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8 激战正酣,拼多多却不紧不慢,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当618的倒计时灯光亮起,国内电商行业的齿轮便进入高速运转模式。拼多多在2024年618期间取得了颇为亮眼的成绩。据拼多多此前发布的618百亿补贴活动首周战报显示,自5月19日启动后的一周内,百亿补贴商家参与数量同比去年618首周增长超过90%,手机类目销售总量达到300万台,多个家电品牌销售额超过10亿元,美妆类目销量同比增长超80%。
事实上,618这个诞生于电商江湖的“时间符号”,早已突破短期促销的范畴,成为检验平台战略定力、技术储备与生态协同能力的终极考场。这场战役不仅关乎GMV数字的跳动,更预示着电商行业从流量红利时代向价值创造时代的跨越式转型。
为何集体押注618?
618是电商平台填补增长真空的战略支点。当春节后消费动能衰减与年末双十一形成断层,年中节点成为激活全年增长的关键。电商平台之所以集体押注618,本质是对“确定性增长”的追逐。
一来,电商行业向来呈现出周期性特征,但“双11-年货节”这长达半年的消费空窗期导致用户购买力分散、品牌营销资源浪费,而618的崛起精准填补了这一缺口。对家电3C品类而言,年中正值空调、冰箱等季节性商品需求爆发期。而在服装美妆领域,618成为春夏季尾货出清的核心渠道。这种对消费周期的精准切割使电商平台在双11与年货节之间构建起持续半年的增长曲线。
二来,618的高强度压力测试可检验平台物流、仓储等能力,有助于平台解决暴露出来的痛点问题。受好价因素影响,电商平台往往会在618期间迎来订单量的爆发式增长,这就对平台的供应链能力提出了巨大考验。为了保障消费者体验,电商平台需要不断对供应链进行升级。从预售制下的需求预测到产地直发的极速履约,电商平台正通过C2M定制、智能分仓等技术手段,将传统供应链45天的响应周期压缩至7天以内。这种“越促销越高效”的正循环,倒逼平台优化库存周转率、降低物流边际成本,形成可持续的竞争壁垒。
三来,电商平台对用户时长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电商平台可以618大促为契机,实现用户心智的二次占领。比如,电商平台可以通过限时秒杀、品牌大额券等玩法抢占用户注意力,实现老用户的唤醒与新用户的破圈触达,最终完成从流量收割到用户资产沉淀的闭环。
618,拼多多不慌不忙?
随着新一年618节点的逼近,不少电商平台已经行动起来,开始备战618。比如,淘宝已经召开了淘宝直播618选品会,并宣布将在618期间投入20亿现金进行激励;京东方面,则是要升级“京火计划”;抖音也发布了 618 大促备战指南直播,并开始招商。
和其他电商平台相比,拼多多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在各大平台相继预热618之际,拼多多则是还在忙碌于五一大促招商活动。事实上,回望历年拼多多618活动不难发现,虽然其步伐较慢,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首先是,拼多多在618大促中依托“百亿补贴”计划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这项计划通过直接价格补贴,将品牌商品降至具有颠覆性优势的价格区间。其中,3C数码领域尤为突出,旗舰机型补贴幅度普遍达到500-1000元区间,形成显著价差优势。不仅如此,拼多多还通过与品牌方的深度联动,确保补贴商品的正品保障,同时借助价格穿透策略精准触达价格敏感型客群,有效扭转了部分消费者对平台品质的认知偏差。这种“高补贴+严品控”的双轮驱动模式,既满足了消费升级背景下的品质需求,又保持了价格优势,构建起独特的竞争力。
其次是,拼多多在618期间推出社交互动新玩法,以调动用户参与积极性。比如,“好友助力享优惠”活动让用户邀请朋友一起帮忙砍价,每增加一位参与者就能获得更低价格,这种模式让优惠信息在朋友圈快速传播,吸引了许多新用户参与。这种基于真实社交关系的营销方式,既保持了促销活动的趣味性,又实现了用户规模与消费黏性的同步增长,为电商平台开拓了社交化运营的新路径。
最后是,拼多多通过大数据和AI技术,在618期间为消费者打造了个性化购物体验。一方面,平台运用智能算法,根据用户过往浏览记录、常购商品类型、消费习惯等数据,自动筛选出最符合需求的商品。另一方面,系统还会结合实时购物车情况,智能推送关联商品优惠券。这种“数据+智能”的运营方式,既让消费者更轻松发现所需商品,也帮助商家实现了精准获客,形成了双赢的数字化服务模式。
并非高枕无忧
只是,必须要说的是,在各大电商提前铺开618宣传攻势之际,拼多多选择延后启动营销,这种差异化的入场策略,也让其面临不小的压力。
其一,较晚入场或许会让拼多多在流量争夺处于被动局面。流量对于电商平台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其他平台更早启动618促销活动,就会抢先抓住消费者的目光,占据了流量入口。消费者的注意力有限,一旦他们在预热阶段被其他平台的活动吸引,开始收藏商品、领优惠券甚至提前下单,拼多多能获取的流量就会大幅减少。
拼多多进入市场较晚,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和资源才能在流量竞争中分到份额。比如,要获得和其他平台相当的广告曝光量,可能需要支付比同行更高费用;设计更有吸引力的促销活动,才能从已被其他平台吸引的消费者中争取到用户,这无疑增加了运营成本和拉新难度。
其二,商家资源争夺的竞争压力加剧。在618促销活动中,商家合作是平台竞争的关键。提前启动活动的平台拥有更长时间与品牌商洽谈,能优先签约优质商家并锁定紧俏商品货源。品牌方通常会向资源投入更早、支持力度更大的平台倾斜资源,例如提供独家商品、定制优惠、优先配送等专属权益。拼多多由于活动启动较晚,或许会在商家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既难获得热门品牌的独家合作机会,也面临优质商品库存被其他平台提前锁定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商家经营资源存在客观限制。当品牌方与多个平台达成合作后,其人力、库存等资源需进行分配,后续合作平台的可用资源必然减少。这种情况下,拼多多需要投入更高合作成本或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合作条款,才能争取到商家的资源倾斜,这直接推高了平台与商家合作的难度与资金投入。
电商竞争新赛点
事实上,用户增长放缓后,电商竞争转向更深层次的比拼。单纯的价格促销已难以形成竞争壁垒,在这个新赛段,比拼的不再是谁能创造更多需求,而是谁能为用户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场景。
一方面,随着消费者需求不断升级,电商行业的竞争焦点正从单纯比价转向综合价值比拼。无论是618,还是双十一,亦或是其他促销节点,虽然促销折扣仍是吸引用户的基础,但各平台明显加大了对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层面的投入。比如,头部平台通过建立品质管控体系,从源头优化商品准入机制;物流网络优化带动配送时效提升,部分区域已实现分钟级履约服务。这种以品质提升、体验优化为核心的新竞争范式,标志着电商行业正步入价值驱动的发展新周期。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等技术正从营销噱头变为实用工具。比如,电商平台可基于用户行为进行大数据分析,精准预判消费趋势;智能客服助手可24小时处理咨询,能同时应答上万用户的提问;3D虚拟试衣功能则可以让消费者直观看到服装上身效果,从而降低服装的退货率。当技术突破从营销向供应链延伸,真正的行业变革正在发生。
站在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交汇点,618已超越短期促销的范畴,成为观察国内商业变革的重要窗口。当拼多多不再单纯依赖低价补贴,当京东天猫不再只拼用户规模,这场竞赛正在孕育更具社会价值的商业形态。未来的商业竞争,或许不再围绕某个购物节展开,而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智能、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新商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