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国际公司”希音,国际IPO再受挫

访客 2025-05-07 12:54:23 6261
“国际公司”希音,国际IPO再受挫摘要: 内容/刘平有消息称,近期计划在伦敦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的跨境电商平台希音(SHEIN),正评估美国关税对其业务的...

内容/刘平

“国际公司”希音,国际IPO再受挫

有消息称,近期计划在伦敦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的跨境电商平台希音(SHEIN),正评估美国关税对其业务的影响并等待监管部门的批准,上市筹备工作已放缓。

希音上市原本有望成为伦敦近年来规模最大的IPO交易,估值约为500亿美元(约3646亿元人民币)。

支撑希音估值的核心要素是小单快反模式,而今年恰好是希音创始人许仰天带领团队南下广州,开创小单快反模式10周年。

不到两年前,这一模式创造的超快时尚速度,支撑起了希音千亿美元的估值神话。而随着Temu、Tiktok等跨境电商平台的快速崛起,以及不断收紧的关税政策,神话幻灭,希音的估值一路下跌。

为此希音多次变动上市地点,从美国纽约到英国伦敦,也要坚持敲钟。今日眼看红利消退与关税帷幕降下,孤勇者只怕已经寸步难行。

Part.1

供应链的“共赢天平”失衡

众所周知的现实是,女装退货率始终居高不下,去年“女装退货率高达80%”的话题频上热搜,连张大奕的“吾欢喜的衣橱”、运营了15年的淘宝女装店“李大米Lidami”、拥有55万淘宝粉丝的“沉入深蓝LOSVLUE”等一批网红女装店都纷纷关门歇业。

女装电商是出了名的苦生意,究其原因,消费者的需求难以预测,线上购物又无法试穿,平台规则又提供较宽松的退货政策,导致库存管理难。

在这个行业问题上,希音就少了许多烦恼,目前退货率还能控制在10%-30%,背后是其独特的小单快反模式在支撑。

其核心逻辑在于:用算法捕捉全球流行趋势,以100件小单试水市场,爆款迅速返单,滞销则即时止损。换言之,希音让少部分消费者“帮忙”试衣,过关了才加大生产,从源头最大化减少退货率。

小单快反模式使希音成了“爆款制造机”,其平均每天上新2000-7000款的速度,将ZARA的每周上新68款的速度衬托得迟缓。

与工厂的稳定关系,是希音维持小单快反模式运行的基础。早期,广州工厂嫌弃希音货期紧、价格低,开机器即亏钱,都不愿意接单。

为表诚意,希音选择当个靠谱的甲方,用“短账期+稳定订单”吸引供应商。账期最长不超过30天,远低于行业普遍的3-6个月。对利润微薄的代工厂来说,稳定的现金流和高利润率一样具有吸引力。

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希音的供应链 “共赢天平” 开始失衡。近年来,ESG审查趋严,希音将合规成本转嫁至供应商。

2022年,希音启动“品质检验机制”,要求工厂一年一次通过社会责任评估,甚至派驻团队定期来工厂实地检查,还提高了工厂的招商门槛。曾受希音偏爱的中小商家,连资质审核都变得困难重重。

希音的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合规管理,但也在无形中破坏了与供应商之间的信任关系。供应链之于希音,是命脉般的存在,或是意识是不能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加上政策因素驱动,希音开始扩大供应链布局。

2022年至2023年,希音尝试在巴西和土耳其复制中国成熟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以覆盖本地和临近市场。当时巴西政府计划大幅提升跨境电商产品关税,还要征收流转税,在这种情况下,让本地有货的商家自己负责履约是更现实的做法。

但在其他国家复制中国的供应链模式并非易事,不同国家的产业环境差异巨大。比如巴西,国内面临就业压力,不鼓励引进外劳,吸引国外投资时将 “能否为本国人提供就业岗位” 作为重要审批依据。随之而来的,成本也会更高。

与此同时,希音无法放弃中国工厂,不惜与拼多多旗下的跨境电商平台Temu在美国对簿公堂。

Temu控诉,希音要求平台上约8338家供应商签署独家经销协议,强迫供应商签署“忠诚宣誓”等手段搞“二选一”,这些供应商占据有能力供应快时尚商家总数的70%-80%,此举违反了美国反垄断法。

据报道,对于违反独家协议的商家,希音会实行更严厉的罚款。Temu的出现,也意味着广州厂家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

为稳住中国厂家,继2023年推出“希有引力”百万卖家计划,表示要在三年内帮助中国在内的全球10000个商家年销售额突破百万美元、帮助10万个中小商家年销售额达到10万美元后,2025年希音又启动“爆单计划”,将投入百亿级流量扶持国内产业带商家。

Part.2

向对手学习,一步险棋

希音供应链出现的危机,实际是跨境电商竞争火热化的缩影。

2022年之前,希音的对手主要是Zara、H&M、优衣库等传统快时尚巨头;之后,Temu和Tiktok相继入局美国电商市场,一个玩低价,一个玩流量,逼得亚马逊也不得不认真跟着卷低价。

希音为此受到的冲击肉眼可见。综合媒体报道显示,希音在2022年首次出现利润下跌,实现营收约227亿美元,同比增长45%,增速低于2021年的57%;净利润仅约7亿美元,远低于2021年的11亿美元。

