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消费电子卷入“技术军备竞赛”

访客 2025-05-27 15:07:45 53218
消费电子卷入“技术军备竞赛”摘要: 文 | 智能相对论作者 | 叶远风华为,201 万年薪,要博士;京东,百万起步,要30岁以下的技术天才;字节,“...

文 | 智能相对论

消费电子卷入“技术军备竞赛”

作者 | 叶远风

华为,201 万年薪,要博士;

京东,百万起步,要30岁以下的技术天才;

字节,“Top Seed”项目砸钱抢人,只要30 位顶尖应届博士;

腾讯,资源倾斜,培养青年科学家;

……

互联网、科技企业们这场抢人大战,在vivo“蓝极星计划”抛出“薪酬上不封顶”、非顶尖学术人才不入法眼(至少为博士)的豪言后,达到了一个阶段高点。

围绕芯片、AI、大模型等硬核领域,新一轮创新研发浪潮席卷而来,大有10年前中国互联网、科技赛道热火朝天的劲头。

不同的是,这次除了直接通往应用和产品,更面向基础软硬件。

而且,围绕“人才”这个偏重长期主义的要素,更像是能力“准备”、“储备”,而不是寄希望于“立刻见效”。

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存量竞争下的稳态格局之后,各大厂纷纷在AI、芯片等技术创新中,看到了走出“相持阶段”、出其不意获得全新竞争优势的机会,并积极行动起来。

这像极了一场技术创新的军备竞赛——各厂为了应对未来可能或者必然发生的芯片、AI等竞争,竞相扩充技术团队、增强技术储备,既进行“预防式”储备,也不断寻找“进攻”的新机会。

从vivo“薪酬上不封顶”可以看出,消费电子在这种军备竞赛中更为迫切。

不久前,一向高傲的苹果宣布618其iPhone 16 Pro Max降价超1300元,普遍而言,这意味着高端手机市场的竞争加剧,苹果也不得不通过降价保住市场份额。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何尝不说明高端手机们遵循旧有逻辑进行竞争已经玩不出什么花了,你搞不定我、我也搞不定你,只能玩玩价格战了。

但芯片、AI等的创新可以改变这一局面,消费电子品牌在这方面大量进行“军备”,就有重构行业竞争规则、重新分配话语权的可能性。

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都干不过对方的时候,面向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军备竞赛就如火如荼展开了。

至少从vivo的布局来看,这场技术军备竞赛同样表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

主产品本身——既预防,又进攻

军备竞赛在“行动部署”上的首要特点是“不问可不可能,但问应不应该”。

过去数年,国内手机市场的竞争,已经陷入一场参数堆叠中(说好听点是“微创新”)——充电功率从20W狂飙至240W(9分钟充满4500mAh),摄像头数量从单摄膨胀至五摄、像素一再增加,屏幕刷新率每年大约增加20Hz的速度迭代……

但这种硬件堆砌带来的边际效益正急剧衰减,消费者对逐渐撞上天花板的“参数内卷”感受越来越浅——多一点、少一点参数指标,或许体验会有些微差别,但也难以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

这时候,AI技术等,就为厂商打破同质化困局的核弹级变量。

尽管AI的投入十分庞大,在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投入要远远大于过去的技术竞争,动不动以十亿甚至百亿计,且结果存在某些“不确定性”。

但这种“可能性”问题不是当下消费电子大厂要考虑的。

在必然的趋势下,vivo这样的企业必须这样做、应该这样做,才能实现两个目标:

首先,避免在相对稳态的情况下,突然被拉开差距。

这是军备竞赛非常典型的“预防式”属性——别人有的甚至即将、可能要有的,自己也一定要有、必须要部署。

AI、芯片、XR……不管是vivo还是其他厂商,几乎都有着相同的布局,底层逻辑就在于此。

然后,做好了“预防”后,再试图通过某些突出的能力储备实现主动“进攻”。

vivo的影像是“进攻”的典型。

在“蓝极星计划”中,vivo此次招募岗位涵盖影像算法(人像 AIGC 调色)、XR 深度学习、机器人视觉等十余个核心技术岗位,其中影像方向占比就超过40%。

过去vivo就已经在影像领域有不错的技术成果,通过集成深度学习算法提升影像与交互能力,AI手机出货量大增,旗舰的X200s强化人像算法等,其影像效果一度惊艳市场。

影像一直是vivo的杀手锏,在新一轮军备竞赛中,最能帮助vivo实现“进攻”的也必然是影像。

当前,vivo大规模招揽顶尖人才,必然要在减小模型体积、降低推理延迟同时保持高精度方面进行大规模投入,最终让硬件资源有限的移动终端上也能部署复杂AI模型,最终获得影像上的代差式市场“进攻”能力,或是vivo要实现的最好结果。

