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次!四川,超河南了

01
一季度GDP排名出炉
到目前,各省市自治区一季度成绩单已经发布,无论是排名变化,还是增速增量变化,都有新亮点。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
本号对这些数据梳理的重点有如下几条:
第一,以全国GDP一季度增速5.5%为分割线,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12个跑输大盘,3个与大盘持平,16个跑赢大盘。
第二,西藏增速第一,湖北第二。湖北是十强GDP省市自治区中的领跑者。
第三,从排名变化来看, 一季度,上海、辽宁均连升2位,分别从全国第11、18位升至第9、16位;四川从第6位升至第5位。
四川的GDP于2023年就超越河南,坐上了全国第五省的宝座。然而,从一季度GDP来看,2023年与2024年一季度GDP,河南仍坚守着,高于四川,四川是在后面三个季度发力。
这一次是四川首次在一季度就超越了河南。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四川、河南统计局
第五,海南增速倒数第一,广东增速倒数第二,江苏GDP进一步逼近广东。
由于广东这几年增速增量都不如江苏,江苏趁机一步步逼近广东。
去年一季度江苏与广东之间的差距490.26亿元,今年一季度缩小至436.91亿元。
第六,与粤苏争霸同理,浙江今年一季度GDP增量全国第一,也在一步步逼近山东。
去年一季度,浙江与山东之间的差距为1515亿元,今年一季度缩小至1166亿元。
第七,河南、山西一季度GDP增速终于回正。
去年一季度,山西GDP规模减少了424.77亿元,河南减少了203.63亿元,两个大省的名义GDP增速去年一季度均为负。
不过河南从去年前三季度开始增量和名义增速就转正,而山西直到去年年末,增量与名义增速仍为负。
今年一季度,山西终于长舒一口气,尽管增量仍不多,只有211.72亿元,但总算是步入了正增长。
02
悬念再起,江苏能否超越广东
广东与江苏两个超级大省,相爱相逐了几十年,广东始终压着江苏一头。
改革开放之前,江苏的GDP同样位居第二,但当时的第一不是广东,而是上海。广东的崛起是在90年代开始的。
上世纪80年代江苏,依靠苏南模式大力发展,曾短暂位居过第一。但后来在改革春风之下,珠三角中的广州、深圳强势崛起。1989年,广东正式超越江苏,奠定了其中国经济第一强省的地位。
同时,江苏退居至第二席位,这种广东第一江苏第二的格局,一直维持到如今。
而且过去的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里广东都在拉大与江苏之间的差距。
1989年广东领先江苏59.54亿元。1990年差距扩大破百亿,1997年差距扩大破千亿,2000年扩大至2000多亿,2007年扩至5000多亿,此后几年差距略有缩小。
到2016年差距又开始拉大,2019年是广东与江苏GDP差距最大的一年,当年广东领先江苏9330.1亿元。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广东、江苏统计局
但从2020年开始,差距又不断缩小,去年两者之间的差距缩小至4625.78亿元,相比于2019年的差距跌了二分之一左右。
江苏2024年虽然依旧没能超越广东,但未来两个超级大省之间的角逐,会愈发精彩。毕竟,这两年江苏的很多指标增速,都优于广东。
以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来看,江苏大部分关键指标的增速,基本都碾压广东。
如GDP增速广东只有4.1%,江苏为5.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广东3.9%,江苏高达8.2%。受房地产投资下滑影响,广东的固投增速-6.2%,江苏为0.4%。社消增速广东2.5%,江苏5.6%。出口方面,广东增速1.4%,江苏高达9.6%。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广东、江苏统计局
基于此,千年老二(夸张说法,不比钻牛角尖)要翻身的呼声,越来越高。
不过,本号认为,江苏想要超越广东,还是很难。
逻辑有二:
第一,江苏的GDP真实度,饱受争议。
由于很多地方2024年的个税、税收数据还未公布,所以下面的部分对比数据仍沿用2023年的数据来对比。
作为经济第二强省,江苏的GDP已经比肩广东,差距非常小了,但其他很多关键指标,或者说对全国的贡献指标,与广东差距仍很大。
2023年,广东的国内税收收入21637.7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国内税收与GDP之比15.95%,位居全国第二,也即100元GDP能够创造15.95元税收。
而去年江苏的国内税收为15586.8亿元,只有广东的72%。相差6050.9亿元。
从个人所得税角度看,广东去年个人所得税收入2365.3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同期江苏只有1262.5亿元,江苏的个税只有广东的53.38%。江苏的税收,甚至不如经济排在第四位的浙江。
从资金总量(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角度看,2024年广东的资金总量3666493.45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同期江苏的资金总量为258285.9亿元,只有广东的70%。
此外,从GDP含金量角度来看,广东省含金量第一,高达259%,而江苏则只有189%。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省统计局
从工业实力角度来看,2024年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营收19.4万亿元,同期江苏为17.55万亿元,江苏只有广东的90.4%。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
此外,江苏2024年的出口3.65万亿元,广东为5.89万亿元,江苏只有广东的62%。
2024年江苏的一般预算内收入10038.2亿元,广东为13533.27亿元,江苏只有广东的74%。
