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济南市委书记刘强在《学习时报》刊文:《济南:在保护和传承中涵养城市底蕴》

访客 2025-05-02 18:42:03 13806
济南市委书记刘强在《学习时报》刊文:《济南:在保护和传承中涵养城市底蕴》摘要: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山东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

济南市委书记刘强在《学习时报》刊文:《济南:在保护和传承中涵养城市底蕴》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山东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作为。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然禀赋、传统文脉、红色基因在此交融共生,孕育了独具韵味、别样精彩的济南文化。抓好文化保护传承,是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内在要求,也是坚定文化自信、涵养城市底蕴的题中之义。

保护自然文化

济南,因地处古济水南岸而得名,因名泉遍布而闻名,泉水始终是济南最具独特性、代表性的地理符号和文化标识。济南的泉历史悠久,《诗经·大东》就载有谭国(现济南章丘)人有冽氿泉,无浸获薪的诗句;《春秋·桓公十八年》也有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讲述了鲁桓公与齐襄公在泺水(泺即今之趵突泉)相会的故事。济南的泉数量繁多,12大泉群、1209处天然泉水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全域,其中名泉总数达到950处,以趵突泉为首的七十二名泉最负盛名,众泉汇流而成的大明湖,与佛教名山千佛山遥相呼应,绘就出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特色风貌。济南的泉各具特色,有的从平地喷涌而出、势若鼎沸,有的破岩壁倾泻而下、声若虎啸,有的自沙底串串浮升、形若珠玑,有的镶嵌于雕栏玉砌、静若幽兰……既有视觉上的美感,又伴随着不同的声响韵律,共同构成了济南独特的泉水景观体系。济南的泉清冽甘醇,属岩溶泉类型,受深层地质保护,水温常年保持在18℃左右,水质纯净并含有锂、锶、偏硅酸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较高饮用价值,是天然的公共产品。可以讲,济南泉水历史之久、数量之多、形态之美、水质之优,中外少有、世所罕见!正因如此,才赢得了元代地理学家于钦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北宋文学家曾巩齐多甘泉,冠于天下等历代名家的赞誉。

对济南而言,保泉护泉始终是一项对历史负责、对市民负责的大事。为实现科学保泉,济南成立泉脉保护技术研究中心,构建国内首个泉域岩溶地下水数值模型,为泉水配建起健康档案;制定出台《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济南市名泉保护总体规划(2025—2035年)》等政策法规,动态完善名泉保护名录;积极推动泉水申遗,构建城泉共生总体格局,济南泉·城文化景观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目前,重点泉群已保持21年连续喷涌,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创造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持续喷涌时间的最新纪录。

保泉护泉只是第一步。如何以泉水为纽带,将自然景观、历史街区和市民生活有机融合,实现由地理符号到文化认同的升华,是济南正在探索的重大课题。由明府城、大明湖、护城河沿线构成的济南古城片区,是备受青睐的旅游目的地和打卡地。在这片4.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中分布着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四大泉群,共196处泉水,同时还有,257处文保单位及历史建筑。为把这片区域打造成城泉共生的样板,济南坚持全要素融合、整体性规划,构建泉水保护区划、建筑整治、街巷保护等13项刚性管控要求的一张图体系。目前,已完成22处泉水院落、24处泉池修缮提升,大明湖南岸见湖透绿,与明府城、重点泉群景观实现有效衔接。古城片区保护提升是济南系统做好泉水文章的一个生动缩影,除此之外,一年一度的泉水节极具泉城特色,敬泉大典、花车巡游等活动深受市民游客喜爱;备受关注的泉水直饮工程,让市民在家拧开水龙头就能喝上甘甜的泉水,到2025年底将覆盖100万人口……当泉水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文化传承便更有价值、更加持久。

济南市委书记刘强在《学习时报》刊文:《济南:在保护和传承中涵养城市底蕴》

赓续传统文脉

济南地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从公元前6000多年的后李文化,到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再至龙山文化,发展脉络清晰。春秋战国时期,尚功利、求革新的齐文化和重仁义、尚伦理的鲁文化,在这里有机融合、兼收并蓄,构筑起齐风鲁韵的文化基底。大舜,被称作济南名士第一人,舜耕历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传说中的历山就是济南的千佛山,山下的那条路至今仍叫舜耕路。神医扁鹊、名相房玄龄、一代名将秦琼、词坛双峰李清照和辛弃疾等诸多名人,都是地地道道的济南人;李白、杜甫、曾巩、苏轼、赵孟頫、蒲松龄、老舍、季羡林等名流雅士,先后在济南生活、游历或求学为官。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给济南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省级171处;馆藏珍贵文物3804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16件(套)。春秋时期修筑的齐长城,是中国现存有遗迹可考的最古老的长城,比秦长城早400余年,被誉为长城之父;始建于东晋的灵岩寺,自唐代起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建于隋代的四门塔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单层亭阁式佛塔;汉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嬴城遗址、汉济北王墓……一处处珍贵遗迹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给济南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

