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头对头”再添胜局,中生、康方等出列,K药面临新挑战

访客 2025-04-25 12:46:42 40133
“头对头”再添胜局,中生、康方等出列,K药面临新挑战摘要: 在创新药最硬核的“头对头”竞技场,越来越多的中国“破局者”崭露头角。4月23日,中国生物制药1类创新药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胶囊两大新适应症上市申请双双获受理...

在创新药最硬核的“头对头”竞技场,越来越多的中国“破局者”崭露头角。

“头对头”再添胜局,中生、康方等出列,K药面临新挑战

4月23日,中国生物制药1类创新药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胶囊两大新适应症上市申请双双获受理。

在针对鳞状非小细胞肺癌(sq-NSCLC)的临床研究中,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与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进行“头对头”对比实验中主要研究终点PFS达方案预设优效界值。也是全球首个对比PD-1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sq-NSCLC取得阳性结果的Ⅲ期临床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还有一项“头对头”对比“药王”帕博利珠单抗(K药)用于PD-L1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的Ⅲ期临床研究在进行。

同一天,作为首个在“头对头”试验中击败K药的PD-1类药物,康方生物宣布其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单抗,又一次在头对头试验中战胜了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疗法。

4月16日,恒瑞医药启动了CD79b ADC产品SHR-A1912的联合R-GEMOX化疗方案“头对头”R-GEMOX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患者的III期临床。

受多方面消息影响,4月24日创新药板块迎来大涨,多只个股冲高至年内高点。截至发稿,荣昌生物涨超14%,东曜药业涨超12%,亚盛医药、中国生物制药、康方生物、恒瑞医药等多只个股跟涨。

创新药企股价的表现通常和核心产品临床试验的成果紧密相连,也凸显了投资者对其研发创新临床价值的密切关注。

从百济神州硬刚艾伯维取胜,到康方生物击败“药王”,再到近期中国生物制药、同源康等捷报频传,本土创新药胜出消息不断。事实上,恒瑞医药、石药集团、翰宇药业等早已登上“擂台”强势发起“头对头”大战。

“头对头”战绩闪耀

“头对头”研究指的是非安慰剂对照的试验,是将临床上已经使用的治疗药物或治疗方法作为对照进行的临床试验,可看作是两种药物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上的直接较量。

有业内人士指出,开展“头对头”研究不仅需要差异化的药物,更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和坚定投入。由于难度大、投入大、风险较高,“头对头”也被业内称为创新药最硬核的竞技场。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药企“角斗士”加入这一赛场。康方生物正在成为“头对头”研究的大玩家,依沃西单抗又一次在头对头试验中战胜了PD-1抗体,这次挑战的对象是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疗法。

消息显示,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对比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sq-NSCLC的注册性III三期临床研究(AK112-306/HARMONi-6),头对头试验显示强阳性结果,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显著获益和重大临床获益。

早在2024年9月,依沃西单抗在与K药的头对头试验中以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翻倍的成绩取得胜利。在医药领域,这场较量的含金量不言而喻,被媒体称为“中国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依沃西也因此成为全球首个在单药头对头III期临床研究中证明疗效显著优于K药的药物。

提到“头对头”研究,百济神州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是绕不开的话题。2022年,在全球III期头对头ALPINE试验的终期分析中,经独立评审委员会(IRC)及研究者评估,泽布替尼对比伊布替尼,达到无进展生存期(PFS)的优效性结果。泽布替尼总体耐受性良好,显示的安全性结果与既往报告中一致。

由此,泽布替尼成为全球首个且唯一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中,“头对头”对比伊布替尼,在PFS方面达到优效性的BTK抑制剂。

试验结果公布发布后,泽布替尼的全球销售额在2023年达13亿美元,2024年飙升至26亿美元,成为百济神州的“当家花旦”,也是首个与外资药企进口药物开展头对头III期优效性试验的本土抗癌新药。

除了康方和百济神州,同源康也在“头对头”研究赛道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此前,同源康的1类新药甲磺酸艾多替尼片(TY-9591)在“头对头”试验中击败奥希替尼,展现出其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治疗中的潜力。4月24日,同源康宣布已向CDE提交了甲磺酸艾多替尼片的Pre-NDA申请。

针对艾多替尼的“头对头”试验,尽管引发了欢呼,但也伴随着一些争议。有业内人士指出,同源康选择客观缓解率作为主要终点,既不符合行业通行标准,也与阿斯利康的原设计存在差异。后续发展仍需持续关注。不过,这并不影响一个事实,中国创新药企在“头对头”试验中的表现,正变得越来越出色。

在业内看来,“头对头”不仅展示了中国药企的研发实力,也体现了它们进军国际市场的野心。如果企业的目标是全球市场,那么就需要与国际最优的标准治疗进行头对头试验,以证明自身产品疗法具有更佳的临床价值,从而具有商业价值。

国际化步伐提速

“头对头”试验的增多也反映了中国创新药行业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增长的转变,以及监管机构对临床试验要求的提升。

2021年11月,CDE正式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在“对照药的选择”中,CDE指出:应该尽量为受试者提供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的最佳治疗方式/药物,而不应该为了提高临床试验成功率和试验效率,选择安全性和/或有效性不确定,或已被更优的药物所替代的治疗手段。

这也意味着,试验药物需要与已上市的首选标准治疗药物进行“头对头”研究。在医药大环境叠加政策的驱动下,创新药研发门槛进一步提高的同时,也将倒逼国内创新药企广泛开展“头对头”研究。从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康方的沃西单抗等国产新药的成功例子可发现,对比进口新药,国产新药的临床疗效已从“等效”逐步走向“优效”,实现里程碑式的大突破。

另一方面,高额的研发投入,是创新药企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也是在全球医药市场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同花顺财经数据显示,2024年A股上市药企研发投入TOP10总计投入达387.73亿元,相比2023年的356.64亿元,同比增长9%。

从榜单来看,TOP3企业的研发投入均超过50亿元,百济神州以19.5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3亿元)的研发投入,成为2024年A股上市药企研发投入第一名,再次彰显了其在创新药研发领域的雄心与实力。

而恒瑞医药以82.28亿元的研发投入紧跟第二,创下其历史新高。在持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的同时,恒瑞医药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BD授权交易等方式,将自主研发的创新药推向国际市场。2024年,恒瑞医药实现了多笔创新药海外授权合作,其中包括将GLP-1类创新药许可给美国Kailera公司,首付款加里程碑付款累计可高达60亿美元。

2024年,A股上市药企在研发投入上持续发力,推动了创新药领域的快速发展。百济神州、恒瑞医药和复星医药等企业通过高额的研发投入,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显著进展,还在国际市场上展现了强大的竞争力。总的来说,唯有坚持创新驱动,药企才能在全球医药市场中持续前行。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