任中邮邮惠万家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场景金融事业部负责人兼营运管理团队主要负责人)对违法行为负有责任:违反清算管理规定,罚款人民币17万元。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邮储银行旗下支付机构,中邮邮惠万家银行是其2022年6月30日正式开业以来首次被罚,其注册资本为50亿元。

金融虎网注意到,目前,针对此次处罚,仅邮惠万家进行了公开回应。7月10日,邮惠万家银行公告回应表示,本行高度重视此次处罚决定,立查立改,相关问题已按照监管要求完成整改。下一步,本行将举一反三,进一步加强业务合规管理,增强风险管控能力,依法合规经营。

据金融虎网了解,2024年,中邮邮惠万家银行营收2.43亿元,同比下降31.52%;净亏损41.5亿元,同比扩大57.58%。2023年,该公司营收为3.55亿元,净亏损为2.63亿元。此外,该公司的资产总额也出现了下降,截至2024年末,总资产为128.28亿元,较2023年的149.86亿元下降14.4%。2022年开业首年,该公司营收为1亿元,亏损为1.62亿元。2024年,该行共受理客户消费投诉144件,较2023年的56件同比增长157%。

上市公司达华智能旗下的卡友支付已是二次被罚,这也是其成立以来最大的一张罚单。卡友支付成立于2003年,2012年6月,卡友支付首次获得央行颁发的支付牌照,获准开展银行卡收单业务,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全国银行卡收单牌照的支付机构之一。2021年,该公司曾因违反支付结算相关规定的行为被罚53万元。2024年9月,卡友支付曾发布了支付业务暂停公告,因公司管理决策调整,决定将现有业务运营至2024年9月30日,对存风险隐患的业务进行有序退出和清理,2024年9月30日之后将暂停原有存量商户银行卡收单业务。

中钢银通系中钢投资集团旗下支付机构,此次也是其首次被罚。中钢银通成立于2011年,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2012年6月,中钢银通获得由央行颁发的支付牌照,业务类型为上海地区的预付卡发行与受理,2014年7月又增加了互联网支付业务,运营项目为吉支付。2024年,该公司客户投诉仅7件,均为交易类客户投诉。

2025年以来支付机构被罚没金额已至少8800万元!

据媒体此前统计,2025年以来,北京、深圳、广东等地15家支付机构因违规操作被罚,罚没总额超过7000万元,合计被罚公司数量和金额明显多于去年同期。

今年6月27日,快钱支付清算信息有限公司因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违反商户管理规定被央行上海市分行警告,并罚款人民币625万元。

据金融虎网粗略统计,加上上述三家机构的罚没金额,今年以来,支付机构的罚单总额已至少超过8800万元,涵盖头部企业与区域性中小支付公司,例如联通支付、天翼电商、网银在线、汇元银通、易联支付、中付支付、开联通支付等等。

支付机构违规行为背后,是短期利益与合规成本的博弈,以及风控体系的系统性缺陷。其中,千万级大额罚单也不少见,比如汇元银通被央行北京分行给予警告,罚没共计2431.42万元;中通支付18 94.52万元、汇聚支付1061.78万元,汇聚支付、雅酷时空被罚也超千万。

支付机构频频因违规被罚,是近年来监管趋严、延续高压的典型体现。这类处罚不仅反映了监管层对支付行业乱象的“零容忍”态度,也揭示了支付机构在快速扩张中普遍存在的“重规模、轻合规”问题,而加强重视合规管理和风险防控,是企业未来生存的“红线”。支付行业也将从“野蛮生长”进入“精耕细作”阶段。对用户而言,强监管意味着更安全的支付环境,但也可能为“合规成本”买单。这场企业与市场的博弈,远未到终局。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