供应链支持——保障供应链安全让位于体系化优势的建立

军备竞赛的另一个特点是,技术、装备等等一定不能是“散买”拼凑而来,这样的军备一律不能称之为“竞赛”,或者说没有资格称之为“竞赛”。

大国的军备竞赛,从来没有谁是靠散买武器装备完成的。当战争真正来临,那些疯狂外购技术和装备、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拼凑军备的国家,最近的战场实际已经给它们上了一课。

在消费电子领域也是如此。

过去,自研芯片与基础软件往往出于“保障供应链安全”这样的目标,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

但事实已经证明,“自有”的价值从来不只有“供应链稳定”,而是对基础软硬件的理解和整体适配,在打开消费电子的能力空间方面更有潜力。

比如华为的鸿蒙,发布之日起就不只是“平替”定位,AI原生交互革新、隐私与安全提升、系统交互体验强化等,都在试图定义下一代操作系统标准。

这些本质上属于“供应链”层面的军备竞赛,让华为得以在高端手机市场占据有利位置。

在vivo这里也是如此,如果说2019年推出的玄铁系列 AI 芯片还只是出于“平替”的“预备役”目的,没有最终大规模商用,那么近年来,vivo在在芯片设计中融合AI加速引擎、显著提升了模型运行效率和能效比(最新的芯片方案在AI推理速度上比去年同期提升了30%以上,能耗降低了20%),就在充分显示自有体系化能力的竞争优势。

到了“蓝极星计划”,vivo料将极大提升其在AI创新和芯片自主设计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于是,在影像领域,vivo自研V3+芯片与蔡司联名技术,最终一个“算法+硬件+美学”三位一体的影像霸权或许可以得以实现——从军备竞赛到“霸权”,这是每一个消费电子品牌都想要跑通的逻辑。

多终端生态——从战场到战役,用集团作战获得竞争优势

虽然iPhone 16系列罕见降价超1300元,似乎表现出某种颓势,但实际上,iOS系统与Mac、Apple Watch等设备联动,一定程度上帮助苹果降低了用户换机流失率。

军备竞赛从来不只发生在单一武器上,多军种协同是必然,这也是为什么军备竞赛投入往往十分巨大的原因之一。

在AI等技术趋势下,消费电子中的智能终端正在从单一设备向多场景、全连接的智能生态转变。

对消费电子厂商来说,多终端布局本身也是一种“预防”兼“进攻”。

十多年前,腾讯布局了一大堆社交产品,这种“产品军备竞赛”,就是要对移动互联网的各种社交产品创新布局进行“预防”。

最后,腾讯凭借微信拿到了入场券,成功实现了在社交领域“预防”的目标。

对像vivo这样的手机厂商来说,智能手机的红利已经吃了十多年,下一步智能终端的红利会发生在哪,其实并不确定。

但像XR头显这样的终端,在AI技术的支持下,其“iPhone时刻”或许即将到来,谁会率先抓住这个机会并不确定,就必须用技术军备竞赛做好“预防”。

在“蓝极星计划”下,vivo很明显有意在智能影像、虚拟现实、智能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抢占产业制高点。

vivo的混合现实头显vivo Vision已进入量产倒计时。未来,如果在博士们的努力下(主要是轻量化端侧AI模型这样的能力配合XR技术),vivo能率先实现“无需外接主机、全天候佩戴”的消费级XR设备,或许就能抢占下一个十年的人机交互入口。

或者,当vivo手机+MR头显+机器人Lab“三端联动”起来,智能终端交互逻辑被重塑,全新的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被建立起来,军备竞赛的价值由“预防”变“进攻”,也未可知。

就像十多年前,人们只关注腾讯怎么保住社交帝国的地位,而没有想到,如今的腾讯凭借社交、电商、短视频等的联动,正在打造一个更大的帝国。

结语

从行业大势、消费者价值来看,技术军备竞赛无疑能够在短期内极大推动技术和产品进步,但对个体厂商而言,它一定是风险与收益并存的事。

过去,vivo就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已突破12%,远高于行业平均水。现在,以vivo为代表的消费电子厂商可以说不计成本汇集顶尖博士的大脑,在芯片、AI大模型、XR三大领域进行军备竞赛。

若成功,vivo将从“跟随者”跃升为“标准制定者”。

然而,军备竞赛更粗粝一点说,就是烧钱换未来的游戏。这场豪赌背后,是百亿级资源投入与未知市场风险的博弈,更长的技术转化周期下(芯片流片、AI模型商业化需3-5年,还可能面临市场变化风险,例如XR的需求可能不及预期),未来3-5年将是检验其战略成色的关键窗口期。

阅读
分享