还有最关键的养老贡献。
2023年广东上交的养老金相当于15个地区之和,其净缴纳养老金1158.14亿元,是排在第二位北京的3.18倍,是江苏的6.54倍。
以此来看,广东的养老金养活了半个中国的老人。
我们可以看到,江苏除了GDP迫近广东外,大多数关键指标都与广东相差甚远。
这正是网络上很多人怀疑江苏GDP真实性的缘由。
第二,广东的就业承载贡献远大于江苏。
国家统计局20 24年12月26日公布的第五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全国第二第三产业法人数量最多的是广东,有465.9万个,其次是江苏的290.7万个,山东的278.5万个,浙江的228万个。与GDP排名一致。
江苏第二第三产业法人数量只有广东的62.4%。
全国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活动单位数量,同样是广东位居全国第一,拥有496.2万个,其次是江苏的313.4万个,山东300.2万个,浙江243.1万个。
这一数量,江苏也只有广东的63.2%。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国家统计局
从增量角度来看,广东过去五年,无论是法人单位增量还是产业活动单位增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分别增加了153.2万个、157.3万个。
山东两者的增量均位居第二,分别增加了98.4万个,99.6万个。
江苏两者的增量均位居第三,分别增加了85.3万个,90.5万个。
河南两者的增量均位居第四,分别增加了81.8万个,85.6万个。
浙江两者的增量均位居第五,分别增加了73.5万个,75.1万个。
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的数量规模与增量规模,其背后反映的是各地区的经济活动氛围和潜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中国经济、产业、人口、金融、科技第一强省的广东,依旧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两年GDP不断逼近广东的江苏,想要成功登上中国第一经济强省的宝座,难度还是非常大。
03
水泥的河南、山西,终于回正了
河南算是彻底走出了水逆。
要知道,自2023年以来,河南的经济增速深陷泥淖。
2023年河南省GDP为59132.39亿元, 相较于2022年减少了2212.7亿元 。 实际增长4.1%, 名义增速-3.6% 。
也正因此,河南才在当年被四川超越,GDP排名才退居到全国第六。
去年一季度GDP 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03.63亿元 ,实际增长4.7%, 名义增速-1.36%。
去年上半年GDP较去年上半年减少了94.56亿元。实际增速4.9%,名义增速-0.3%。
直到去年前三季度,河南的增量和名义增速才回正。去年前三季度,河南47881.96亿元,相比于2023年前三季度,增加了96.52亿元。
去年全年,河南省GDP为63589.99亿元,全年GDP增量高达2962.29亿元。
今年一季度,河南省的季度增量只有180.24亿元,名义增速只有1.22%,但实际增速却高达5.9%。
这里需要了解一下实际增速和名义增速。
名义增速是现价计算,简单理解就是增量与去年基数之比。而实际增速则是扣除通胀或通缩因素的不变价格计算,这个计算方式我们普通人无法得知,只能依靠官方公布直接数据。
在过去通胀的年代里,名义增速普遍高于实际增速。然而到如今,名义增速普遍低于实际增速。
河南自去年三季度增速再度回正,主要在于其出口气势回归、工业增速回归。
出口方面,郑州海关披露:
今年一季度河南外贸进出口2042.6亿元,规模居全国第十;同比增长28%,高于同期全国增速(1.3%)26.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三、中部第一。其中,出口1388.9亿元,增长42.2%;进口653.7亿元,增长5.5%。
来源:郑州海关
其中郑州助攻最多。
一季度,河南下跌的17个城市,郑州、新乡、商丘等12个省辖市进出口实现正增长。其中郑州市增速最快,外贸同比增加407.2亿元,拉高全省外贸增速25.5个百分点。
工业方面,河南统计局披露:
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比上年同期加快1.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八成行业生产保持增长。一季度,全省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2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达80.0%,其中15个行业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
这得益于河南2023年提出的打造7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28个重点产业链,形成“7+28+N”的产业链体系。
7”就是打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现代医药、现代食品、现代轻纺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28”就是培育壮大超硬材料等28个重点产业链;“N”就是在细分领域培育若干专精特新产业链。
从收效来看,对河南省的经济拉动效果明显。河南省统计局披露:
今年一季度,全省“7+28+N”重点产业链群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快于全省规上工业1.0个百分点,对全省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3.2%。其中,先进计算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尼龙新材料产业链等高速增长,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02.3%、37.6%、21.8%。