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济南坚持规划保护、挖掘阐释、活化利用一体推进,出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启动非遗名城建设行动计划,与北京大学共建城市软实力研究院,举办二安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努力将济南文化脉络更加清晰、全面、完整地呈现出来。在推动文化两创过程中,济南注重以数字化技术打破时空壁垒,从馆藏文物入手,通过采集3D信息、拍摄动漫短片、开发AR互动游戏等方式,多维度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像济南市博物馆,以馆藏国家一级文物——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俑为原型,制作首部4K超高清黄河流域文物活化系列短视频《从河说起》,该系列视频一度登上腾讯视频、优酷视频历史类纪录片前3名。

推动文化两创,既要精心守护文明根脉,也要创新激活时代价值。济南坚持以文塑城、以城彰文,用文化丰富城市内涵,靠城市彰显文化魅力。围绕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推出泉城书房、泉城文化驿站、书香地铁等1200多处文化客厅,文化服务更加贴近群众。整合全市文商旅体资源,策划一年四季·泉在济南城市IP品牌,推出泉在济南过五一、过暑假、享金秋、过大年等系列活动,济南连续上榜全国十大周边游目的地城市。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城市肌理,超然楼亮灯、夏雨荷花灯、趵突泉猪鲤等先后火爆出圈,在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中,济南这座城市的亲和力、凝聚力、吸引力正在不断提升。

济南市委书记刘强在《学习时报》刊文:《济南:在保护和传承中涵养城市底蕴》

传承红色基因

济南是一座饱含红色文化的英雄城市,是全国建立党组织最早的地区之一,是山东党组织的发端地,中共一大代表中就有来自济南早期党组织的王尽美、邓恩铭。解放战争时期,莱芜战役创造了解放军历史上以少胜多运动歼敌的光辉战例;济南战役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国民党军队坚固设防、重兵把守的大城市的先例。济南市共有革命遗址遗迹、革命博物馆等210余处,纳入全省革命文物名录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80余处,这些都是我们党团结带领济南人民艰辛斗争的历史见证,是济南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济南着力提升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和运用水平,建立红色资源协同开发机制,推出12家红色研学基地和13条红色研学线路,莱芜战役纪念馆、济南革命烈士陵园(济南战役纪念馆)等入选山东省青少年红色研学重点推介基地;推出话剧《英雄山》、戏曲电影《邓恩铭》、专题片《济南红色街巷》等精品力作,唱响红色文化主旋律;把红色传承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起来,探索行走的思政课大思政课等模式,夯实红色育人根基。为大力弘扬英模精神,成立革命烈士寻亲中心,2021年以来先后赴多省市开展18批次实地寻访,通过DNA技术比对、颅面复原等方式,累计为227名无名烈士找到了亲人,为57名烈士复原了容貌。

红色文化不是凝固的历史标本,必须在守正创新中深挖精神内核。济南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把红色基因融入强省会建设生动实践、升华为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比如,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在城市社区,探索打造泉城红色物业,推进一站式矛调中心规范化建设,构建起综治中心+网格化+数字化治理模式;在农村,实施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累计选派下沉2383名第一书记、1674家企业团体和6868名三专员、两顾问联村帮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85%,较2022年提高27个百分点。再如,持续深化上一线、察实情、练本领、促发展群众工作教育实践活动,在各领域组建党员突击队918个,近年来深入园区、企业、项目建设等工作一线服务3.1万多人次。在红色赋能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排爆英雄张保国、乡村振兴女能人高淑贞、徒手攀楼救人的济南超人许亮、18年如一日参加志愿服务的爱心奶奶李爱萍……他们用爱心和善举温暖着这座城市,用坚守和奉献赓续着红色血脉。

今天的济南,正以敬畏之心守护文明根脉,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基因,以系统观念统筹山水人城,续写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时代新篇。

(作者刘强,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

《学习时报》(2025年05月02日 第06版)

编辑:韩璐莹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