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荣昌披露半年报,ADC一哥终于“回春”了

访客 2025-08-27 15:22:36 15365
荣昌披露半年报,ADC一哥终于“回春”了摘要: 8月22日,荣昌生物披露2025年半年度报告:公司营业收入为10.98亿元,同比增加48.02%;亏损4.46亿元,较去年同期缩窄43.88%。这份财报对荣昌来...

8月22日,荣昌生物披露2025年半年度报告:公司营业收入为10.98亿元,同比增加48.02%;亏损4.46亿元,较去年同期缩窄43.88%。

荣昌披露半年报,ADC一哥终于“回春”了

这份财报对荣昌来说不容易。荣昌号称“国内ADC一哥”,但财务一直不算健康,自2022年后就似乎没能摆脱“高营收、高亏损”的魔咒。此次亏损幅度减少,算得上是个好信号。公司披露,2025年上半年业绩的改善,主要得益于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两款核心产品的销售持续放量。

此前业内有观点认为:如果无法拓展新的适应症,荣昌生物两款自研产品的销售天花板触手可及。但荣昌用财务数据证明,即使在没有新适应症的条件下,维迪西妥单抗和泰它西普也能有稳定的销售增长。而且今年5月,这两款核心产品分别获批了新适应症:泰它西普获批重症肌无力治疗;维迪西妥单抗则拿到了HER2+且伴有肝转移的乳腺癌适应症。

新批适应症的表现将在下半年反映出来,单看上半年业绩,荣昌生物依然是能打的。财报披露后的连续两个交易日,公司A/H股价迎来暴涨,25日港股就涨超9%。

公司向健识局表示:“创新药行业特殊性,业绩亏损是必然的。下一步,公司会推进新适应症进医保放量。”

两大核心产品销售额稳定

荣昌生物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0.98亿元,同比增多48.02%,创近三年中期营收业绩新高。

近三年荣昌生物逐季度的营收环比增长都不算高,但趋势非常稳定,这表明维迪西妥单抗和泰它西普的销售情况相当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近看2022年-2025年的第一季度,公司营收分别为1.5亿元、1.68亿元、3.3亿元、5.26亿元。2024年进入医保后销售快速放量,并没有因降价而影响销售总额,已经是很不错的表现。

荣昌的这两款创新产品均于2021年上市,其中维迪西妥单抗是国内首款自主研发上市的ADC;泰它西普则是一款BLyS/APRIL双抗。这半年,公司不断的在这两款核心产品上下功夫。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公司自身免疫商业化团队已组建约900人、肿瘤科商业化团队已组建超过500人,均完成了超过1000家医院的药品准入。上半年,荣昌生物销售费用为5.26亿元,同比增长34.93%。

荣昌有意回归市场的价值曲线。

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这两款药虽然独创性足够,但外界一直认为已上市适应症都偏小,市场空间有限。比如在竞争如火如荼的HER2ADC药物中,荣昌避开了同行竞争最激烈的乳腺癌大适应症,只是拿到了HER2过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HER2过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两项适应症。这两个适应症市场规模加起来,都远不及乳腺癌市场。

今年上半年,这两款药物总算扬眉吐气:泰它西普大适应症重症肌无力获批;维迪西妥单抗则拿到了HER2+且伴有肝转移的乳腺癌适应症,是该领域唯一获批的ADC药物。公司向健识局透露:“两款产品新适应症已经准备今年医保谈判。”

如果一切进展顺利,产品进入医保放量,荣昌生物的财务数据自然会变好看。

BD潜力预定公司未来

按照荣昌的预期,公司要在“2026年实现盈亏平衡、2027年盈利”。

目前,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虽然获批新适应症,但业绩表现还需要时间兑现,能不能盈利还很难说。更何况,需要时间的老品种也撑不起投资者的胃口,市场需要一些能快速变现的BD潜力。

8月19日,荣昌生物发布公告,其自主研发的一款VEGF/FGF双靶标融合蛋白药物RC28-E注射液与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全资子公司参天中国开展合作,协议总金额超过12.95亿元。黄斑变性是眼科领域的最有潜力的市场之一,公开资料表明,预计到2031年全球该市场规模将达到115亿美元,而抗VEGF类药物是此适应症的一线治疗选择。

此外,荣昌共有4款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其中不少都是资本喜欢的类型。

有投资者表示,在医药魔方数据库筛选中国ADC潜在重磅BD品种,RC88排名靠前。根据荣昌披露的信息,RC88是一种新型间皮素(MSLN)靶向ADC,用于治疗MSLN阳性实体瘤,公司正在中国推进一项RC88联合PD-1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的I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患者入组工作。

另外,还有采用新一代偶联技术及毒素的ADC药物分子RC278,已实现首例病人入组。这是一款具有FIC/BIC潜力的ADC分子,独特的设计和机制使其在治疗实体瘤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药物都处在临床早期阶段,有些管线马上要进入关键临床III期,需要大量烧钱。荣昌生物已经有意在节省研发开支,以求合理配备资源。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6.47亿元,已较同期减少19.72%,但仍占营收比例近59%。同时,公司手上现金流为负。

荣昌生物还是得先活下去,才能熬过去。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