这再一次佐证了本号不断强调的观点,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来说,产业之重要性无以复加。
相比于河南,山西目前还只是增速回正而已,能否走出水逆,尚不得而知。
去年一季度山西GDP较2023年同期减少了424.77亿元,减少量位居全国第一。
上半年山西省GDP为11186.85亿元,较2023上半年减少了501.71亿元,是仅有的两个GDP增量为负的省,减少量全国第一。
前三季度,山西省GDP为17532.53亿元,相较于2023前三季度,减少了516.84亿元,名义增速-2.86%,减少了全国第一,且是全国唯一一个GDP增量为负的地区。
2024全年山西省GDP为25494.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这一规模相较于2023年减少了556.31亿元,是全国唯一一个GDP减少的省级行政单位。
名义增速-2.1%,实际增速2.3%。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
与此同时,山西省省会太原也陷入了泥淖之中无法自拔。
直到今年一季度,山西的GDP增速才缓过气来。
增速回正的原因在于工业增速有回暖势头。
先看看去年从一季度到全年,GDP增量持续为负的山西工业发展情况。
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2.1%。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下降3.1%,制造业下降0.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2%。从煤与非煤看,煤炭工业下降2.8%,非煤工业下降0.8%。
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0%。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下降1.2%,制造业下降1.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3%。从煤与非煤看,煤炭工业下降0.7%,非煤工业下降1.7%。从产品产量看,全省主要规上工业产品中,原铝、氧化铝等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增长。6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0%。
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9%。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下降0.7%,制造业下降2.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0%。从煤与非煤看,煤炭工业下降0.3%,非煤工业下降2.1%。
去年全年,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持平,较前三季度回升0.9个百分点。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速同比持平,制造业下降1.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0%。12月份,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
来源:山西省统计局
再看看今年一季度增量与名义增速回正的山西,对应的工业发展情况:
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增速较1-2月加快1.3个百分点。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长9.3%,制造业增长4.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5%。从煤与非煤看,煤炭工业增长8.7%,非煤工业增长6.2%。从行业看,40个行业大类中31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为77.5%。从产品看,15种主要工业产品中9种产品产量呈增长态势,增长面60%。3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
从数据可以看到,作为全国煤炭第一大省,山西一季度工业增速回归的主要拉动力,还是当家产业煤炭产业增速回归所致。
一季度山西的煤炭工业增长了8.7%。
这边是山西不确定性的关键,其经济增速的波动完全依赖煤炭产业的一颦一笑。
资源型城市与地区,最容易陷入资源陷阱。
躺在资源禀赋的温床上,虽然很舒服,但会逐渐失去创造性。跳出舒适区,才能迎来突破。
但人的天性,决定了大部分人不愿意跳出舒适区。因为跳出,就意味着不确定。
喜欢确定性、厌恶不确定性,这是千万年进化史写进人类基因的心理定式,很难改变,所以熟悉的永远好的,陌生的永远都是坏的,所以改变习惯很难。
但人类的进步,无一不是跳出舒适区之后才完成。这道理,山西不是不明白,所以山西早就提出了产业转型。
但效果并不明显。山西依旧是煤炭支撑着发展。
根据山西省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年末,煤炭工业增加值依旧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60%。
来源:山西省统计局
效果不明显,说明决心还不够,力度还不够,诚意还不够。
一个城市的产业想要成功转向,不是发发文件就能够的。营商环境需要改变,思维需要改变,这些不改变,产业和人才怎么会到来?
所以,根本上还是得改变思维和营商环境。
最关键的是,摆在山西面前的路,貌似只有转向这一条。
不破不立,山西只能迎难而上,孤注一掷,准备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放手一搏,方能为自身创造机会和希望。
既然无路可选,那不妨孤注一掷,持续投入引进耐心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