2023年,希音盈利大幅反弹,其净利润超过20亿美元,较2022年翻倍。好景不长,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24年其全年销售额增长19%至380亿美元,其净利润却下滑近40%,仅约10亿美元,远低于公司原本预期的48亿美元。

在希音负重前行时,Temu一片岁月静好。据AllianceBernstein数据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Temu全球GMV为2.75亿美元,2023年第四季度Temu的GMV则增长到66.2亿美元,涨幅超20倍。

Temu如此迅猛的GMV增长势头,反映了低价策略和流量玩法在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这也促使希音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经营模式和市场策略。

希音习惯了利用海外市场流量便宜的时间窗口,稳打稳扎来经营市场。但这些红利,都被同行卷没了。

正如希音曾用ZARA的小单快反模式打败ZARA,希音试图再次加快学习对手,用魔法打败魔法,即通过平台化转型扩大边界,增加非服饰类商品。

中国电商史30余年来,唯有全品类综合平台才有机会成长为巨头,垂直电商要么消失匿迹,要么甘于“小而美”。据国际咨询机构GlobalData发布的最新数据,希音是全球最大的快时尚零售集团,但市场份额只有1.53%。快时尚是个非常内卷的行业,就算做到第一,市占率也很小。平台化对希音来说,是突破天花板的必由之路。

但平台化和自营对应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能力和商业模式。前者是流量分配生意,要求以足够低的成本获取尽可能多的精准用户和商家,平台赚商家佣金,比如淘宝、亚马逊;后者是零售生意,需要与大量工厂绑定,从生产环节开始干预成本,深入供应链提升效率,平台赚中间的差价,比如希音、拼多多、京东。

当一家企业试图转型,难免要动自己过去的蛋糕。京东前两年为搞低价,引入大量第三方商家,虽然平台努力推进自营与第三方商家“平权”,但双方难免存在竞争。

2022年3月,希音在巴西上线平台模式,让商家自己开店、物流、履约,踏出平台化的第一步;

2023年,希音宣布在全球推进平台模式,入驻平台的商家越来越多。

希音的平台模式有三种,代运营赋能模式下,由平台协助定价、营销、履约等环节;自主运营模式下,商家自主定价并在海外本土履约,平台仅协助运营;而半托管模式下,平台协助定价,商家可自主选品上架与海外本土履约。

目前,前两种模式占平台销售额的大部分。据报道,直到2022年,非服饰商品在希音的销量占比还只有20%,2024比重就超过了40%。

希音既想当裁判,又想当运动员,最终可能两头不讨好。真正的风险在于,希音陷入“两头不靠”的尴尬境地,既无法像自营时期那样极致控制成本,又难以在流量争夺战中与其他电商平台抗衡,还模糊了自身快时尚跨境电商平台的品牌价值,恐沦为又一个“大而全”的平庸玩家。

Part.3

在最急迫上市的节点,遇上最糟糕的环境

2025年,SHEIN的上市倒计时与全球贸易政策的风暴潮迎头相撞。

希音在官网发布通知称,由于最近全球贸易规则和关税的变化,运营费用有所增加,为了不降低质量,将从4月25日起进行价格调整。

这个自救措施,显然是为了回应美国取消“800美元以下货物免税入境的政策”。4月2日,美国宣布从2025年5月2日起,由中国进口的小额包裹需缴纳其价值的30%或每件25美元的关税,2025年6月1日后,关税增加到每件50美元。

尽管希音多次强调“新加坡总部”的国际化身份,但希音商业模式运转所需的供给、供需匹配的核心要素都在中国,是中国工厂的一台台缝纫机踩出了希音的500亿美元估值。

近期对于“希音供应链转移”的传闻,广州市商务局回应,作为从广州成长起来的全球化企业,希音持续在广州为核心的国内供应链加码布局和投资,今年一季度在广州的出口额继续保持增长。

希音离不开国内工厂,只能承受成本暴增与价格优势褪色之痛。2024年上半年,希音的利润率已由上一年同期8%降至2%。随着新关税政策的实行,希音和供应商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成本压力。

据《半熟财经》报道,SEHIN有五种与供应商合作的模式,其中三种针对希音自有品牌的供货商:希音提供样衣和材料、工厂纯加工(FOB),希音给款式图、工厂打版样衣和做货(OEM)、供应商自己开发款式、希音选款(ODM)。

根据不同合作模式,希音给供应商留出固定利润空间。早期的计算方法是,给FOB供应商10%毛利率,OEM是15%,ODM是20%-25%。

一般跨境电商商家所在类目需缴纳的税率在7.5%~25%左右,部分类目在去年加征7.5%税率,再加上此次新增的10%,商家缴纳的税率在20%~35%左右,完全把毛利率抹平。

去年1月,SHEIN进行融资时,为安抚投资人,设立了2025年营收585亿美元的目标,利润目标设为75亿美元,是2022年的10倍有余。如今看来,该目标显然难以完成。

投资者不会一直保持这个节奏,希音缺乏“富爸爸”,Temu、Tiktok、速卖通都有大树好乘凉。

在这个最坏的时间节点,上市成了希音最后的出路。虽然目前希音的上市筹备工作已暂停,但未来仍有可能推进上市计划。而希音的麻烦,本质也是全球化退潮下跨境电商出海的集体困境。政策的风向逆转,现金流能决定生存空间。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